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指导书
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
王凤琴凡元芳
-12-08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总学时: 1周适应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
开课教研室(系): 石油地质教研室执笔人: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所学石油地质学理论。
2、使学生掌握石油地质学综合分析方法, 并培养学生进行实际数据
分析、综合利用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基本图件的编制。
要求:
1. 巩固和加深对石油地质基本知识的理解, 提高综合运用课程知识
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自学参考书籍, 查阅手册、图表和文献资料的能力。
3. 经过实际课程设计, 初步掌握石油地质理论的应用方法。
4. 了解与课程有关的地质图件编制规范, 能正确解释和分析数据。
5. 题目具有足够的工作量。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课程设计报告要求规范书写。
应当包括如下4个部分:
1. 问题描述: 描述要求的问题。
2. 基本要求: 给出课程设计的具体的要求。
3. 数据: 生油层的地化指标数据、储集层的物性数据、具体含油气
盆地的名称及要求包含的内容。
图件规范, 图素齐全, 表示正确的地质概念。
4. 提交文件: 总报告, 答辩用多媒体ppt
三、课程设计的考核办法与评分方法
学生成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5个等级评定。
1.学生编写的报告占总成绩40%
2.汇报多媒体PPT, 占总成绩40%
3.教师提问, 占总成绩10%
4.出勤, 占总成绩10%
课程设计内容一有机质成烃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
一、目的和要求
有机质演化曲线和反射率等值线是反映盆地内某一油气源层中有机质成烃演化的基本图件, 对认识有机质成烃的演化阶段, 油气资源的远景评价和定量计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设计要求完成某一成油气层的有机质成烃演化曲线和镜煤反射
率( Ro%) 等值线图的编制, 并作简要说明, 以便加深对有机质成烃模式及其演化阶段的认识, 培养利用煤岩学的基本方法之一——镜煤反射率, 对生油气层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解释的能力。
二、步骤
(1) 在课下复习好有关有机质成烃演化以及煤岩学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等章节的内容。
(2) 阅读附表1所提供的资料, 掌握某一生油气层的氯仿抽提物(g)/有机碳(g)的比值、烃(g)/有机碳(g)的比值、C24-C30正烷烃CPI值和镜质体反射率(Ro%)等随埋藏深度或(温度)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规律。
(3) 在坐标纸上确定纵坐标(深度)和横坐标氯仿抽提物(g)/有机碳
(g), 烃(g)/有机碳(g)和CPl 的比例尺。
比例尺选择以能清楚表示曲线图为准。
(4) 根据附表1上提供的数据作出氯仿抽提物(g)/ 有机碳(g)的比值, 烃(g)/有机碳(g)的比值和C24—C30正烷烃CPI值同深度的关系曲线。
在镜煤反射率散点图(图1)上以Ro(%)=0.5, 1.2, 2.0勾出反射率的等值线。
(5) 根据上述关系曲线, 划分有机质成烃的演化阶段(未成熟、成熟、过成熟阶段)。
对各演化阶段的基本特征加以简单的小结。
( 6) 根据反射率等值线图以Ro(%)=0.5, 1.2, 2.0为界线用不同线条或不同颜色划分出有机质演化和成熟程度的不同区域(未成熟、成熟、过成熟区)。
阐明各不同成熟区的主要产物, 及其对指导找油气工作的实际意义。
附表1: 某盆地L生油气岩层的有机质(有机碳)等随深度变化的资料。
附表1:
注: 已知地表平均温度10.5℃, 古地温梯度为3.8℃/100m
图1 某油区L生油层镜质体反射率散点图
l—含油区的边界; 2—样品点位; 3—镜质体的反射率值(Ro, %)
课程设计内容二构造图和砂岩等厚图的编绘与圈闭分析
一、目的
1.掌握应用钻井资料编绘构造图及砂岩等厚图方法。
2.判断圈闭( 油气藏) 类型, 分析圈闭范围, 加深对有关圈闭及油气藏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二、步骤及要求
1.应用钻井资料编绘基岩顶面构造图及砂岩等厚图一份。
2.分析圈闭( 油气藏) 类型, 确定圈闭范围, 求出最大闭合高度, 垂直构造长轴切一剖面, 假设油气充满圈闭, 在剖面中标出油水界面。
三、底图及数据
1.底图见图2, 石-资区井位图。
2.数据见石-资区钻井资料数据表。
附表2 石-资区钻井资料数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