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及翻译
2.(2012· 四川卷)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 译文: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 呢? 句式特点:“奚以”介词的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A.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B.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宾+动 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②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B.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疑问代词)+动 ①良问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③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文言句式及翻译
落实文言句式的翻译
判断句
特殊句式 被动句 省略句 主谓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倒装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文 言 句 式
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或“也”也”表示判断。 如: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②所谓后洞也。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无标志判断句。
4.状语后置 A.格式:动+以+宾。 ①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②覆之以掌。(《促织》)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B.格式:动+于(乎)+宾 ①而相泣于中庭。(《齐人有一妻一妾》)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4.状语后置
2.(2014· 江西卷)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译文:(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 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句式特点:省略主语和宾语 3.(2013· 课标卷Ⅱ)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 进。 译文: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 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 句式特点:“竟不引进”省略主语
巩固练习
翻译下面的语句,并指出句式上的特点。 ①(2015· 安徽卷)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 自污。 译文:(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 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句式特点:省略句,句首省略主语;“誓于神”,介词结 构后置;“不以一钱自污”,宾语前置 ②(2014· 安徽卷)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 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译文: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 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 人。 句式特点:“于安徽”后置
C.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D.省略了介词的状语后置句,格式:动+宾
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
记》)
方法点拨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 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 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 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 语,因此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 结构后置。辨析时,要抓住两种情况:一是 “于”字结构后置。如: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鸿门宴》)。二是“以”字结构后置。如: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 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结构把后置的 介词结构调至状语的位置。
孟子: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 曰: 对话省 “不 若与人。”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 今日
之事甚急。” 对话省
三、省略句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 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 。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追之 ,又请杨子之竖 追之。
三、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之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 以事。
有志者,不随 之 以止也。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竖子不足与 之 谋。
欲呼张良与 之 俱去。
三、省略句
4.省介词。(较常见的是“于”、“以”,这些介 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 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巩固练习
翻译下面的语句,并指出句式上的特点。 1.(2015· 课标全国卷Ⅰ)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 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 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 的可能。 句式特点:“金人虽不吾索”,宾语前置句,“不吾 索”应调整为“不索吾”
(定)+主+谓+(定)+宾
全体同学都做语文作业。
(定)+主+[状]+谓+(定)+宾
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文作业。
(定)+主+[状]+谓+<补>+(定)+宾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 1.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
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1.甚矣,汝之不惠!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3.渺渺兮予怀
C.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3.定语后置
D.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 欤?(《五人墓碑记》) E.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 赵太后》)
方法点拨
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 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 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 也叫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在高考翻译题中极 少碰到。翻译时按“主+谓”的顺序调整。
巩固练习
尝试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不腆鄙邑。(《崤之战》) 译文:我们小城不富裕。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老百姓说我吝啬,应该啊。
E.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②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③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窃符救赵》) ④唯利是图 (成语)
方法点拨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有 三种类型: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二是疑问句中代词作 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如“沛公安 在”“不然,籍何以至此”等;三是用“之” 或“是”把宾语提前,如“夫晋,何厌之 有”“无乃尔是过与”等。判定宾语前置 句既要结合语意,又要结合其标志词语。 宾语前置句翻译时按照“动(介)+宾” 的顺序调整;翻译第三种类型,把“是”“之” 去掉,宾语移后即可。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一般排列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一般句子由主语和谓语构成,并不是每 个句子都有相同的句子成分,谓语动词是 及物动词,后面一定要有宾语,谓语动词 为不及物动词,后面没有宾语。
同学做作业。 同学做语文作业。
主+谓+(定)+宾
主+谓+宾
全体同学做语文作业。
二、被动句
1.“于”字句 (“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谓语+于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受”字句。用“受”、“受……于……”表 被动。受+谓语+于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二、被动句
3.“见”字句。用“见”、“见…于……”表示 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二、被动句
4.“被”字句用介词“被”表示被动(文言文中 较少见)。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②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③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
①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②是时屈原既疏。(《屈原列传》)
方法点拨
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辨识被 动句,一看标志词,如“见”“为”“于”“见…… 于……”“为……所”“为所”等。(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词 “被”多为动词,“覆盖”“遭受”之意,很少表示被动)对 无标志被动句,只能从语句的结构或内容上去判定,如“洎 牧以谗诛”“戍卒叫,函谷举” 。这类被动句在形式上与 一般的陈述句无区别,如从内容着手,进行逻辑分析,就会 发现李牧肯定是被杀,函谷关是被攻占 。只要能够理清句 意,再联系上下文语境,不难判断。 被动句翻译时一般要加“被”,或使用表被动的词语表 达,如“受”“受到”“遭到”等。表被动的介词“于” 有时省略,翻译时要注意识别并译出被动的含义。“被” 可以译成“受”“遭受”,尽可能按动词意义翻译;非常明 确作介词用的,才译成“被”。
秦,虎狼之国。
3.用动词“乃”“为”、“是”表示判断。
(另:必、悉、亦、即、皆、则、非)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巩固练习
尝试翻译下面的语句,并指出句式上的特点。
①(2015· 湖南卷)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 喜奢好侈使然也。 译文:(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 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句式特点:“……者,……也”,判断句 ②(2014· 福建卷)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 译文: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 句式特点:“……,……也”表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