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的原因在于有些交易在企 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原因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若不存在企业,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通过市场机 制进行合作生产,必须签订一系列相互交易、合作的契 约。而当由企业来组织合作生产时,这一系列契约就被 一个契约所替代。这无疑可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 第二,企业较稳定的长期契约可以降低有些重复交易发 生的频度,也可以减少不确定性,从而节省了一部分交 易成本。 • 第三,企业内部契约具有这样的特征,即生产要素尤其 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为获得一定报酬而同意在一定限度内 服从企业家的指挥。这就使企业家有可能指挥其雇用的 生产要素在最有价值的用途上运作,从而提高效率,减 少生产费用。
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 在哈佛学派的 SCP 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 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 其 基 本 分 析 程 序 是 按 “ 市 场 结 构 ( structure ) - 市 场 行 为 ( conduct) -市场绩效( performance ) -产业组织政策”展开 的。 • “结构-行动-绩效”分析范式 结构:企业数目、产品差异程度、成本结构等 行动:企业的定价、产出、广告、投资、研发等 绩效:利润率、价格与边际成本比率、产品多样性、创新 率等 • 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 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 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 而且整个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有足够的时间发生 变化,即只要现有厂商可获得超额利润,就会吸 引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从而引起厂商数量的增 加,反之,不能赚得正常利润而蒙受亏损的厂商 势必退出该行业,从而引起该行业厂商数量的减 少。
2、对长期的解释
• 和短期均衡一样,在长期竞争性调整过程中,行业和厂商的 长期均衡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决定的。在这里,行 业的供给和需求决定该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 • 各厂商根据该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调整其厂房设备的规模, 并使其所提供的产量的边际成本等于既定的产品价格。同时 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和亏损的厂商退出该行业。 • 这种调整过程会一直进行,直到厂商进入或退出该行业的刺 激不存在时(只能获得正常利润)才会停止。此时该产品的价格、 产量和留存下来的厂商数量将不再发生变化,该行业达到均 衡状态。与此同时,留存下来的每个厂商都具有最大的经济 效率、只能赚取正常利润、所选用的厂房设备的规模是在当 时技术条件下的最优规模,并且所提供的产量是对应该厂房 设备之平均成本为最低点的产量见图3-2。
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 ( 交换者 ) 之间进行经济 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 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 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 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 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研究重点:产业集中、进入壁垒等与垄断相关的产业问题 立场倾向:反对垄断,限制企业的市场力量 政治背景:罗斯福-杜鲁门时期的反垄断高潮
市场基本供求状况 结 构 、 行 为 、 绩 效 ( ) 模 式
市场结构 反 馈 效 应
SCP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图2-1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模式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但是,新古典企业理论也存在着很大的弱点。因 为它无法回答以下问题: • 既然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也就是 说市场交易是最优的,为什么事实上有很多资源 是通过企业这种组织形式进行配置的(即为什么 在现实中有那么多交易要在企业内进行)?
• 如果企业规模由技术决定,为什么很多公司的规 模远远超过了工程的需要?
(2)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 是有成本的。 • 新古典经济学假设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不存在交易摩 擦,因而也不存在交易成本。而实际情况是市场交换 存在着交易摩擦,从而也存在着交易成本。这主要是 因为: • 第一,获取价格等有关的市场信息是要支付一定费用 的; • 第二,进行交易谈判,签订交易契约也要支付一定的 费用。 • 例如,雇主到市场上采购原材料、招聘工人,需要花 费时间、需要发现价格、需要讨价还价、需要冒花费 成本,而购买不到原材料和劳动力或虽已购买到却不 适用将会承担风险,当然他还需要签订交易合约并对 合约的执行进行监督等等,这一切都构成交易成本。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 基本观点
坚持自由放任的市场原则:除了较低的成本优势外,不存在阻止 进入的障碍,以及持久的市场力量;“集中并不一定有害于经济” 根据“价格理论”重新考察反垄断行为 —强调严格的理论分析和 对竞争中的各种理论进行经验检验。 阶段性胜利的标志:里根-布什时政府的《垂直竞争指南》 • 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 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 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 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 争的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 • 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 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一)短期行业均衡和厂商最优规模的决定
• 所谓短期是指厂商的厂房设备的规模(即固定 成本)是固定不变的这样的简单再生产周期。 厂商只能通过调整可变要素(即可变成本)的使 用量来调整其产销量(即生产规模)。
• 从整个行业看,在短期内,不仅该行业现有厂 商的厂房设备的规模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该行 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是固定不变的。原因是由于 时间较短,现有厂商来不及调整其厂房设备等 固定资产,而其他厂商也无法建造出新的厂房 设备从而进入到该行业中来。见图3-1。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所谓产业组织(Industrialorganization) ,通常指同一产业 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 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 和利益关系。 “组织”通常包括三种含义: 第一,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 为企业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某项工程建设或某项活 动的组织等。在这里,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用; 第二,指形成的形式。如各种党派、团体、企业、学校、 医院、家庭、军队和国家政权等等; 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1、市场结构标准:
市场结构标准就是以市场份额认定企业在 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主要为保证有效竞争。 • 集中度不太高; • 市场进入容易; • 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别化; • 任何企业和集团不存在共谋 。
2、市场行为标准: 根据企业的市场行为认定企业是否为垄断。 • 对于价格没有共谋; • 对于产品没有共谋; • 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 • 3、市场绩效标准: 根据企业在市场上的盈利程度判断该企业是否垄断。 • 存在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压力; • 随成本大幅下降价格能向下调整; • 企业与产业处于适宜规模; • 销售费用在总费用中的比重不存在过高现象; • 不存在长期的过剩生产能力。
成 本
价 格 SAC
SMC
LMC
成 本
价 格
LMC
LAC LAC
P
p1
p1
O
q0
(a)
Q
(b) 图3-2 长期内厂商最优规模的决定
Q
3、小结 首先,新古典企业理论不把企业看作是一种组织,而 是把它看作为一个可行的生产计划集。 • 它主要从技术角度出发,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研 究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个产业最佳产出水 平和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问题,还研究了与此相应 的企业最优生产规模和最佳生产范围的决定问题。 • 它在一般意义上强调技术的作用,在特定意义上强 调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作为企业规模的重要决定因 素,这无疑是正确的。 • 另外,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和完全竞争的假定下该理 论在分析企业最优生产选择如何随着投入和产出价 格的变动而变动方面、在理解一个产业(或企业)的整 体行为方面、在研究企业之间策略相互作用的结果 方面,一直是十分有用的。
第三章
产业主体—企业
• 企业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企业理论 是经济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也是产业组织 理论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 本章首先系统、全面地介绍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关 于企业的理论; • 其次,作为比较,介绍以日本为主要代表的东方 的企业理论及东方企业的特点; • 最后,探讨企业在现代经济社会及产业经济中的 地位和作用方面的问业理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理解为生产函数。 所谓生产函数 (Productionfunction)是描述在生产技术状况给定的条 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数量关系的 函数式,一般记为:
Q f ( x1,..., xn )
x1,…,xn 表示生产某种产品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Q 其中, 表示任一数量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品组合在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 所能生产出来的该产品的产量。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分析 是在下述两个前提条件下展开的: (1)厂商 (Firm)被认为具有经济理性,它们具备有用的信息、精于计 算、孜孜不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即所谓“经济人”假定); (2)企业或厂商被看作是在市场经济中业已存在的、完全有效运转的、 为赚取利润而从事商品生产活动的一个完整的经济单位,它可以 是一个个体生产者,也可以是一家规模巨大的公司。
1、“马歇尔冲突”,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 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其实质是垄断与竞争、规 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问题。 • 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 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 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 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 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 面对这一矛盾,马歇尔试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经历 的“生成一发展一衰退”过程来说明垄断是不会无限 蔓延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是可以获得某种均衡的。 2、不完全竞争 • 只要垄断的存在,就不可能达到完全竞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