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同行蓝天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
为了引导孩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产生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体会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认知目标:了解残疾人,知道他们生活的艰辛;了解一些残疾人事迹。
教学重难点由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和帮助。
难点突破我主要采取观察法、谈话法以及亲身体验法,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使学生深刻地体验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残疾人为取得成功较常人更多的付出,也增进了儿童对残疾人的友爱和尊重。
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的体验,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升华。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大家观察一下,有什么感受。
是啊,同一片蓝天下,有我们,也有他们——我们的残疾朋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了解他们,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同行蓝天下》。
二、体验残疾人活动一:模拟盲人取卡片。
师:首先请同学们跟我做一个盲人体验活动,四人一组,每组选出一人参与体验盲人取卡片(从自己座位出发,到讲台上取卡片),其余同学做观察员,观察体验同学的一举一动。
师:好,请同学轻轻的闭上眼睛,现在我们就来到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在这里没有阳光、没有花草树木,到处一片漆黑。
播放《二泉映月》生:学生活动。
师:体验结束了,采访体验的同学。
告诉同学们,你们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生1:我什么也看不见,眼前一片漆黑。
师:你说的不错。
生2:我这么一小会看不见,我就觉得好着急,盲人却永远看不见,真替他们悲哀。
生3: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心里感到很无助,特别害怕。
师:你用心去体会了。
师:采访观察的同学。
刚才看到观察员同学观察的很认真,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看到盲人行动很不方便,一不小心很容易摔倒。
生2:我看到他们是摸着走路的,走路很困难。
师:那你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生:我真想过去帮助他,扶着她走路。
师: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三、走进残疾人师小结:大自然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不叫人陶醉?然而盲人却一辈子都看不到,他们永远都生活在没有色彩的世界里。
那你还知道什么样的人是残疾人呢?生1:聋哑人。
生2:肢体残缺的人。
师:同学们说的对,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一些人不能像我们正常人一样拥有健康的身体,在生活中,你见过残疾人朋友吗?介绍你见过的残疾人朋友。
生:介绍身边的残疾人朋友。
师:老师也想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残疾人,我们一起看图片。
师:是啊,他们的生活是多不方便啊?让我们一起去体验肢残人的生活。
活动二:单手系红领巾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右手背后,用左手系红领巾。
活动结束,交流体验的感受。
生1:很不好系红领巾。
生2:系红领巾非常困难。
师:请同学们用双手把红领巾系上。
师:与刚才单手系红领巾,你又有了怎样不同的感受?生1:很容易就系好红领巾了。
生2:我体会到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我们正常人很容易就做到了,残疾人朋友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做到。
四、学习残疾人师:是啊,不同的缺陷给残疾人的生活设置了一道道障碍,需要他们付出很多很多,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位2011年感动中国的一位人物,他叫刘伟,我们一起去看看。
播放《刘伟》视频。
师:刘伟的故事看完了,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生:他用脚弹钢琴,弹得非常动听。
生:他在练习弹钢琴的过程中,脚磨破了,面对困难,他没有放弃。
师:你觉得他身上有种什么样的精神?生: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
生: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生:身残志坚、坚忍不拔的精神。
师:当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困难我们该怎样去做?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生:要坚强。
师:同学们,许许多多的残疾人克服身体上的缺陷,顽强的生活着,用不同的方式为社会做贡献,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尊重他们,更应该去怎样做?生:帮助他们。
五、帮助残疾人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帮助残疾人呢?1、假如在我们班里或学校里有一名下肢有残缺的同学,你会……2、假如公共汽车上,你遇到一个残疾人朋友,你会……3、假如一个聋哑人向你问路,你会……小组讨论如何帮助他们。
全班交流。
六、关爱残疾人,写爱心寄语师:一滴水,能滋润干涸的心,一束阳光,能照亮阴暗的心灵,一个微笑能鼓励残疾人,你们的一句心里话,会让残疾人感到这个世界他们不再孤单。
那么请同学们把最想对残疾人朋友说的一句话写在爱心卡上,让爱心卡片捎去我们最美好的祝愿吧!生:写爱心寄语。
播放《爱的奉献》全班交流爱心卡。
把爱心卡贴成心形。
七、小结同学们,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真情,有爱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孤单。
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奉献我们的爱。
八、课后作业课下记录你帮助残疾人的过程,下节课一起交流。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的知识知道的还较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通过学习,让他们能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真实与丰富多彩。
效果分析同学们达到了产生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这种情感目标,达到了体会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认知目标,了解残疾人,知道他们生活的艰辛;了解一些残疾人事迹。
我主要采取观察法、谈话法以及亲身体验法,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使学生深刻地体验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残疾人为取得成功较常人更多的付出,也增进了儿童对残疾人的友爱和尊重。
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的体验,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升华,突破了重难点。
【教材分析】《同行蓝天下》是泰山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此课程强调“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呈现的主要形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
简而言之,就是用无痕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
《同行蓝天下》这课的教学要求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从行动上真正帮助残疾人。
此课程由低年级时期学生对自我学习和生活的关注转而引入对他人、社会的关注。
《同行蓝天下》这一课为学生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种下了爱与尊重的种子。
评测练习一、填空题1.在我们的社会大家庭中,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人:残疾人、( )人、特别贫困的人、( )等。
2.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举步维艰,特别需要人们的( )和( )。
3.( )人看不见五彩缤纷的世界,( )人听不见美妙的音乐,说不出心里想说的话。
4.据我国2000年的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现有残疾人( )万,每年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 )万。
二、判断题1.小明放学后帮奶奶洗菜、择菜。
( )2.人老了就没用了,所以不值得尊敬。
( )3.残疾人对社会没有多大贡献,不值得同情。
( )4.别人帮助灾区人民我就帮,别人不帮我就不帮。
( )5.美好的社会需要每个人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
( )6.小军总爱跟在残疾人后面学他们的样子逗人发笑。
( )7.各地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在和平幸福的环境中生活学习( )8.小红说只有爷爷在生病时才需要照顾和关心。
( )三、选择题1.动画片播出的时间到了,可爷爷在看戏曲频道,你应该( )A.把台换过来看动画片B.放弃看动画片,让爷爷继续看2.奶奶做针线活,可她的眼睛花了,你应该( )A.主动帮奶奶穿针引线B.让奶奶自己慢慢做吧3.( )虽然身体有残疾,但在“5.12”地震中救出3名同学。
A.张强B.谭千秋C.张春玲D.林浩《同行蓝天下》教学反思《同行蓝天下》是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中的内容。
针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师生的表现,做教学反思如下:1、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音乐、创设情景。
在体验盲人取爱心卡的活动中,我播放了一首《二泉映月》,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黑暗、孤独的世界。
但是由于活动规则教师交代的不够详细,学生在开始活动时,没有秩序。
在体验的过程中,由于让学生闭着眼,学生不自觉的睁眼去看,很快拿到了爱心卡片,如果是用布蒙着眼睛去卡片,效果会更好些,学生能够真正、深入的去体验。
2、在体验肢残人的活动中,我出示了“单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亲身体验残肢者生活的不便。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情绪高涨,踊跃参加,能够体会到残疾人的困难,说出体验的感受,在学生谈感受的时候,有一两个同学用单手也把红领巾系上了。
对于这种情况,我没有及时的抓住这个问题,深入的去让这个同学谈一谈,你是怎样系好红领巾的?你是怎样做到的?而是漠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3、在走进和学习残疾人的活动中,我精心选择了感动中国的人物《刘伟》的视频。
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效果较好。
从刘伟的故事中能感受到坚强、乐观、身残志坚、坚忍不拔。
从而引导学生在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面对困难时应该如何去做。
但是对于细节上的处理还需要在下功夫。
在看完刘伟的视频,学生在谈自己最感动的是什么时,学生讲到刘伟用脚弹得钢琴很动听,就算正常人想要把琴弹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4、在关爱残疾人这一环节,我提出一个问题,你打算怎样去帮助残疾人,在这个环节,课件里设置的情景没有播放出来。
我只是简单的举了两个例子,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在这个环节,学生没有深入的去想、去做。
最后,我让同学们把对残疾人的关爱、祝福写在爱心卡片上,学生写得很好,有的是帮助残疾人,有的是学习他们身残志坚的精神,还有的是对他们地美好祝福,我觉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达到了。
5、在板书上,我没有和以前是的总结出什么,就写在黑板上,而是把爱心卡片组成心性,贴在黑板上,我认为,学生在爱心卡片写的那些话语,已经胜过我的板书。
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上完了,让我感到自己还需要进一步的锤炼,关注学生的活动、关注学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真正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
课标分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
为了引导孩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产生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体会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