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以网状结构构思故事情节,以其独特的笔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和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其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宝黛爱情毁灭——社会悲剧;众多人物命运——人生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
正文:
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打开《红楼梦》,每每眼前浮现宝黛二人荡气回肠的挚情苦恋,耳边响起宁荣二府巨厦崩彻的苍凉悲歌。

红楼一梦,不论是红绡帐里的多情公子,还是黄土垄中的薄命女儿,都在为无奈的世事悄然落泪,也正是他们在演绎着一场悲怆、惨淡的社会悲剧。

1、《红楼梦》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小说中的贾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缩影.是即将没落的清王朝的真实写照。

这个家族中折射的尔虞我诈的争斗、骄奢淫逸的生活画面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虚伪和腐
朽,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点出了它必然崩溃和灭亡的历史趋势。

正是这封建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宗教礼法、婚姻制度、思想观念注定了社会的悲剧结局,注定了整个时代悲剧,注定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的悲剧,注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也注定了封建四大家族的没落悲剧。

2、《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
2.1、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
《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背景和舞台,在描绘这一封建家族生活画面时,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原因之一。

荣宁二府所谓是“诗礼簪缨之族”,骨子里却龌龊之极。

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腐败、道德沦丧。

贾赦一把年纪,却要娶丫环鸳鸯作妾,并扬言逃脱不了他的手心;贾珍与儿媳的苟且;王熙风与侄辈贾蓉有染;贾埏即使有孝在身,也不忘“狂嫖滥赌”。

正如焦大醉骂的那样:“我要到祠堂哭太爷去,哪承想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偷狗摸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

”另一方面,由荒淫引起的人物的纠纷,甚至恶毒的残杀,更是不断地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2.2、宝黛爱情毁灭——社会悲剧
2.2.1 “木石前盟”与“金玉姻缘”的命运悲剧。

传说,女娲补天后只剩了这炼后的一块石头.灵性已通。

遇着茫茫大士,携它到“温柔富贵乡”走了一遭。

荣国府中便生下了衔玉而生的公子——贾宝玉。

他的思想行为在世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贾宝玉的悲剧是冥冥中注定的。

书中第一回介绍宝黛木石前盟时,也安排了充满悲剧色彩的神话:顽石幻化人形来到警幻仙子处,仙子让他留在赤霞宫,称神瑛侍者。

他便每日以甘露灌溉生于三生石畔的绛珠草。

仙草后修成女体,为抱施水之恩,愿下世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回报。

“还泪”之说注定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以悲剧结局的。

再有宝钗的“金锁”的出现,便又暗示了“金玉姻缘”的可能性。

贾宝玉这个人物作为这一矛盾的负担者和取舍者。

虽然他倾向于黛玉,但在封建“礼”教面前却不容他选择,无法与之抗衡.最终导致他们的爱情走向封建祭坛。

2.2.2 宝玉的“叛逆”与黛玉的“孤傲”的性格悲剧。

《红楼梦》第二回有一段关于宝玉出生的独特性描述: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

他的祖母视为“命根一样”。

正因有贾母的撑腰,便经常和祖母在一起.贾母也经常参与到晚辈的各种活动中,并且熟悉戏文小说,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这都对宝玉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

宝玉喜欢杂学,对四书五经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毫无兴趣.不愿与官场上交往,骂那些热衷于功名之人都是“沽名钓誉之徒”。

第七回他感慨地说:“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富贵二字,真真把人荼毒了。

”封建贵族生活使他心中充满孤独、寂寞和哀愁,也刺激了他要求摆脱束缚的性格发展。

他对俗气虚伪的男性产生了厌恶.对最底层的人怀着深深的同情和友谊.与出生平民的秦钟、家道贫寒的柳湘莲及艺人蒋玉菡称兄道弟,对备受凌辱的丫环们温柔体贴、百般呵护,并发出了令人震惊的评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这是他对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封建“男尊女卑”观念的批判与挑战.把全部理想寄托在纯洁的女孩世界。

在这里。

他找到了一个知音,那就是林黛玉。

她也有叛逆的思想,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

他们产生了纯真的爱情,但这与封建婚姻格格不入。

在林黛玉身上.属于她自身的个性表现得比较充分。

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小性、多疑。

周瑞家的分送宫花,别人都谢过收下,唯黛玉发问:“是单送我一个人,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同宝玉一样,她也有叛逆的思想。

她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诫放到了脑后,总想展露才智、争强斗胜。

黛玉孤傲性格的发展和思想外露,使她渐渐失去贾府统治者的喜爱.在当时的社会中成为注定的悲剧。

2.2.3 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首先,他们共有的生活理想和追求为家族所不容。

贾府上下.没有人支持他们的爱情,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

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的背景下,宝黛的爱情是必然的悲剧。

其次。

他们叛逆的性格与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与封建社会制度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

他们反当时世间之道而行,这是封建社会
不容的。

这并不是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而是这一爱情本身所蕴含的反封建色彩,触犯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悲剧。

2.3 众多人物命运——人生悲剧
《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主宰不了自己的人生,其余的青年女性也如此。

薛宝钗,这个迎合时代者竞也不为世道所容。

她在爱情上、才学上、生活中渐渐失去了个性的锋芒。

对于自己的喜恶不敢有强烈的追求和排斥。

只能自我压缩,从俗认命。

贾迎春很善良,但懦弱,逆来顺受,任人摆布、控制和欺负,结果成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沦为其父还债务的替罪羊,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而死。

还有早赴黄泉的元春,远嫁千里的探春,悲观绝望青春出家的惜春,青年守寡的李纨、史湘云,含冤死去的秦可卿。

处于显贵的上层女子尚且如此,下层女子的命运更是任人宰割。

宝玉也不例外,在现实中。

他总是深深感到事物无常、人生易老,就是感情也不能永久保存,于是陷于失望之渊,遂感悟出人生真相.至于抛下一切远离尘嚣.这是他对生命的个体价值与人生理想的沉思后的断然抉择。

晴雯是宝玉的丫环,她美丽、聪明伶俐、自尊,是宝玉房中唯一与宝玉无染的丫头。

她洁身自爱、正因如此才赢得宝玉的尊重与赏识,并称她“冰雪不足喻其洁”。

在晴雯的身还有她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

正如朱光潜所说:“没有对灾难的反抗。

就没有悲剧。


结语:
《红楼梦》的三重悲剧反映了曹雪芹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批判、反思与探索精神。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给人看,价值越高,悲剧越大。

”《红楼梦》的最大悲剧就在于它注重了思考生命的本质。

展现出的是“人”的价格、生命的价值、人格的尊严被毁灭的过程。

曹雪芹用这些人物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洌的艺术之酒,“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封建社会的束缚,使他在批判现实中希望中兴,在反传统中憧憬未来,在潜意识中维护传统。

这便使得这部小说在古典文学的艺术巅峰上永远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张俊.中国文学史(第四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239.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4:4.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0.445,382.
[4]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