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

2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案

(2)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B肯定物质是运动的,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主张运动与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
D否认运动有自己的承担者,承认运动是有条件的
3、“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运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的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这是因为(C)
A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
(2)通过学习意识作用的原理,使学生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起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通过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培养学生具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的能力。
(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呢?)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理解、体会)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呢?)
4、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识记、理解)
第八环节:课堂练习(约5分钟)
1.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框题
世界的物质性
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新课教学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环节:引入新课(约1分钟)
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涵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辨证唯物的认识论。强调本课本框属于辩证唯物论的范畴。
第三环节:自学诊断:
独立完成《导学案》第13页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完成《导学案》第13页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第一、二题
同学发言,教师诊断
第五环节:针对《学习目标》,交流成果
第六环节:学生质疑
第七环节:教师精讲预设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概念是什么(识记、理解)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识记、理解)
(3)相对静止的含义。
(4)规律的含义。
◇理解:(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作为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
第二环节:学习目标展示自主学习(约10分钟)
学习目标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概念是什么(识记、理解)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识记、理解)
(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呢?)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理解、体会)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呢?)
4、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识记、理解)
4、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A)
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
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
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5、寓言“刻舟求剑”的哲学寓意有(B)
(1)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指空间位置的移动(2)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的统一(3)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4)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是荒谬的
6、规律的客观性(识记理解)
第八环节:课堂练习(约5分钟)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D)
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
C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英国哲学家毕儿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在你看来,这种观点(A)
A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完成《导学案》第15页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第二题
同学发言,教师诊断
第五环节:针对《学习目标》,交流成果
第六环节:学生质疑
第七环节:教师精讲预设
1、运动、静止含义(识记理解)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识记理解)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识记理解)
4、规律的含义和特点(识记理解)
5、规律的普遍性(识记理解)
◇理解:(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运用:(1)结合所学哲学原理,分析在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一切生命物质所具有的刺激感应,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的过程中,人的意识产生的条件,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结合所学哲学原理,谈谈人为什么能够认识世界,论证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得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结论。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茫茫宇宙到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4.“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下列对“物质的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A.物质就是看得见的客观实在,其形态千变万化
B.物质就是千差万别的事物的总和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4)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1)B(1)(2)C(1)(3)D(1)(4)
第九环节:课堂小结
第十环节: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金太阳》配套练习。预习下一框。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C.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的
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1.B 2.C 3.B 4.C 5.A 6.D 7.D 8.C
第九环节:课堂小结
第十环节: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金太阳》配套练习。预习下一框。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框题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课时
2课时
重点难点
三个概念,四对关系,五个原理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新课教学
A(1)(2)B(2)(3)C(3)(4)D(1)(4)
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下列说法与这首诗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D)
A江山易改,本性难移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金无足赤,人无全人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A)
(3)结合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列举生活实例,说明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4)列举生活实例,依据有关原理,说明要想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既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又要具备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既要反对无限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保守主义。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3课时
框题
意识的本质
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意识的含义和本质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新课教学
意识的本质
第一环节:引入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约1分钟)
前苏联巴甫洛夫的实验:将黑猩猩爱吃的水果放在湖中的小船上,水果周围燃有烛火,船的旁边有一个木排,上面有水缸。同时训练黑猩猩学会拧开水缸的水龙头,拿杯子盛水去灭火。当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后,它发现附近水面的木排上有水缸,但水缸与它所在之处相隔一段较宽的水面。黑猩猩如何取火?(提问)只见黑猩猩用自己身边的短竹竿结成长竿,利用长竿爬到了木排上,拧开了水龙头,盛水后再返回原地,灭了烛火,吃到了美味的水果。
A.自然界的物质性
B.人类社会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生产方式的客观性性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客观性
8.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说明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课题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