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课稿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课稿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自主学习过程——课标内容具体要求】1.懂得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知道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4.懂得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的道理。

5.知道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6.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把握实践的含义。

8.领会实践的特点。

9.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0.了解真理的含义及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

11.懂得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2.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自主学习过程——客观探查】1.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如“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非常富有哲理。

这两个成语都夸大了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据报道,在一项持续进行了超过20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冥王星的大气向外延伸的高度要远远超过人们之前的预计,并且在其大气中科学家们已经检测出了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

这表明①自然界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④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据报道,鸡和蛋先后之争持续已久,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古老谜题终于有了谜底。

通过对7 7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宣布谜题答案是先有蛋后有鸡。

据此完成3~4题。

3.“蛋鸡之争”其实质上是争论物种起源问题。

然而,无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都充分表明①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人的认识突破了物质存在的范畴③其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宗教神学观④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界限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③4.“蛋鸡之争”持续已久,最后通过对7 7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的研究,谜题答案才浮出水面。

这说明A.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B.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反复性C.认识由主观意识决定D.认识的主体是客观世界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这两句诗,主要反映的哲理是A.世界的物质性B.物质是运动的载体C.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6.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但孔子的真实形象却无从准确考证,中国孔子基金正式推出“孔子标准像”后,引起了各界很大的反响和争议,有人说像,有人说不像。

这说明A.人们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随意性B.人们认识对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C.“孔子标准像”的像与不像并无客观根据D.“孔子标准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7.右面漫画《四面“楚歌”》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自然界是客观的,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②物质是运动的,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④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造福人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2013江苏)有研究表明,“江南style”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并风靡世界,原因之一是与一种叫做耳朵虫的大脑神经运动有关。

耳朵虫是一种认知瘙痒,“江南style”中那种不断重复的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使人不断注意这些音乐。

这表明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9.2011年2月,我国部分地区实施人工降雪。

人工降雪是利用云层中的水汽、温度、辅之以人工喷洒干冰,使雪花从云层中飘落。

这表明A.人们可以创造规律,利用自然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C.人们可以根据意愿改变规律、趋利避害D.人们可以根据自然规律,改变或创造条件为人类造福10.小张在日记里写道:“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

”这说明A.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D.意识是认识主体的纯主观感受11.“缪勒莱耶错觉”强调当两个图形彼此接近时,视网膜上相邻的神经团会相互抑制,从而使人产生错觉。

如图甲,长度原本相同的两条线段会被误认为不同,若将两个图形错开(图乙),这种错觉效果会更加明显。

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说明A.意识具有反映对象的主观特性并不会使对象发生变化B.意识能将客观事物植入人脑并进行加工和制作C.真理性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谬误D.事物所处场所的变化必然会打破事物之间原有的平衡12.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c,直线b⊥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

这说明A.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13.针对2011年春海南蕉农受损事件,2011年4月29日,海南省省长要求海南政府各部门重视发挥媒体作用,有情况要及时通报,让媒体能第一时间了解到第一手资料,减少负面报道对海南的伤害。

这是因为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错误地反映客观事物B.负面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C.虚假报道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14.右面漫画启示我们,办事情必须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规律客观性B.要坚持物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C.发挥意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5.“世界无车日”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6.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17.绿豆有清凉解毒的功效,这是真理。

但说绿豆能包治百病,真理就变成了谬误。

这说明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D.真理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18.(2013天津)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扇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

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观点是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了这一点,他主张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的无节制增长。

但他的主张却遭到批判。

44年后的今天,客观事实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据此回答19--20题。

19.《新人口论》遭批,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这一变化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20.如果采纳马寅初的主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会相对较好。

这是因为A.一切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全面C.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D.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自主学习过程——主观探查】1.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原者精神。

(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

(6分)【答案】: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时代要求开展学雷锋活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学雷锋活动。

2.材料:十二五规划中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作为重要目标。

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消耗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已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少碳排放的“低碳意识”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如今,低碳生活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低碳技术已逐渐成为科技发展的热点,低碳产业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1)结合材料一,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低碳意识”被人们接受的必然性。

(12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低碳发展的重要性,低碳意识逐渐加强,体现了这一点.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由于过度强调经济发展,使得相应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低碳意识因此逐渐被人们所重视.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低碳意识的加强,有利于人们作出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实现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逐渐恶化的环境等问题刺激着人们,由此人们认识到只有低碳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教后反思】【疑难问答】同学们,学到这,你还有哪些困惑,请写下来【教师寄语】【等级评定】【 A 】【 B 】【 C 】阅卷日期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