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和翻译
3.倒装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 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翻译时要将语序调整过来。 倒装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谓语前置,强调谓语。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今译:你太不聪明了。 (直译:太厉害了,你的不聪明!)
(2)宾语前置。 何以战?(《曹刿论战》) 今译:(大王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今译:鲁庄公与曹刿乘坐同一辆战车,与齐军在长 勺作战。
今译: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4)用“乃”“皆”“悉”“则”“即”“为”
等帮助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今译: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 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今译:(渔人)就离开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如:“怡然称快。”
“高兴得拍手叫好。”
翻译方法
文言句子翻译时,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①对:一般指把原文中的文言单音节词一一对应 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四时之景 不同。(《醉翁亭记》
四季的风景不相同。 ②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 就要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2.古文今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 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逐字逐句翻译) 。 它要求忠实于原文,确切表达原意。
如:“吾义
固不杀人。”
我讲求信义决不杀人。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 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调整翻译的今译 方法,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
(四)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一般
译成“……,是……” 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者,……也。(“者”表示停顿, “也”表示判断)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今译:陈胜,是阳城人。
(2)……,……也。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今译: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3)……,……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被动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 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叫被动句。 (1)用“为”“为所”“为…… 所”“见”“于”“被”等标志词表示被动。 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今译:癞蛤蟆舌头一吐,这两只小虫都被吃掉了。 (2)没有被动词,借用其他词语表示被动。 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今译: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
我认为宫中的事情。
③留:人名、地名、物名、年号、国号、庙号、谥 号、书名、度量衡单位等都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 记》)
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④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 战》) 齐国是大国,很难估测,我害怕他们有埋伏。
(五)理解并翻译句子
1.翻译文言文要求:信、达、雅
“信”,就是要求准确,是指译文要尽量符合 原文意思;
“达”,就是要求通顺,是指译文前后连贯, 语言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雅”,就是要求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 风格神韵。
(“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
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
⑤补:就是增补。将省略的部分补出来。 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 午时碰头,正午已过,那朋友还没有来。 ⑥调:就是调整。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 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凭什么打这一战?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今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 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3)省略宾语 投以骨。(《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4)省略介词 山水之乐,得之心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今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略(在)心里,寄托 (在)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