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学二(一)文的题材在中国的正统文学里,题材与佛教有关涉的文章,数量也很不少。
其中有的是成部的著作,如北朝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作者在尔朱荣乱后重过洛阳,目睹“城郭崩毁,宫室倾复,寺观灰烬,庙塔丘墟”①,追忆当年佛寺兴盛时期的华美壮丽,写成这部怀旧的书。
文笔清隽秀丽,到处流露着叹惋的情思,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见的优美作品。
下面举《景明寺》一则为例。
①《洛阳伽蓝记》原序。
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
景明年中立,因以为名。
在宣阳门外一里御道东。
其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却负帝城,青林垂影,绿水为文,形胜之地,爽垲独美。
山悬堂光观盛(原有脱误),一千余间。
复殿重房,交疏对霤,青台紫阁,浮道相通。
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
房檐之外,皆是山池。
松竹兰芷,垂列阶墀,含风团露,流香吐馥。
至正光年中,太后始造七层浮图一所,去地百仞。
是以邢子才碑文云“俯闻激电,旁属奔星”,是也。
妆饰华丽,侔于永宁。
金盘宝铎,焕烂霞表。
寺有三池,萑蒲菱藕,水物生焉。
或黄甲紫鳞,出没于蘩藻,或青凫白雁,沈浮于绿水。
硉磑舂簸,皆用水功,伽蓝之妙,最为称首。
时世好崇福,四月七日京师诸像皆来此寺,尚书祠部曹录像凡有一千余躯。
至八日,以次入宣阳门,向阊阖宫前受皇帝散花。
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旙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
百戏腾骧,所在骈比。
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花成薮。
车骑填咽,繁衍相倾。
时有西域胡沙门见此,唱言佛国……①①周祖谟校释本卷三。
题材与佛教有关涉的零篇文章,历代的典籍里随处可见。
体裁是多种多样的。
下面举几篇为例。
1.谢安《与支遁书》思君日积,计辰倾迟。
知欲还剡自治,甚以怅然。
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
终日戚戚,触事惆怅,唯迟君来,以晤言消之,一日当千载耳。
此多山县,闲静差可养疾,事不异剡,而医药不同。
必思此缘,副其积想也。
(慧皎《高僧传》卷四《支遁传》)2.白居易《游大林寺序》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中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有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寺中惟板屋木器。
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
梨桃始华,润草犹短。
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成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尽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漱三人名姓文句。
因与集虚靠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无继来者。
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白乐天序。
(《唐文粹》卷九十六)3.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
其地之凌阻峭,出幽郁,寥廓悠长,则于旷宜。
抵丘垤,伏灌莽,迫遽回合,则于奥宜。
因其旷,虽增以崇台延阁,回环日星,临瞰风雨,不可病其敞也。
因其奥,虽增以茂树丛石,穹若洞谷,蓊若林麓,不可病其邃也。
今所谓东丘者,奥之宜者也,其始,龛之外弃地,余得而合焉,以属于堂之北陲。
凡坳洼坻岸之状,无废其故。
屏以密竹,联以曲梁。
桂、桧、松、杉、楩、楠之植,几三百本,嘉卉美石,又经纬之。
俯入绿缛,幽荫荟蔚,步武错迕,不知所出。
温风不烁,清气自至,水亭陿室,曲有奥趣。
然而至焉者,往往以邃为病。
噫!龙兴,永之佳寺也,登高殿可以望南极,辟大门可以瞰湘流,若是其旷也,而于是小丘,又将披而攘之,则吾所谓游有二者,无乃阙焉而丧其地之宜乎?丘之幽幽,可以处休,丘之窅窅,可以观妙。
溽暑遁去,兹丘之下,大和不迁,兹丘之巅。
奥乎兹丘,孰从我游?余无召公之德,惧剪伐之及也,故书以祈后之君子。
(《柳河东全集》卷二十八)4.欧阳修诗话一则国朝浮图,以诗名于世者九人,故时有集,号九僧诗,今不复传矣。
余少时,闻人多称其一,曰惠崇;余八人者,忘其名字也。
余亦略记其诗,有云,“马放降来地,雕盘战后云。
”又云,“春生桂岭外,人在海门西。
”其佳句多类此。
其集已亡,今人多不知有所谓九僧者矣,是可叹也!当时有进士许洞者,善为辞章,俊逸之士也,因会诸诗僧,分题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
”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阁笔。
洞,咸乎三年进士及第,时无名子嘲曰,“张康浑裹马,许洞闹装妻”者是也。
(《六一诗话》)5.陆游《跋杲禅师蒙泉铭》右妙喜禅师为良上人所作《蒙泉铭》一首。
往予尝晨过郑禹功博士,坐有僧焉。
予年少气豪,直据上坐。
时方大雪,寒甚,因从禹功索酒,连饮径醉。
禹功指僧语予曰:“此妙喜也。
”予亦不辞谢,方说诗论兵,旁若无人。
妙喜遂去。
其后数年,予老于忧患,志气摧落,念昔之狂,痛自悔责。
然犹冀一见,作礼忏悔,孰知此老遂弃世而去邪!虽然,良公盖一世明眼衲子,不知予当时是,即今是,试为下一转语。
隆兴改元十一月五日,笠泽渔隐陆某书。
(《渭南文集》卷二十六)(二)文的思想中国文人有不少是信仰佛教的,或者思想中含有佛教成分,因而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或多或少的佛教气息。
这类文章,在历代的典籍中也是随处可见。
下面举不同体裁的几篇为例。
1.竺僧度《与杨苕华书》夫事君以治一国,未若弘道以济万邦;事亲以成一家,未若弘道以济三界。
发肤不毁,俗中之近言耳。
但吾德不及远,未能兼被,以此为愧。
然积篑成山,亦冀从微之著也。
且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般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饍,铿锵之声,炜烨之色,不与易也。
若能悬契,则同期于泥洹矣。
且人心各异,有若其面,卿之不乐道,犹我之不慕俗矣。
杨氏!长别离矣,万世因缘,于今绝矣。
岁聿云暮,时不我与,学道者当以日损为志,处世者当以及时为务。
卿年德并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士经心而坐失盛年也。
(慧皎《高僧传》卷四《竺僧度传》)2.王维《赞佛文》窃以真如妙宰,具十方而无成;涅槃至功,满四生而不庶。
故无边大照,不照得空有之深;万法偕行,无行为满足之地。
惟兹化佛,即具三身;不舍凡夫,本无五蕴。
实借津梁相法,脱落尘容,始于度门,渐于空舍。
然后金刚道后为三界太师,玉毫光相得一生补处。
左散骑常传摄御史中丞崔公第十五娘子,于多劫来,植众德本,以般若力,生菩提家。
含哺则外荤羶,胜衣则斥珠翠。
教从半字,便会圣言;戏则剪花,而为佛事。
常侍公顷以入朝天阙,上简帝心。
虽功在于生人,深辞拜命;愿赏延于爱女,密启出家。
白法宿修,紫书方降。
即令某月日,敬对三世诸佛,十方贤圣,稽首合掌,奉诏落发。
久清三业,素成菩萨之心;新下双鬟,如见如来之顶。
绮繻方解,树神献无价之衣;香饭当消,天王持众宝之钵。
惟娘子舍诸珍宝,涂彼戒香;在微尘中,见亿佛刹;如献珠顷,具六神通。
伏愿以度人设斋功德,上奉皇帝圣寿无疆。
记椿树以为年,土字无垠;包莲花而为界,又用庄严。
常侍公出为法将,入拜台臣,身在百官之中,以超十地之上。
夫人以文殊智,本是法王;在普贤心,长为佛母。
郎君娘子等,住诫性为孝顺,用德为道场,将遍众生之慈,迥同一子之想。
又愿普同法界,尽及有情,共此胜因,俱登圣果。
(《王摩诘全集》卷二十)3.苏轼《黄州安国寺记》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
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
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
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
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从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
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卒谢去。
余是以愧其人。
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
”余不得辞。
寺立于伪唐保大二年,始名护国,嘉祐八年赐今名。
堂宇斋阁,连皆易新之,严丽深稳,悦可人意,至者忘归。
岁正月,男女万人会庭中,饮食作乐;且祠瘟神,江淮旧俗也。
四月六日,汝州团练副使员外置眉山苏轼记。
(《苏东坡集》卷三十三)4.袁宏道《书念公碑文后》余辛丑夏,舟中为念公述此,小修代书于册。
彼时龙湖老人犹在通州,谈大乘者海内相望。
自余山居七载,再游南北,一时学道之士俱落蹊径。
至白下,晤焦先生,使人复见汉官威仪。
有来者询,余曰:“焦先生,洪钟也,试往叩之。
”及余归柳浪,而念公适至,老成典型,居然在目。
盖余之耳不闻至论,余之舌噤而不得吐久矣,抚今思昔,用与之俱。
夫使海内人士无志大乘则已,若也生死情切,则幸及此二老尚在,痛求针札。
余非阿私所好者,盖余参学二十年而始信此二老,及自读不至误人。
若但欲持戒学语,则无事此老锤凿矣。
(《袁中郎随笔》)5.钱谦益《题介立诗》昔人云,僧诗忌蔬笋气。
余谓惟不脱蔬笋气,乃为本色。
惟清惟寒,亦玄亦淡,如佛言食蜜,中边皆甜,此其蔬笋气,天然禅悦之味也。
旦公诗托寄孤高,属意清切,庶几道人本色,不失蔬笋风味。
余读而深叹之。
唐僧之诗,各有原本。
赞宁称抒山之诗,谓文人结习深重,故以诗句率劝,今入佛智,此昼诗之本领也。
旦公从文字因缘深入佛智,作诗如华严楼阁,弹指皆启,岂以一章半偈为能事乎!他日以今之旦配古之昼,何为不可?峨嵋老衲彻修题。
(《牧斋有学集补》)以上引来作例的几篇是明显地表现佛教思想的。
中国正统文学中的文,有些以玄谈、山林、隐逸为内容,也是佛教思想影响下的作品,因为崇尚玄谈、山林、隐逸是魏晋之际释、道思想融合的结果。
这类文章以南北朝时期为最多,下面举几篇为例。
1.王羲之帖一则计与足下别,二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耳。
足下保爱为上。
临书但有惆怅。
(《法书要录》)2.《世说新语》三则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
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
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言语第二》)孙绰赋遂初,筑室畎川,自言见止足之分。
斋前种一株松,恒自手壅治之。
高世远时亦邻居,语孙曰:“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
”孙曰:“枫柳虽合抱,亦何所施!”(《言语第二》)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