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理论,20世纪40年代,美国被认为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因此,应当 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1951年,里昂惕夫利用计 算结果表明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悖的结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H-O定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 稀缺要素的产品。(赫克歇尔,俄林) 要素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在使同种商品在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异均等化 的同时,会使各国同质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和绝对收入。这一定 理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H-O-S)定理 斯导坡-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 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 或报酬则下降。 罗伯津斯基定理: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 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 作组织。
特征形式 取消关税 设立共同 取消要素 统一经济 统一政治
壁垒
流动限制 政策
政策
特惠贸易
否
否
否
否
协定
是
自由贸易 是
否
否
否
否
区
关税同盟 是
是
否
否
否
共同市场 是
是
是
否
否
经济同盟 是
是
是
是
否
完全的经 是
是
是
是
否
济一体化 关税同盟理论(简可柏维纳,李普西)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贸易创造是指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后,原来在国内生产的产品被同盟国更 低成本的进口产品所替代,从而使福利增进的贸易效应。 贸易转移使是指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后,其进口由非成员国低成本的产品 转向成员国高成本的产品,从而使福利减少的贸易效应。
上式即抵补的利率平价的一般形式,它表示两国货币汇率的远期升贴水 率等于其利率之差。 非抵补的利率平价:在资本具有充分国际流动性的条件下,投资者的套 利行为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上以不同货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收益率趋于一 致,也就是说,套利资本的跨国流动保证了“一价定律”适用于国际金融 市场。 资产市场理论 货币法中有两个基本模型,一个是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另一个是粘性 价格模型。前者认为汇率水平应由货币市场的供给状况。后者认为,在 短期内,由于在不同市场存在不同的调整速度,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不 是同时达到均衡的,资产市场调整快于商品市场调整使汇率出现超调, 这便是短期汇率容易波动的原因。 资产组合模型指出,投资者根据收益率和风险率的考察,将财富分配与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重叠需求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国家间收入相似或导致需求相似或 重叠需求,需求相似或导致国家间出口的机会多、规模大。发达国家收 入相似,所以发达国家间贸易规模扩大,而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有多为 同行业的贸易即产业间贸易。(林德)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产品划分为一定的生命周期,即美国对某种商品 具有出口垄断、外国生产者开始生产、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上进行竞争 和竞相向美国出口四个阶段。从而进行动态化的分析弥补比较优势理论 的不足。(弗农,维尔斯)
贸易保护理论
最优关税:指对应于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确定最优关税的 条件是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
(边际收益)相等。 幼稚产业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幼稚产业 的判断有穆勒标准、巴斯达布尔标准、坎普标准和小岛清的选择标准。 幼稚产业的基本观点是以短期内本国的福利损失为代价,在未来实现潜 在利益,只要未来获得的利益足以弥补现在的损失,保护仍然是有利可 图的。(汉密尔顿,李斯特) 贸易乘数理论:主要分析出口乘数为正切大于1,出口的增加带来产出 的增加,其增加的规模将成倍于增加的出口。进口乘数为负,且绝对值 大于1,进口的增加将导致产出的减少,其减少的规模将大于进口额规 模。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口补 贴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的产业予以 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 移给本国厂商,已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 场的战略地位。(詹姆斯布兰德,斯宾瑟) 次有理论:假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十个假设条件,如果这些 条件至少有一个不能满足,即被破坏掉了,那么,满足全部剩下来的九 个条件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未必比满足剩下来的九个条件中一部分(如 满足四个或五个)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更加接近于十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的 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学家李普西和兰卡斯特)
套汇:交易者利用不同的外汇市场存在的汇率差异,进行贱买贵 卖从中牟利的外汇交易活动。
套利:也称利息套汇,是指交易者利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利率 差异,将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移到利率较高的国家进 行投资,以获取利差收益的交易活动。
名词解释 套汇,倾销,出口补贴,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 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幼稚产业,掠夺性倾销(指出口厂商以低价
贸易创造效应(S3S2+D2D3)贸易转移效应(S2D2) 净福利(b+d)-e 大市场理论: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延伸。市 场的扩大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市场的优胜劣汰必将促进了企 业之间的分化,一些经营不善的小企业被淘汰,一些具有技术优势的企 业则最终在竞争中获胜并且扩大了经营的规模,实现了规模经济和专业 化生产。(威西托夫斯基,德纽) 协议性分工理论:所谓协议性国际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 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则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 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即两国达成相互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国 际分工。协议性分工不能指望同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地实现,而必须通过 当事国的某种协议来加以实现,也就是通过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把协议性 分工组织化。(小岛清)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经济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要求强 有力的共同机构和政治意志来保护较不发达国家的优势。所以有效的政 府干预对于经济一体化是很重要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是变革世 界经济格局、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素。(鲍里斯塞泽尔)
国际金融理论政策
购买力平价理论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就等 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其公式是: 其中,e —汇率,P—本国价格水平,P*—外国价格水平。将上式变形, 得到: 上式表达的就是“一价定律”,绝对购买力平价是以一价定律为基础的。
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动应与同一时期两国价格 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其公式如下: 在上式中,E1和E0分别代表现期和基期的汇率;P1 和P0 分别代表本国现 期和基期的一般价格水平;P*1和P*0分别代表外国现期和基期的一般价 格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另一种表述形式为:在一定时期内,汇率变动的百分 比等于同一时期两国国内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之差。以△E 表示汇率 变动的百分比;△P 为本国国内价格水平变化的百分比;△P * 为外国国 内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其公式为: 由于我们通常用通货膨胀率表示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所以汇率变动 的百分比又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即: 抵补的利率平价 假定本国的利率为i,外国的利率为i *,e为即期汇率,f 为远期汇率(直 接标价法)
出口商品,目的是为了击垮进口国的竞争对手,掠夺进口国市场,一旦
占有市场后,就会提高价格,以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关税有效保
护率,即期外汇业务(也称现汇业务,是指交易双方以当天外 汇市场的价格成交,并在当天或两个营业日内进行交割的外汇 交易形式),产业内贸易(同一具体产业部门内部相同产品的 相互贸易,即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型的产品),特定要素 (所谓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 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里昂惕夫反论(根据要素禀赋
金融负债增加
储备资产增加
储备资产减少
国际投资头寸: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一国的对外资产与负债情况。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经常账户(货物和服务、收入、经常转 移),资本和金融账户,误差和遗漏账户。
外汇市场
含义: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动态的外汇是指将一国的货币兑换成另一国 的货币以清算国际债权和债务关系的行为。静态的外汇则指外国货币或 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用于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特征:国际性,可偿性,可兑换性 外汇市场:是进行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或网络,是外汇供给者、外汇需 求者以及买卖外汇的中介机构所构成买卖外汇的交易系统。 汇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亦即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 示的价格 即期汇率:它也叫做现汇汇率,是指买卖双方成交当天或两天以内的进 行交割的汇率。 远期汇率:它是在未来一定时期进行交割,而事先由买卖双方签订合同 达成协议的汇率。
生产者剩余(生产效益) 消费者剩余(消费效应)
政府(税收效应)
整个国家(关税的净福利效 应)
B 生产扭曲 D 消费扭曲
大国的关税效应分析(p81) 名义保护率
变化 +a -(a+b+c+d) +c -(b+d)
NRP=(Pt-Pw)/Pw
关税的名义保护率即为关税税率 有效保护率 有效保护率是指关税使被保护行业每单位产出的附加值提高的百分率。 其计算公式为:
EPR=(Tj-Vj)/Vj
非关税壁垒(配额,出口补贴,倾销与反倾销) 配额:是一国未了保护本国产品,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的产品的数 量或金额上的限制。 出口补贴:是指本国政府对于有竞争优势的出口商,未了鼓励出口更多 的产品给予直接或间接的补助。 生产补贴:本国政府同样为了达到鼓励出口的目的,对本国的生产进行 补贴的行为。 倾销:以低于本国正常价格将产品出口到国外销售,属于价格歧视的一 种,也是不公平竞争的一种形式。 歧视性政府采购:是指一国政府若所采购的产品涉及进口产品,规定同 等情况下优先购买本国产品,从而形成对进口产品的歧视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