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

1.发:。

2.畎亩:3.举:。

4.筑:5.士:6.市:。

7.任:8.苦:9.空乏:10.拂乱:。

11.所以12.动:13.忍:14.曾:。

15.恒:16.过:17.衡:18.作:19.征:20.色:21.喻:22.入:。

23.法家:24.拂士:25.出: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2.衡——3.拂——4.忍——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

5.士:狱官。

6.市:市井之间。

7.任:责任,使命。

8.苦:使……受苦。

9.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

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动: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

15.恒:常。

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

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

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外。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坚韧。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五、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答: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答: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答: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答:年代顺序。

(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答:“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

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举例论证和事实论证。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答: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答:心理、身体、生活境遇。

(生活、思想、行为)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答: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答: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

”段内部层次是:答: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答: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

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

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答: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答: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答: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答: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答:第一段中所举的一类人。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答:排比。

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一、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3、委而去之()4、寡助之至()5、亲戚畔之()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1、亲戚畔之__通___2、曾益其所不能__通___3、入则无法家拂士__通___4、困于心,衡于虑__通___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1、池非不深也古___今____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___今___四、填空(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括号中为答案)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 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 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 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六、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实词。

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郭:环:B.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池坚利委C.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畔:顺:七、“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 征于色C. 死于安乐D. 衡于虑八、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 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C.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九、加点词不用“使……”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A. 苦其心志B. 劳其筋骨C. 动心忍性D. 生于忧患十、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通____()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通____()C. 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通____()D.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通____()十一、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试题答案】一、1、助词“的” 2、代词,指代“小城” 3、代词,代那座城池4、动词“到”5、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1、畔——叛2、曾——增3、拂——弼4、衡——横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1、池护城河,水池2、是此,判断词四、填空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②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五、D六、A. 城:内城郭:外城环:围着B. 池:护城河坚利:坚锐,锋利,这里是精良的意思。

委:放弃C. 至:极点畔:通“叛”,背叛顺:归顺,服从七、A八、A. 这表判断 B. 征验凭证 C. 被任用发出九、D十、A. 畔—叛背叛B. 衡—横梗塞,指不顺。

C. 属—嘱嘱托D. 曾—增增加十一、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课文理解习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卑微到穷困而成长为明君贤臣。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

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

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⒈人恒过,然后能改。

⒉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⒈入则无法家拂士,⒉出则无敌国外患。

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

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