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美苏争霸

20世纪美苏争霸

一、战后初期的美苏“冷战”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与对抗的两极格局,即所谓的“冷战”格局。

由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将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笼络到它的旗下,组成反对苏联的政治军事联盟,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封锁、包围与遏制,这就迫使苏联方面不得不走上应战与反击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美苏对抗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尖锐。

(1)从1945年9月11日至10月2日的伦敦第一届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开始,围绕与意、罗、保、匈、芬五个次要敌国缔结和约的问题,四国外长前后共开了四届7次会议进行讨论。

经过反复争论,最后终于就战败国的领土划分、赔款以及政治军事条款达成一致,并于1947年2月10日缔结了五国和约。

五国和约的签订反映出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意图。

(2)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确立了处理德国问题的各项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原则。

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并由四国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

但是,后来在非军事化、民主化以及赔款等问题上,苏美主张不同。

美国从一开始就有重新扶植德国的意图,以便把它纳入美国的战略体系。

而苏联则要最大限度限制和削弱德国。

针对西方在1948年***德国的做法,苏联于同年2月改组苏占区经济委员会,使之成为准政府组织。

3月,苏联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

两国德国的***已经不可避免。

(3)在处理日本问题上,美国一开始就有独占的意图,而苏联方面则进行了不少斗争。

经过讨价还价,在美国满足苏联占领日本北方四岛要求的情况下,斯大林最终同意美国占领日本本土。

二是杜鲁门政府开始对苏“冷战”。

为了遏制苏联,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美国对苏推行“冷战”政策,其内容包括“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三根支柱,它们是在1947、1948、1949三年内相继出台的。

这意味着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上的孤立打击、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其中“杜鲁门主义”是“冷战”政策的核心部分,出笼的由头是代替英国挽救希、土危机,镇压两国的共产党。

由此推而广之,只要哪个地方有进步运动,美国就宣布这个地方有“共产主义威胁”,就立即提供经济、军事援助,乃至出兵干涉。

“杜鲁门主义”由此便成了对世界的干涉主义。

“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一项纯经济援助计划,但实际上同样是为了压制共产主义的发展,进而从政治和经济上取得控制西欧的主导权。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完全由美国领导和控制的纯军事组织,美国将西欧防务掌握在自己手里,牢牢地确立了美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三是斯大林制定积极防御战略。

针对美国发动的“冷战”,斯大林采取了相应对策。

其基本指导思想:巩固雅尔塔体制成果,加固东欧阵地;在理论上明确“两个阵营和两个平行市场”概念;立足于准备一场新的战争的到来。

基于这些考虑,斯大林确立了他的积极防御方针。

(1)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国家防御能力。

优先和高速发展重工业,突出国防工业建设,迅速加强国防力量。

(2)整顿和改组军队,全面提高武装力量素质。

苏联在战后组织大规模复原,更新武器装备,改组作战指挥系统,使整个军队装备和素质大大提高。

(3)实施战略纵深防御,在苏联国土周围建立“安全防御带”。

二战后苏联不仅在东欧地区建立“安全带”,并在远东也得到了一些权益。

新中国对苏奉行“一边倒”政策,更加强了它东部的纵深防御。

四是美、苏在柏林问题上的初次较量。

1948年2—6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举行会议,决定建立西德政府。

不久,美、英、法占领当局于6月18日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所谓“B”记马克,在西占区流通。

这是正式***德国的第一个重大实际步骤。

苏联随即全面封锁西占区与柏林西管区之间的水陆交通,并宣布在东占区和大柏林区发行新货币,由此形成战后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柏林危机。

美国为此一方面架起空中桥梁为西柏林空运物资;另一方面对苏联进行威慑加紧***德国,于1949年4月成立北约。

危机持续近1年,1949年5月达成协议,双方取消了一切封锁,这一危机使大柏林***为东西柏林(各有自己的行政系统)。

柏林危机结束后,美国加快了***德国的步伐。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1948年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

同时,苏占区也积极筹建东德国家。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至此,德国正式***为两个国家。

不久,联邦德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民主德国加入华沙条约组织,东西欧之间的分野也于此最后完成。

德国的***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它在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一页。

二、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1.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从50年代到60年代,美苏关系仍处在冷战的发展时期,但是双方的政策已有了相当大的变化。

美国从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上台后便开始调整对苏政策:首先,对东欧由原来的“遏制政策”改为“解放政策”,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特别是“和平演变”的办法把东欧从苏联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其次,艾森豪威尔鉴于英国在苏伊士事件中的失败、苏联插手这个地区填补“真空”,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第三,军事上用“大规模报复战略”取代“军事遏制战略”,奉行“战争边缘”政策,在东亚签订一系列军事条约,并于1954年7月直接投入对印度支那的军事干涉。

在肯尼迪时期,美国对苏政策又有了一些新变化:1961年肯尼迪政府提出“和平战略”,力图在实力地位基础上,利用战争与和平两手,把对抗与缓和结合起来,确保美国在争霸中的主动地位;其次,用“灵活反应战略”取代“大规模报复战略”,提出要打四种战争的战略。

苏联从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掌权开始,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美积极防御方针,开始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政策。

1956年苏共召开20大,赫鲁晓夫提出了同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在第三世界进行“和平渗透”的“三和”政策。

其目标是缓和冷战开始以来僵硬的美苏关系,希望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同时加紧扩大在第三世界的影响,与美国争夺战略空间。

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特点是双方既有缓和又有争夺,优势在美国。

具体表现在:一、在缓和方面,由于美苏力量对比的消长,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与美国平起平坐,开始以缓和姿态处理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其中突出的事例有:(1)签订对奥地利和约。

二次大战结束后,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坚持的对奥和约应在德国问题解决以后才能签订的立场,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于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

(2)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

德国问题上的矛盾,长期以来是东西方冲突的症结之一。

1955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应邀访苏,举行两国建交谈判。

经过几天的艰苦会谈,双方决定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3)赫鲁晓夫第一次访问美国。

1959年,赫鲁晓夫应邀访美,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会谈。

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美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二、在紧张方面,突出的事例有:(1)第二次柏林危机。

1961年8月,民主德国人大量涌入西柏林,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间修筑柏林墙。

西方对此提出抗议,美国表示要不惜动用武力保卫西柏林。

美苏双方出动坦克部队在柏林墙两边对峙,接着两国竞相恢复核试验,持续三年之久的第二次柏林危机达到高潮。

后因利益未受影响,西方默认了柏林墙(于1989年11月10日拆除)。

直到1961年十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宣布取消缔结对德和约的期限,美苏紧张对峙的局面才得以缓和,第二次柏林危机结束;(2)“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企图在古巴建立导弹发射场,被美国U-2侦察机发现。

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并进行战争威胁,苏联被迫撤走导弹,危机才告平息。

这一事件,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这一阶段,在与美国争霸的同时,苏联企图控制中国,造成中苏关系的恶化,这是它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又一表现。

随着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美国实力的相对削弱,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便愈演愈烈。

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2. 70年代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战后美苏争霸格局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战后初期主要表现是美国想独霸世界,故而要极力推翻雅尔塔体制,并对苏联实行遏制包围的冷战政策。

苏联是从赫鲁晓夫开始,有了同美国争霸的欲望,但它缺乏争霸的实力,因而采取迂回战术,在不触及美国重大利益的前提下,插足到不属于西方势力范围的新独立国家,进行和平渗透。

而到了70年代,苏联的力量上升到已足以同美国争霸,美、苏才真正摆开争夺霸权的阵势。

整个70年代,苏联处于战略攻势,对美造成很大压力;美国居守势,以稳住战略阵脚,并且守中也有攻。

一、美、苏战略的大调整。

(1)1969年尼克松就任总统时,美国面临国内外的困难局面:侵朝、侵越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引起国内不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国与西欧日本矛盾加深;第三世界力图摆脱超级大国的控制,中苏关系恶化。

由此可见,60年代末的美国对外战略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

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出访途中在关岛对记者发表谈话,提出美国在亚洲的新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

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第一篇国情咨文中,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宣布要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作为尼克松主义的“三个支柱”。

其内容是: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通过对话和谈判稳住苏联;承认西欧、日本同美国的平等地位,即“伙伴关系”,来获得盟国的支持,牵制苏联,达到战略收缩的目的;同时利用中苏矛盾,制约苏联,使美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动权。

此外,美国的对苏政策是一个“连环套”,还包括同苏联扩大经济和文化交往,在政治关系方面搞“缓和”,通过建立一个广泛的协议网络来套住苏联。

(2)70年代的苏联是勃列日涅夫当政,60年代末期他利用美国深陷越战的有利时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军事实力。

在这同时,他巩固了“东欧大家庭”,一方面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另一方面宣布“有限主权论”,加强对东欧的控制。

70年代上半期,勃列日涅夫向西欧发动“缓和攻势”,此后向第三世界展开猛烈的扩张攻势,并制定了一套政治、经济、军事三管齐下的全球攻势战略:用经济战略作支撑,军事战略为核心,辅之以缓和谋略;以欧洲为战略重点,在中东、非洲展开侧翼迂回,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海洋通道;以打破美国战略布局为目标,逐步夺取对美战略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