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想别人没想到的》人教版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最后小徒弟的画得到画师的称赞。
故事启发我们要开阔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中对于中年段语文教学的要求,让我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1、注重孩子们朗读水平的提高。
因为朗读在任何一个年级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文中很多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等等都能够通过读体会出来,所以这节课我始终引导学生读。
比如说在教学的一开始让他们默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接着让他们自由读课文,划出三个徒弟是怎么画骆驼的?你认为谁画的骆驼多?为什么?教授过程中,也是无时不在指导他们用各种方法朗读课文,尤其在理解画师说的话的含义时,多种形式让孩子们读,先指名读,小组赛读、男女生比赛读,读着读着孩子们就明白了。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发掘教材训练点,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
在发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然后引导学生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来说一说这三幅画。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利用课文插图理解词语,让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突破两个词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
在教学“连绵起伏”一词中,让学生看课件图片,当学生看到一座座起伏的山峰,自然就水到渠成地领悟了“连绵起伏”的含义。
接着我再让学生理解小徒弟为什么要画连绵不断的山峰。
“若隐若现”一词的教学方法也是如此。
在理解词语后,我便问学生看着这幅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给我们带来的意境。
但是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1、导入时应从类似的民间故事入手,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再导入本课的学习,可能学生兴趣会更浓。
2、课堂上缺失学生间、师生间的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能在学生汇报朗读后,组员、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就会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学习兴趣。
3、用关联词“尽管……但是……”“虽然……但是……”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时,显得有点突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应充分利用好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三位徒弟是怎么画骆驼的,再让学生用关联词“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先同桌互说,再提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4、小组汇报交流要关注到全体成员,有组员没有发表意见的,可提示本组成员互相补充。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针对课堂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一个一个解决,脚踏实地地将小组建设推向成熟化。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2《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第12课。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张淑霞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找出三个徒弟如何画骆驼的语句,看谁的办法好,为什么师傅称赞小徒弟画得好?学生们通过交流、讨论。
都说小徒弟画得好,并且找到画得好的原因。
“原来小徒弟只画了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起伏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画师解释说:“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从而引出“这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这就是创新。
而后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学生说出了许多事例。
最后老师又出示了两个关于创新的事例——《创新事例》《踏花归去马蹄香》。
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创新的含义。
这堂课教师以“想别人没想到的事”为线索,通过多种思路让学生独立领悟课文的道理。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拓展开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3导入新课时,我就以故事开头,说一位师父给了三个徒弟同样大的一张纸,让三个徒弟比赛谁画的骆驼多。
接着课件出示了大徒弟画的密密麻麻的,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许许多多的骆驼头;三徒弟画的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这三张画时,我问:“你们说说谁画得多?”生1:二徒弟画得最多。
生2:我同意,我也认为二徒弟画得多些。
师:再看看究竟是谁画得多?生4:二徒弟画得多,他画的都是骆驼头,占的地方小些,所以画得多些。
师:你们都同意吗?生5:大徒弟画得多。
许多学生叫起来:不对,二徒弟画得多。
师:那么,师父夸奖了谁?生7:夸奖了三徒弟。
师:想想,师父为什么夸奖三徒弟?生8:我知道,哪些大山里面还有许多骆驼。
生9:对,那些山挡住了,我知道骆驼一般是一个队一起行动。
走出一只,还会走出一只。
师:知道会走出多少只吗?生10:不知道。
老师不知道多少,就是最多的。
师:谁最聪明?为什么?1、为什么学生看图不能准确地找到答案?本节课,教师设计的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看图比较,希望能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自己通过看图,讨论,明白了为什么三徒弟画的两只骆驼是最多的,对后面课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在讨论与辩论中各抒己见,感受到了快乐。
而且,当课题出示,学生读题后教师问:“为什么以《想别人没想到的》为题?是谁“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虽然还没读课文,但显得十分活跃,抢着回答。
这篇课文上完后,我有出示了这样的“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两个故事。
故事一,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以此来选拔人才。
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
那些考生看了题目,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
皇帝看着都不满意。
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
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故事二,还是宋代,还是以诗句为题作画考试。
说的是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
考生们绞尽脑汁想起来,想好了,就开始画。
有的画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拿着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对于这些画,主考官都不太满意。
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没有画花,只是画了几只蝴蝶,在绕着马蹄翻飞。
主考官一见这画,十分喜欢,连声称妙,并录取了这个人。
这两个故事也就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做什么事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课文的导入,学生为什么不能准确的找到答案?我想,一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二是课件的制作还不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如果能将三徒弟的画意用FLcsh动画演示一下,就没有前面的一幕了。
2、是不是没有“拓展”内容的课就不是一节上得很成功的课?听了许多老师的课,都给学生一个拓展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我的这一节课,虽然给学生增添了两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但没有给学生一个拓展的舞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有没有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
新课标中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那么我们每一节课是不是都应设计拓展的内容?《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4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创新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怎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呢?我觉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我在听了《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的课堂教学后所想到的。
这堂课中,执教老师能十分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力求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无论是课前的导入“脑筋急转弯”后,教师问“你是怎么思考的”,还是教学之重点的突破“画师是怎样评价三个徒弟的画的;为什么小徒弟的画画得最好”?这些问题都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也力求“授之以渔”。
但是,我觉得三年级的学生对思维方式的了解还不够,如在课前导入后教师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脑筋急转弯的答案的?你是怎么思考的?”学生有的说是书上看到过,有的说是瞎猜的,有的说是别人告诉的……这些话都说明学生对思维方式还缺少一些认识,此时,教师可介绍一些方法,如多角度思考,不按常规去思考等,真正授之以渔。
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去收集一些有关智力开发的故事,想想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又如,在评析三个徒弟三副画的时候,可以抓住三个徒弟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而导致不同的结果来展开讨论。
教师可问:三个徒弟拿到师傅的考题后,是怎么想的呢?让学生写写说说三个徒弟的想法,体会大徒弟和二徒弟只想到“多”,而小徒弟想到了“数不尽”,别出心裁,想别人没想到的。
课外收集一些思维方式的知识或有关的故事,这体现了学科的整合,促使学生综合性学习,更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即使这些方法对学生来说当时不是很理解,但只要“授之以渔”,总有一天,学生能学会“捕鱼”。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5《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
学习本课的目标是: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了师父的称赞?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只要一个课时就可以学完。
课文内容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
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故事《竹锁桥边卖酒家》导入新课,听完故事,问:你知道这李唐为什么能考第一呢?学生没回答,我直接导入到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你们也就能明白这个问题。
”二是拓展延伸。
学完课文后,我以多媒体出示:《深山藏古寺》让学生思考加以选择并说说理由。
我紧接着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一时也回答不出,当我用多媒体展示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妈》……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样既延伸了本课的知识点,又拓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面。
不足之处: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得较多,相对来说,读得时间较少,学生说的较少。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只要一个课时就可以学完。
课文内容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
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民间故事《国王和他的三个儿子》导入新课,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所以这个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堂中来。
听完故事,问:你知道三儿子买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是啊,三儿子想了别人没想到的,所以让国王满意,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