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产生与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的百家的罢黜与儒术的独尊;宋明时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明清时期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发展四个重要的阶段。

从这四个时期的内容上看,以一贯之的都与儒学有关,于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一、“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主要成果及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法、墨等思想流派;“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辩论。

他们争相发表见解,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百家主要成果1、孟子、荀子和儒家1)孟子主要思想:(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A、尊王贱霸B、重民(2)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3)“养浩然之气”(重义轻利)影响:(1)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3)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主要思想:(1)“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2)“性恶论”(3)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2、墨子和墨家1)墨子的思想(1)主张“兼爱”、“非攻”政治思想(2)主张“尚贤”“尚同”(3)承认上天,鬼神的存在——哲学思想(4)提倡“尚力”、“节用”、“节葬”2)墨子思想的影响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3、生命的超越——庄子和道家1)庄子的主要思想(1)“齐物”(2)逍遥的人生态度(“无所恃”)(3)天与人“不相胜”2)庄子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文学、美学。

4、韩非与法家1)韩非的思想(1)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

2)韩非思想的影响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5、兵家: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大有成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百家争鸣”思想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新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历史意义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

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二)发展演变过程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受到冷落儒学创于孔子,春秋晚期的该思想重视礼乐,重视仁义和德治,应该说是企图恢复人民正常生活和促使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化的方法论。

但是,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不可能受到当权者的重视。

战国时孟子的继承,使得儒学思想进一步发展为民贵君轻,要求宽刑薄赋和劝课农桑,仍然不符合诸侯王门的吞并需要,未得重用。

2、秦朝时儒学遭到压制秦朝时,秦始皇焚书坑儒,独尊法术,强调严刑峻法的国家政策严重压制了儒学的发展。

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独尊。

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

他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魏晋唐代仍受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家思想开始广泛传播,在普通社会民众中拥有了相当巨大的影响力,甚至是个别皇帝。

但是,儒学作为官方思想,还是占据着主流地位。

唐朝时,由于皇帝姓李的原因,道教开始受到追逐,儒教思想又受到了一定冲击。

而在唐太宗时期,儒家思想再次受到改造,融入了许多关于民族问题的新见解。

5、宋明时期儒学转型并日益成熟。

(1)两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理学,理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2)明朝时期,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创立了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从而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加强。

(3)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6、明清时期儒学更加活跃,得到传承与创新(1)李贽:离经叛道(2)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3)顾炎武:经世致用(4)王夫之:唯物思想7、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十九世纪末,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

8、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抨击民国初年,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彻底否定儒家思想。

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9、文革时期影响削弱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文化大革命”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影响进一步减弱。

10、改革开放以来给予客观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

(三)儒学的历史意义1、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意义。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2、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欧洲影响巨大,对中国“软实力”的增强,对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继承精华,剔除糟粕,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尊老敬贤、见利思义的做人准则。

儒家思想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

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