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学质量分析报告一、试题评价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思想品德学科试卷由三大题构成,分别为单项选择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题。
从总体上看,2019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学科试卷体现了新课改理念,紧扣新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要,背景材料丰富,贴近考生生活,立足国情,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往年的基础上更加凸显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
试卷的题型、题量和分值的分布都与2018年相当,没有出现偏题、难题、怪题。
题目的设置较为开放和灵活。
(一)试卷结构本次学业水平测试试卷由传统的主、客观两大部分组成。
其中客观题由25个小题构成,每题2分,共50分,占学科分值的50%;主观题由简答题和分析说明题组成,其中简答题由四个大题5个问题构成,共26分,占学科分值的26%;分析说明题由两个大题5个问题构成,共24分,占学科分值的24%(二)试题主要特点1.突显社会热点,注重价值导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方向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感受社会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本卷第5题以“公交车坠江”事件为背景,引导学生学会理性面对生活矛盾,合理控制情绪;第17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第19题以国家“扫黑除恶”专项斗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操;简答题第29题以“国歌”与“五四运动”100周年为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民族精神”的内涵和落实爱国行动;分析说明题第31题结合云南省情选择素材,“三大保卫战”“八个标志性战役”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为建设“美丽云南”建言献策。
2、聚焦核心素养,倾向能力提升本卷命制的试题更加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整合、迁移等能力的考查,凸显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摒弃单纯死记硬背,让知识活起来。
如选择题第8题引导学生学会理性面对老师的批评,学会和老帅融治相处;第9题考查青春期学生处理“朦胧情感”的能力;第13题考查学生用法治意识和观念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第14题引导学生学会遵守社会规则,学会正确行使权力;第16题考查学生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受教育权的能力;简答题第28题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分析说明题第30题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剖析的能力。
这些题目中所呈现的“公平正义、互相尊重、合作共赢、低碳出行”等关键信息,要求学生具备“社会参与”和“国家认同”的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
3、设问灵活新颖、指向明确清晰本卷命制的主观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答案具有一定的弹性,鼓励学生围绕题意和要求敢说话、会说话、说真话,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参与实践的意识。
如分析说明题第30题第2问,鼓励学生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进行剖析,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保护自身健康成长。
指向明确清晰是本卷主观题的一大亮点,也是和往年试题相比的一大变化。
本卷的主观题在每题的开头都有相应的指向提示,如第26题提示为“责任与担当”,27题为”宪法精神我践行”,28题为“创新照动驱动,勇攀高峰”,29题为“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30题为“关爱成长,远离犯罪”,31题为“奋进新时代,共谱新篇章”。
这样的题目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审题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准确领会命题意图。
这样的设问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考察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地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考试基本情况统计分析(一)全卷基本情况全实考成样人数「平均分难度「及将人数」及将率是分分1分人数(二)第1卷(选择题)统计情况(三)第Ⅱ卷(非选择题)统计情况(四)各小题统计分析三、考生答题情况及错误原因分析(一)考生答题情况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学科大理州的平均分为68分,与2018年相比提高5分;其中客观题平均分为42.3分,主观题平均分为24.8分。
(二)失分原因分析26题:本题考查的是“责任与担当”的知识点。
题目在结合“杜国富“事迹的基础上,为考生创设了作为子女、学生、社会成员三种角色,考查这三种角色分别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本题的度系数为0.75,较为简单。
导致本题失分较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审题不认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答题时没能很好地理解问题,而是拘泥于材料中的主人公杜富国身上,向杜富国叔叔学习等错误内容较多,导致失分。
从教师角度看,教师缺乏对学生审题技巧的有效指导是导致本题失分的有一原因。
27题:本题考查的是”“宪法精神我践行”的相关知识点。
我国是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相关知识点一直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个重要考点,们本题作答结果显示度系数为0.40,满分,人数才有498人,零分人数高达3363人,结果非常“不尽人意”导致本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有:①脱离教材知识点,定全从具体操作层面作答:②基础知识不牢,也出现了口水话较多、东拉西扯,七拼八凑,胡乱作答的现象。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考点和教材重点的有效传授。
28题:本题考查的是“创新驱动,勇攀高峰”的相关知识点,”创新”是时代的热点问题,也是对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能力要求之一。
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答题类型来看,本题属于“青少年该怎么办?”的题型,如果考生能够掌握该题型的基本答题技巧一一思想、学习、行动,三个维度来展开是比较容易得分的,但最终结果显示该题难度系数低0.38,确实有点“意外”。
导致本题分的原因主要有:①审题不认真,不少考生从创新的重要性入手,偏离题意:②照搬材料,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甚至直把选择题的选项照抄,文不对题;③缺乏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导致“口水话“作答,内容冗长,却很难找到有价值的得分点。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青少年该怎么办?”这类题型“答题技巧”的有效指导。
29(1)题本题考查的是民精神的有关内容,属于“死记硬背”的知识点。
从考查结果来看,只有740人章拿到满分,零分人数高达7442人。
本题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不到位。
由于考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掌握的欠缺,导致部分学生只能从自己的认识作答,答案冗长、反复啰嗦;还有部分考生空白。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民族精神相关基础知识的教育。
29(2)题:本题在第一小的基础上,考查了“青少年怎样在学习生活中落实爱国行动这一知识点,属于“怎么办”的题型。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审题不清,答非所问,②答题不规范、段落大、缺乏答题技巧;③思维单一,不够全面,缺乏归纳能力;④”口水话”作答,完全脱离教材知识,缺乏相关“术语”的积累。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多给子学生答题技巧的相关指导,并加强对学科语言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30(1)题:本题考查的是与青少年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爱成长,远离犯罪”的相关知识。
导致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有①“学术错误”,如“向行政机关起诉”等答案; ②审题不够认真,本题包含两个小间,部分学生只答到了其中一问;③错别字较多,如出现”抱警”“诉送”“颂”“私法”等不该出现的错误。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规范书写、正确运用学科术语等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
30(2)题:本题考查的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自身原因。
导致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有:①审题不认真;本题考查的是“自身原因”,部分学生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原因入手,从答题内容看,相关知识点掌握的还算到位,却偏偏漏了自身原因,很是可惜;②基础知识掌握欠缺,导致完全脱离教材知识,且只能从具体的不良行为方面入手,导致失分。
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寻找关键词,选择有效信息作答的应试能力。
31(1)题: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归纳的能力,属于“数据说明了什么”的题型。
导致本题失分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导致的照抄照搬材料。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此类题型的训练,讲练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应试能力。
31(2)题:本题属于为解决某问题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的题型。
导致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有:①审题不清。
本题设问角度为“政府部门应该怎样建设最美云南”。
部分考生却从个人或社会角度作答:②缺乏整体意识。
考试在作答时拘泥于“美丽”两字,认为”美丽”就是环境的相关知识,导致答题思维单一:③缺乏答题技巧。
针对某问题政府该怎么办的题型,是典型的可以运用答题技巧结合相关基础知识获得高分的题型,考试在答题时出现较多的“口水话”,层次不突出,就是没有掌相应的答题技巧导致的。
针对此类题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注重学生的审题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31(3)题:本题考查的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意义”,属于“意义“类型。
导致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有:①思维单一。
部分考生只能抓住其中一点意义后进行重复啰嗦的作答;②由于缺乏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导致的“口水话”作答现象突出。
针对此类题目,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将时政热点离于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力求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教学建议1、遵循教材设计意图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村设计以依照初中学生生活逻辑、遵循学生自然成长规律、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给予教育的引领、指导和支持四个点为依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这四个教材设计依据,在查找资料、选择素材、问题设置等一系列备课过程中,细心筛选以满足教材设计意图。
2、立足教材编写立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公民教育和法治教育、思推能力和实践能力四个方面为立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教材编写的立意来展开。
3、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增强复习的系统性重视基础知识,要把复习重点放在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上,切忌死记硬背。
学生应立足教材,熟练掌据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对各课、各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同时还要打破课与课、节与节和各年级知识点的界限,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通过归纳、理,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4、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切实提高课堂效率要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要含得花时间让学生探索、思考、体验、内化、反馈,教师要帮助学生辨别、比较、取會纠正错误。
对开放性问题,既要允许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又可给学生一些示例,帮助学生掌握答题要点,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给学生一片天空,你会收获到更多惊喜。
5、联系时政,提高审题能力平时教学中,以课本内容为依据,寻求与之相关事实材料,强化课本与课外的联系。
对审题能力不强、表述不当等问题,进行专题阅读训练。
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养成收集并联系时事政治的习惯,提高审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