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课程设计 刘濮毓 雷琳琳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课程设计 刘濮毓 雷琳琳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2、主要成烃史:
主要分布有中下寒武统和中、上奥陶统两 套烃源岩。张水昌等通过对塔里木盆地烃 源岩和原油特殊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对比研 究认为,轮南地区原油来源于中、上奥陶 统烃源岩。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3、油气运移聚集:
塔里木盆地由于多 期构造运动形成了 一系列的不整合面, 这些不整合面是油 气进行横向运移的 有利通道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盖层及储盖组合
图1-3塔东地区复合型生储盖组合
复合型生储盖组 合由两种或两种 以上基本类型复 合而成,最基本 的两种类型为连 续+断层复合型和 连续+不整合而复 合型,也可以出 现连续+断层+不 整合而复合型等, 其特点是生储盖 组合以连续型为 基础,断层或不 整合而为油气的 运移提供重要通 道口门。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二、碎屑岩盐岩储集层
2、储层孔隙类型 根据普通薄片镜下 观察,泥盆系东河 砂岩储集空间一般 以原生粒间孔为主, 少量粒间溶孔;稍 细的石英砂岩,岩 屑石英砂岩中为粒 间孔和粒间溶孔的 组合。此外还有粒 内溶孔、晶间孔但 所占比例较小。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油迹
荧光
合计
TZ18 TZ10 TZ20 TZ11 TZ12 TZ30 TZ16
表1-1塔中地区志留系油气显示与储盖关系统计 盖层封闭性能好油气散失少,盖层封闭性能差油 气散失量大。
1、盖层的存在是油 气藏保存的必要条 件 2、盖层的封闭性能 控制着油气的聚集 与散失 3、局部优质盖层可 以控制单井单层产 量
区域地质概况
.
1、地理位置 2、地形地貌 3、地层划分及岩性描述
4.、水文地质概况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1. 地理位置
塔里木盆地位于我 国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南部,西起帕米 尔高原东麓,东到 罗布泊洼地,北至 天山山脉南麓,南 至昆仑山脉北麓。
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分布图 (来源于:)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盖层及储盖组合
寒武系膏盐岩盖层分布
塔里木盆地总共 发育5套区域盖层, 分别是:塔东北中、 下侏罗纪煤系地 层;满加尔凹陷、 巴楚地区石炭系 岩膏一泥岩层;塔 北、塔中中一上 奥陶系泥岩层和 塔西南中上寒武 系岩膏层。
志留系泥岩盖层分布图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油气成藏研究
以轮南油田为例
1、轮南油田圈闭形成史
2、主要成烃史 3、油气运移聚集 4、油气成藏期 5、油气成藏模式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六、油气成藏研究(以轮南油田为例)
轮南地区位于塔里 木盆地东北部,包 括轮台县以南,塔 里木河以北的含油 气地区。国家重点 工程“西气东输” 工程以轮南镇为起 点将塔里木盆地的 天然气东送经七省 (区)到上海。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一、碳酸盐岩储集层 1 礁滩相储层特征
奥陶系生物礁主要 分布在巴楚—柯坪 露头、巴楚隆起覆 盖区、轮南、塔中 等地区。不同地区 发育有不同类型和 不同特征的生物礁 (表2-3)。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一、碳ຫໍສະໝຸດ 盐岩储集层2 岩溶作用西气东输主干管道示意图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3、油气运移聚集
断裂不仅是油气运 移的通道,而且形 成的潜山带为油气 聚集提供了良好的 场所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4、油气成藏期:
塔里木盆地有早、中、晚、近四个生烃高峰期,相应的有四 个成藏期。结合现在已经发现的油气藏综合考虑,可以划分 为: (1)早期 晚志留世至泥盆纪,库米什运动以前; (2)中期 二叠纪至三叠纪,新源运动至印支运动期间; (3)晚期 晚侏罗世直到中心是,燕山运动至喜山早期运动 期间; (4)近期 上新世库车期至现今,属于喜山晚期运动。
塔里木盆地烃类生成史
综上所述,盆地可划分一
塔里木盆地烃类生成史
下几个· 油气生成阶段:
①早期 油期; ②中期 石炭系至三叠纪, 志留系和泥盆纪,
寒武系到奥陶系为主要生
中、上奥陶统生油高峰期;
③晚期
侏罗纪至中新
下古生界烃源岩以生气为主,这个时期是油气都 很丰富的时期;
世,石炭系、二叠系烃 源岩进入生油高峰期,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盖层及储盖组合
图1-2和田河气田间断型生储盖组合
在断层运移间 断型生储盖组 合中,生油层 和储集层由断 层而连接,断 层通常具有很 强的输导能力, 可以将纵向上 不直接接触的 生油层、储集 层沟通,形成 有效的生储盖 组合。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西安石油大学
石油地质学 我们毕业啦 课程设计
其实是答辩的标题地方
组名 组长 组员
spark 田绒 田绒、胡泽敏、雷琳琳、吕佳进、刘濮毓
塔 里 木 盆 地
油 气 藏 形 成 条 件 综 合 分 析
前言
一、区域地质概况
二、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
三、烃源岩(生烃条件) 四、储集层 五、盖层及生储盖组合 六、油气成藏研究 七、含油气综合分析
论文总结
盖层及储盖组合
多套区域 盖层非常 有利于多 套源岩生 成凝析气 的保存。
图1-1塔里木盆地轮南凝析气藏的区域盖层示 意图(来源于)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生储盖组合特征
塔里木盆地寒 武系---奥陶 系生储盖组合 划分为3大类8 小类
表1-1塔中地区志留系游戏显示与储盖关系统 计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二、碎屑岩盐岩储集层 1 储层岩石学 特征
泥盆系东河砂岩 总体表现为石英 含量高、岩屑和 长石含量低的特 点。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二、碎屑岩盐岩储集层 志留系储层 塔塔埃尔塔格组上砂 岩段: 岩性以岩屑砂岩为主, 少量岩屑石英砂岩、 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 岩屑砂岩。 柯坪塔格组下砂岩段: 岩性主要为岩屑砂岩 和岩屑石英砂岩,少 量石英砂岩和长石岩 屑砂岩(图2-67)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二、碎屑岩盐岩储集层
4 储层综合评价 根据砂体的成因类型、成岩相组合和储层物性等 特征,将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碎屑岩储层 划分为Ⅰ、Ⅱ、Ⅲ、Ⅳ类。泥盆系以Ⅱ—Ⅲ类储 层为主,少部分为Ⅰ类储层;志留系Ⅲ—Ⅳ类储 层为主,少部分为Ⅱ—Ⅲ类储层,整体泥盆系储 层物性好于志留系储层。
盖层封闭性能好油气散失少,盖层封闭性能差 油气散失量大。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盖层及储盖组合
图1-1哈拉哈塘地区侧变式连续型生储盖组合
侧变式组合是 由于岩性、岩 相在空间上的 变化而导致生、 储、盖层在横 向上发生变化 而形成的组合 型式,多发育 在生油凹陷向 边缘隆起的过 渡带,油气以 侧向运移为主。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盖层及储盖组合
塔里木盆地总共发 育5套区域盖层,分 别是:塔东北中、下 侏罗纪煤系地层;满 加尔凹陷、巴楚地 区石炭系岩膏一泥 岩层;塔北、塔中中 一上奥陶系泥岩层 和塔西南中上寒武 系岩膏层。
石炭系泥岩盖层
奥陶系潜山顶面盖层分布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4. 水文地质概况
盆地地下径流主要 从山麓向着盆地内部 方向最后汇集于盆地 中心,其中塔北地区 地下径流总方向是由 西北向东南、由西向 东。
构造演化与沉积特征
1、构造单元划分 2、盆地构造演化 3、 沉积特征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1. 构造单元划分
盖层及生储盖组合
一、盖层
1、盖层与油气聚集关系
2、塔里木盆地轮南凝析气藏封盖条件
二、生储盖组合
1、生储盖组合特征
2、重要的生储盖组合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盖层及储盖组合
井号 储 层 盖 层 储 盖 沥 青 油气显示厚度 性质 质量 组 合 砂 厚 含油 油侵 油斑 类型 度 较差 差 较差 较好 较好 较好 较好 好 差 中 差 好 中 中 二 三 二 三 一 二 二 5.0 27.5 16.98 73.26 4.29 11.57 9.16 2.1 1.69 14.42
并有凝析气、湿气生成。
储集层
一、碳酸盐岩储集层 二、碎屑岩盐岩储集层
论文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问题讨论
论文总结
储集层 塔里木盆地在漫长的地史发展中,形成了碳 酸盐岩和碎屑岩两类储集体。寒武系、奥陶 系和石炭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占主要地位;志 留系、泥盆系、二叠系和中、新生界碎屑岩 储集层占主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