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9届高中毕业班联考(三)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A。

B项,以偏概全,认为二者可以并列的只是“先哲”。

C项,曲解文意。

是“过程”非“方式”,原文是“在天道与人道的互动中展开”“德”观念的自觉探讨。

D项,曲解文意。

文中是“先哲探讨‘德’观念的根本旨归在于治国安邦、平治天下”,而“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2.D。

论证的是“先哲探讨‘德’观念的根本旨归在于治国安邦、平治天下”的观点。

3.D。

A项,偷换概念,原文是“崇德观念发端较早,可追溯至史前神话时期”,而非“源于神话”。

B项,“实现了”错误,原文为“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C项,强加因果。

“要不断地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的原因是先哲“深信天、人之间是可以通过‘德’来沟通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A(太绝对,文中有“除非是在土地异常丰裕的国家(如南美)”。

)5.C(材料一中明确说“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不应该只是振兴乡村经济”“单独谈乡村经济是没有意义的”;材料三的标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振兴乡村产业》,“产业”不等同于“经济”。

)6.①优化人居环境。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大大落后于城市,许多地方的卫生、给排水和炊事等方面的生活便利程度依然不高。

②扶持农村教育。

农村学校数量下降,劳动力素质偏低。

③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融资需求,实现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合理有序和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④加快振兴农村产业。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关键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落后。

⑤改善农民生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大幅度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6分,提出一个方法或建议给1分,结合文本1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7. D并非写实8.①从“我”的角度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使用“我”与母亲的对话形式,使叙事更为集中;③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使行文条理清晰;④叙述中回环复沓,突出“我”内心的悲苦;⑤采用具有魔幻色彩的超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

(6分,五点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9. ①赞美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关爱与奉献;②表达了对母亲凄苦命运的怜悯与同情;③否定与批判了容不得人心的罪恶社会现实;④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分,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

)(另请老师们关注近两年去世的文学大家及其作品,如余光中,林清玄,洛夫,金庸,杨绛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10. D11.C (这里指授予官职)12.D (“那些人最终都知恩图报”无中生有)13.(1)怎么可以把俸禄看得很重,而把离开父母看得很轻呢?(长葛县)虽然离家近,也不能实现我赡养(父母的愿望)。

(5分,“重”“去”“遂”各1分,句意2分)(2)担任庆州知州,秦中正遭遇饥荒,(纯仁)擅自打开常平仓(发放粮食),赈济(百姓),他的僚属请求上奏朝廷等待批复。

(5分“知”“发”“报”各1分,句意2分)附参考译文:范纯仁,字尧夫,在他出生的那天晚上,母亲李氏梦见小孩从月亮中坠下来,她用衣襟接着,就生下了范纯仁。

范纯仁天资机警颖悟,八岁就能讲解所学的书。

凭借他父亲的官职而担任太常寺太祝。

考中皇佑元年进士,调任武进县知县,但因远离双亲而不赴任;改派为长葛县知县,仍然不前往。

范仲淹对他说:“你以前总以远离双亲为理由不去赴任,现在很近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范纯仁说:“怎么可以把俸禄看得很重,而把离开父母看得很轻呢?(长葛县)虽然离家近,也不能实现我赡养(父母的愿望)”范仲淹门下有很多贤能之士,纯仁都与他们交游。

不分白天黑夜,努力学习,到半夜还不睡觉,把灯放在帷帐中,(烟雾)把帐顶都熏成了墨黑色。

范仲淹去世后,(纯仁)才出来做官。

签字(出任)许州观察判官、襄邑县知县。

县里有一处牧场,卫士在那里牧马,马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范纯仁抓捕了一个卫士处以杖刑。

这处牧场本来不隶属于县里,主事的人发怒说:“这是皇上的宫廷值宿护卫,你一个县令怎么敢如此?”就把这件事向皇上禀报,朝廷审查治罪,很是急迫。

范纯仁说:“供养军队的钱物是从田税里出的,如果听任他们糟蹋百姓的农田而不许追究,那么税钱从哪里来呢?”皇上下诏释放了他,并听任牧地由县管辖。

宋朝牧地归县管辖,是从范纯仁开始的。

担任庆州知州,秦中正遭遇饥荒,(纯仁)擅自打开常平仓(发放粮食),赈济(百姓),他的僚属请求上奏朝廷等待批复。

纯仁说:“若待批准则等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责任的。

”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百姓的数目不真实,(皇上)下诏书派使者核实追查。

正值秋天大丰收,老百姓高兴地说:“范公的确使我们活了下来,怎么能忍心牵累他呢?”昼夜争着把粮食粟米送还给他。

等到使者到来时,已经无没有欠什么了。

朝廷授予范纯仁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官职。

范纯仁凡是举荐人才,一定凭天下公众的议论,那人并不知道自己是范纯仁推荐的。

有人说:“担任宰相,怎么能不罗致天下的人才,使他们知道出自自己的门下呢?”范纯仁说:“只要朝廷引进任用人才不错失正直的人,何必要知道是我推荐的呢?”范纯仁的性格平易宽容,不用疾言厉色对待别人,符合道义的,他就挺身而出,一点也不屈从。

常常告诫子弟说:“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要求别人时却是明察的;即使有聪明才智,宽恕自己时也是糊涂的。

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宽恕别人,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达到圣贤的境界。

”有一个来向他请教的同族亲人,纯仁(对他)说:“只有俭朴可以用来促进廉洁,只有宽恕可以用来成就美德”。

那人把(这句话)写在座位的一角上。

范纯仁在熟睡中去世,享年七十五,谥号“忠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D (“语言明白晓畅,全用常见语”错误,实际上是“蕴藉深沉,用语新奇”。

)15.答:①与儿时好友分居南北,书信不通的遗憾之情。

②曾经短暂相聚的快乐与别后长久不见的深切思念。

③对友人身为县令却家徒四壁为官清廉以及治国才能的钦佩。

④为发奋读书、头发已白的好友身处瘴气弥漫、猿猴哀鸣的边远之地得不到重用而深感不平。

(5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给满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望帝春心托杜鹃杨花落尽子规啼(3)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 C 解析:(第一空)委曲求全:勉强地去将就别人,以求得保全。

也形容为顾全大局而做出忍让的姿态。

忍辱负重:忍受耻辱,承当重任。

指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

“忍辱负重”的词义程度比“委曲求全”重,此处当用“委曲求全”。

(第二空)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毫无根据的忧虑。

庸人自扰:平庸的人无事生事,自找麻烦。

两个成语意义着重点不同:“杞人忧天”偏重在“忧”,指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担忧、害怕;“庸人自扰”则偏重“扰”,除了不必要的担心、害怕之外,还指自找麻烦、自寻烦恼、自讨苦吃等。

此处用“杞人忧天”更为恰当。

(第三空)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心有余悸:指可怕的事情虽已过去,心里还感到害怕。

“提心吊胆”可以用于事情正在进行时,而“心有余悸”指的是事后,因此用“提心吊胆”更为妥当。

18.B。

解析:A项中途易辙,此句应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后面断句,再在“更是”的前面添加“这个文件”作为主语。

或者把“发布了”改为“发布的”。

C项搭配不当,“生活方式”可以和后面的“调整”搭配,但是“生活方式”不能和“出现某些健康状况”相搭配,可在“出现某些健康状况”前加“身体”二字。

D项不合逻辑,去掉“不”字。

19. A。

解析:本题可从表意的需要选择。

通览文段,原文表达出以下几点:(1)徐悲鸿作为留学生很用功。

(2)徐悲鸿进步很快,并且进步的速度让导师吃惊。

(3)徐悲鸿通过三年的努力,作品终于得到认可,从最后一句看出,以前可能不被认可。

据此,B项不妥在于徐悲鸿“用了三年时间”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达到……水平”,“整整用了三年”也与文意不符。

C项和A项大意相同,A项用了“仅”,更能突出徐悲鸿进步之快,更能让导师“吃惊”。

至于D项,不符合语义相关原则,当排除。

20.①这些小家伙都是同一片蓝天下的山里孩子。

②他们没有因生活窘迫而丧失斗志。

③他们怀有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5分,对1句1分,对2句3分,全对5分。

)21.答案示例:站在岱山上远眺,四周的松林一片葱翠,穿过松林,是一条小溪,溪水清澈,漂浮着瓣瓣梨花,仿佛还带着芬芳。

缘溪而行,下到山脚,得一石桥。

伫立桥头,忽有歌声飘来。

寻声望去,采莲的娃儿赤着双脚坐在船头,唱着不知名的山歌,清脆的歌声回荡在山谷。

(6分,三个意象3分;两个感官1分;语言2分。

)请老师们引导学生关注下列题型:21.仔细观察下面图画,回答后面问题。

(6分)这幅图画是现代画家蒋兆和先生于1962年创作的杜甫像的局部,请你根据图画,发挥想象,用一段文字描述画中杜甫的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

要求:使用第三人称开头,必须引用杜甫的诗句,语言连贯,不超过120字。

参考答案:他体格消瘦,面容清癯。

眉头紧蹙,似忧“边庭流血成海水”;目光深邃,似盼“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高昂的头颅,仿佛告诉我们什么叫不屈;他飘扬的冠带,仿佛让我们感受到盛唐气象。

四、写作(60分)22.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