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史练习题中国古代思想史练习题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2、如何评价孔子、孟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圣人。
他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孟子,亚圣,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3、阅读教材,结合下面出示的《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4、你认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理由是什么?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4、归纳儒家学派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的发展变化。
(10分)(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剧变,百家争鸣。
儒家主张仁、德治、仁政,反对苛政,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潮流。
儒学遭到冷遇,未受到重视。
(2)秦始皇完成统一,以法家思想治国,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发展进入低潮。
(3)汉武帝推行大一统,董仲舒的“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统治的正统思想。
(4)东汉末年以来,由于道教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削弱。
(5)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使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同时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5、古代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儒家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君民和谐以及身心和谐。
下列思想体现“人我和谐”的是()A.天人合一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贵君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7、《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8、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①苏格拉底②亚里士多德③朱熹④李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明末清初儒家思想出现活跃局面的条件有哪些?(8分)(1)政治因素: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由胜转衰。
(2)经济因素: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②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海禁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人人占据主导地位(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占主导)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科举考试(八股取士)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4)阶级基础:工商业者阶层(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2、明末清初出现的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1)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由此可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去人欲”,实质上是主张A.人文主义 B.仁爱精神 C.尊重人性 D.个人主义2)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
”两句言论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进步性A.反对君主专制;学以致用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振兴工商业C.反对封建专制;人人平等 D.反对中央集权;否定宋明理学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有哪些特点?(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成就领先世界。
2、隋唐、宋元时期科技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条件?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农业、手工业发展,经济繁荣3)民族交流、对外交流频繁4)劳动人民辛勤的智慧创造3、古代科技没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原因?(明清社会转型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有哪些?)政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重农抑商,海禁政策,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思想文化:科举制(八股取士),以儒学为主的教育,缺乏创新意识,对科学不重视,文化高压专制控制,束缚思想,摧残人才。
4、西方科技逐步发展领先的原因?政治: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新型政治制度确立),提供政治保障;经济: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之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动力;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放人们思想,提供了思想武器。
5、造纸术发明于汉代,751年开始西传,1276年从中亚传至那不勒斯,1576年传至莫斯科。
导致这一先进技术传播缓慢的根本原因是()A.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不发达 B.道路阻隔,交通不便C.西方国家统治者拒斥 D.中国不愿意把先进技术传播给西方国家6、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小题。
你觉得最适宜的是()①中华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④印刷术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7、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8、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A.《春秋》B.《孟子》C.《荀子》D.《离骚》9、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10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11、归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发展繁荣的原因?唐诗繁荣的原因是什么?(1)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3)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明清小说繁盛的原因?(1)文化基础:①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明清时期腐朽的封建礼教、科举制等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
②一些神仙方术、迷信、佛教等思想以及各种历史人物的轶闻琐事等也是小说素材的来源。
(2)社会基础:①繁荣的封建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
②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文化作品的要求进一步通俗化。
③印刷术的完善,为明清小说的刊印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3)阶级基础:①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传统的严谨的文学形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②小说在语言的使用、完整表述及故事性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来满足市民阶层的这些愿望。
(4)个人因素: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等也是明清小说繁荣的重要原因。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精品文档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