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M621003
课程学分:48学时,3学分
适用学科/专业:应用经济学学科/专业
开课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一、课程性质
产业组织理论是为产业经济学方向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以微观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体系中特定组织结构下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为考察重点的一门交叉性应用经济学。
该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产业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企业、产业和市场为什么以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组织形式和结构如何影响市场的运行和绩效,其中心概念是“有效竞争”,即既能促进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促进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关系。
二、课程教学目的
产业组织理论旨在系统介绍产业组织理论的知识、观点、方法和问题,全面考察产业组织理论的学术前沿和理论流派,通过讲授、自学和实践等教学环节,一方面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产业组织理论观,具备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掌握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方法,为今后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产业组织关系和市场运行机制的理解,提高运用产业组织的逻辑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分析和企业管理实践工作。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1 导论4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认识产业组织理论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意义与特点;了解产业组织理论发展中的哈弗学派、芝加哥学派、可竞争市场理论、博弈学派等基本观点与政策主张;认识到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掌握产业组织理论的边际、博弈、计量、实验模拟等研究方法与SCP分析范式的基本要点。
【教学要点】
1.1 产业组织理论的含义与特点
1.2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历史
1.3 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
1.4 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与研究方法
2 企业与市场4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关于企业性质的契约理论和知识理论,掌握企业的所有权和相机治理、共同治理等治理模式;了解企业的目标和类型等;理解企业规模与市场边界决定的交易费用、核心能力等等理论;掌握决定企业成本的规模经济、学习经济、范围经济等因素。
【教学要点】
2.1 企业的性质
2.2 企业的所有权、治理与目标
2.2 企业的规模与市场边界
2.3 企业的成本分析
3 市场的结构与绩效4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结构的定义与类型,了解市场结构衡量的集中度、HHI指数等指标;掌握市场结构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等影响因素;了解市场绩效衡量的贝恩指数、勒纳指数等相关指标;理解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教学要点】
3.1 市场结构的类型
3.2 市场结构的衡量
3.3 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
3.4 市场绩效的衡量
3.5 结构与绩效关系
4 垄断行为4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新古典经济学对垄断的定义、原因、类型以及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掌握垄断企业的价格歧视与非线性定价;了解垄断企业的产品的质量选择和数量选择;理解多工厂、多产品与耐用品等垄断模型。
【教学要点】
4.1 垄断的界定与影响
4.2 价格歧视与非线性定价
4.3 产品质量选择与数量选择模型
4.4 多工厂、多产品与耐用品垄断模型
5 价格竞争4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静态价格竞争的伯川德模型;理解动态价格竞争的价格刚性与价格战模型;熟悉成本加成、非线性定价等定价策略与方法;掌握限制性定价与掠夺性定价等策略性定价行为。
【教学要点】
5.1 静态价格竞争模型
5.2 动态价格竞争模型
5.3 定价策略
5.4 策略性定价
6 产品竞争4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同质产品竞争中静态产量竞争的古诺模型和动态产量竞争的斯塔克尔伯格模型;理解异质产品竞争的序贯博弈模型;了解企业产品差异化竞争策略;掌握产品水平差异的空间竞争中线性空间的霍特林模型和圆形空间模型;理解产品垂直差异的产品质量选择模型与搭售行为。
【教学要点】
6.1 同质产品竞争的模型
6.2 异质产品竞争的模型
6.3 产品水平差异的空间竞争模型
6.4 产品垂直差异的质量选择模型
7 广告与信息4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产品类型与广告的类型和作用;理解最优广告与广告强度的决定多夫曼和斯坦纳条件;理解广告竞争对价格竞争、市场结构的效应;掌握产业组织理论对强制信息披露的分析;理解信息不完全下企业声誉的作用。
【教学要点】
7.1 广告类型与作用
7.2 最优广告与广告强度
7.3 广告竞争的效应
7.4 强制信息披露与企业声誉
8 研发与创新4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创新与研发的概念、类型与特征等;了解专利制度对创新和技术进步形成的效应;理解最有专利期限模型和合作研发模型;理解政府对创新与技术进步的鼓励补贴政策;理解企业之间的专利竞赛模型和专利闲置的策略;理解市场结构与企业规模对企业研发与创新的影响及其争论。
【教学要点】
8.1 创新与研发概述
8.2 创新与研发激励
8.3 专利竞赛模型与专利闲置策略
8.4 市场结构对研发创新的影响
9 进入与退出4学时
【教学要求】
认识进入壁垒概念的界定,理解进入壁垒的作用;理解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异化、网络效应、技术性与行政性等结构性进入壁垒;理解过度投资、提高成本、影响需求、策略性定价等进入遏制的策略性壁垒;理解进入威胁与遏制承诺之间的进入博弈及
其结果;了解退出壁垒以及沉淀成本的影响。
【教学要点】
9.1 进入壁垒的界定与作用
9.2 结构性进入壁垒
9.3 策略性进入壁垒
9.4 进入威胁、遏制与博弈
9.5 退出壁垒与沉淀成本
10 合谋与横向一体化4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企业价格合谋形成以及维持的条件;理解默契合谋的价格领导行为;理解企业产量合谋的卡特尔形成条件及维持的条件;理解横向一体化的动机及其效应。
【教学要点】
10.1 价格合谋与价格领导
10.2 产量合谋:卡特尔
10.3 横向一体化
11 纵向约束与一体化4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纵向一体化与分离以及原因;明确双重加价与搭便车形成的原因及其引发的纵向约束问题;了解特许经营与双边市场等一些特殊纵向约束行为;掌握分析纵向一体化和纵向约束对福利的影响。
【教学要点】
11.1 纵向一体化与纵向分离
11.2 双重加价、搭便车与纵向约束
11.3 特许经营与双边市场
11.4 纵向约束与一体化的福利影响
12 自然垄断与网络产业4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自然垄断形成的原因、成本特征与定价行为;理解网络产业的网络效应特征及其影响;理解自然垄断产业的定价模型、网络产业中的接入定价、用户数量竞争和标准竞争
等行为及其关系;理解网络产业中的纵向关系;理解三网融合中的相关产业组织行为。
【教学要点】
12.1 成本特征与网络效应
12.2 自然垄断的定价
12.3 网络产业的接入定价与标准竞争
12.4 网络产业的纵向关系
12.5 三网融合的产业组织问题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产业经济学
五、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
课堂讨论8学时,将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分散安排。
要求:
(1)课前就某一专题收集资料并进行思考,准备初稿;
(2)课上讲述初稿的思路和内容;
(3)全体同学课上共同讨论;
(4)以小论文的形式总结讨论的结果及自己的思考。
六、本课程课外练习的要求
每章后面均附有不同类型的复习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等。
七、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的要求
1.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自学、讨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采用启发式授课方式,强调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
3.运用计算机投影进行讲授等。
八、本课程成绩的考查方法及评定标准
课堂讨论20%
平时作业30%
期末考试50%
九、教材及参考书
1.《产业组织学》,史东辉主编,2015年第2版,格致出版社
2.《产业组织理论与应用》,李长英主编,2011年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产业组织经济学手册》,施马兰西、威利格主编,2009年第1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4.《产业组织理论》,梯若尔主编,2015年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课程各章节学时分配
大纲撰写人:宋胜洲
学科、专业负责人:吴振信
学院负责人:谢朝阳
制(修)定日期: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