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高储蓄率部门特征_成因及对策

中国高储蓄率部门特征_成因及对策


中国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 逐步取消住房 来的种种独特的影响因素: #$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实物福利性分配和全额公费医疗, 子女教育费用绝大部分由家庭自己负担。 这种体制变化使人们的支出 预期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尚未完成的体制转轨使人们难以做出稳定的支出预期, 因此在悲观心理预期的 “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制约下, 居民不得不加大储蓄比率。 除上述原因外, 也成为导致国内消费不足、 东中西部之间、 行业之 居民储蓄上升的重要因素。 这种观点认为, 由于 #$ 世纪 %$ 年代后中国城乡之间、 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使得低收入群体支付能力受限, 造成我国国内需求不足。另外, 近期的研究表 明, 中国的居民消费不足源于企业和政府的储蓄过高, 而且挤压了居民储蓄 & " ’ 。我们的计量模型将结合 上述理论与中国改革实际经济情况进行综合验证, 力求为内需消费不足、 居民储蓄率年年下滑的主要原 因找寻实证检验支持。 (二 ) 政府储蓄率的决定 对政府储蓄率的计量模型检验将从可支配收入以及储蓄倾向两个方面入手分析: 一方面, 政府的可 政府部门初次分配主要资金来源为增加值和生 支配收入占比在 (%%#—#$$) 年间总体趋势呈上升态势。 产税净额, 主要资金运用是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净额, 由于政府的增加值是按照收入定义的, 因此作 为资金来源的增加值和作为资金运用的劳动者报酬基本相互抵消,那么政府主要资金来源为生产税净 额。政府部门再次分配环节, 收入分配占比也是逐年走高, 这主要得益于经常转移项目中资金来源的收 入税不断提高, 也同资金运用项目的社会福利支出不断减少有关。从以上分析看出, 政府可支配收入的 增加主要是由于税收收入大幅提高,这与 (%%" 年以来的中国税收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再加上此次税制 改革取消了国有企业利润分红, 使得政府财政更加依赖于向企业和居民征税。 另一方面, 政府的储蓄倾向主要受政府消费性支出、 政府投资性支出和资本转移三方面影响。政府 的收入在扣除政府消费后形成政府储蓄。目前政府主要的消费性支出是行政管理费、社会福利救济支 ! "" !
基金项目: 编号: %&&$ 年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阶段性成果 . 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阶段性目标研究, %&&$ ! , ! &* ! 8 /
! "# !
!"#$#%&’(
……
!"#"$ "%
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支配收入越高, 储蓄率越高 $ # % ; 二是边际消费倾向越高, 储蓄率越低, 如蔡昉 $ & % 、 李扬和殷剑锋 $ " % 、 袁志刚和宋铮 $ ’ % 、 臧旭恒和裴春霞 $ ( % 等人分别针对影响边际消 (储蓄) 费 倾向的诸多假说进行经验研究; 三是还有一些学者从文化因素、 制度因素对中国高储蓄率进行 制度因素, 但却没有理清各 研究 $ ) % $ " % 。此类文献的分析固然可以揭示储蓄率和投资率变化背后的经济、 部门高储蓄的变化规律及动机, 因此也很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实际上, 在国民储蓄中居民、 企业、 政府三部门的储蓄行为和特征是各不相同的, 其储蓄行为变化依赖于各自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 地位和储蓄倾向。 近年来, 已经开始有学者根据中国的资金流量表对高储蓄的部门结构问题进行研究 $ * %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三十年的强劲增长, 012 增长率在 #$3$ ! %&&) 年间平均为 “大国经济” 但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却主要源于资本投入和外部需求, 对于一个 而言, 庞大的经济 $4 )5 , 规模和市场规模是以依赖其稳固的内部需求和技术进步作为实现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6 # 7 ,目前这样的 经济增长方式则显得较为脆弱。针对这一困境, 众多学者从需求管理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抑制投资增 长, 刺激和扩大国内消费规模, 进而达到减少顺差规模的目的。但是, 在当前外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 简 单地抑制投资增长就能刺激消费需求吗?短期内投资率的迅速下滑固然可以通过产出下降来实现“暂 时的消费率上升” , 但是随之而来的, 在国民消费倾向不变的约束下, 消费规模将随着下降了的产出水平 进一步下降, 这无异于削足适履, 对于国民福利而言毫无实际益处。实际上, 消费与储蓄是一个硬币的 两面, 如果不同时解决储蓄过多的问题, 消费往往是启而不动。因此, 我们可能不得不另辟蹊径, 从供给 “症结” 管理的角度入手, 通过解读中国高储蓄率的问题来找寻中国经济增长中高投资、 低消费现象的 所 在, 从而为刺激消费、 平衡内外经济找到有益的突破口。 关于中国高储蓄问题的研究早已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 该类文献主要从总量层面分析, 将中
$+%
。中国居民低消费原因背后不单是总储蓄率高的问题, 而是与储蓄结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也是
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所在。完整地考察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和收入行为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虽然已经涉及储蓄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但大多数都是理论推理和逻 辑判断,缺乏系统而全面的对分部门储蓄与国民收入及储蓄倾向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的文献。针对这一 (实物交易) 问题, 本文试图利用国民收入核算的资金流量表 数据, 进行时间序列的计量检验, 以期为打 “高投资、 开 高储蓄、 低消费” 的经济症结提供依据, 从而使政策建议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
经济学家
……
!"#"$ "%
即便如此, 企业储 数据并未同时修正, 作为分母的 $%& 数值变大将使 ’((" 和 ’(() 两年的储蓄率变小, 蓄率和政府储蓄率仍然持续攀升。由此看来, 如果将近年来我国储蓄率的不断上升归因于居民部门, 从 而把降低居民储蓄率作为调控重点, 可能是错误的, 或者至少可以, 这样得出的政策建议是不全面的。 ,发现虽然我国的国民总储蓄远远高于 我们将中国的分部门储蓄与其他国家进行对照 (见表 ’) 但分部门的储蓄率对比规律却不尽相同: 首先, 中国的居民储蓄远高于发达国 *+,% 及亚洲许多国家, 家, 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一般在 ’(- 上下波动, 而与东南亚 *+,% 等发达国家基本是在 )- —.(- 区间, (如印度 ’’- ) 就不突出了。 我们推断中国及印度等国家的居民高储蓄率原因更多是基 国家或地区相比 于制度因素, 下文的实证检验将会进一步佐证该推论。其次, 中国的企业储蓄明显高于美国、 法国、 印度 等国家, 但与日本和韩国相比似乎差距不明显。然而值得一提的是, 虽然我国的企业储蓄率单就数据上 看是高于其他国家,但企业储蓄在 国内总储蓄中所占比重并非最 高。以美国和日本为例,两国的企 业储蓄基本上是国民总储蓄的主 要来源, 占到其中的约 /)- 。那么 目前我国企业储蓄率究竟是否合 适?近年来其猛然陡增背后的缘由 如何?我们将在下文中具体论证。 最后,我国的政府储蓄多年来维持 "- —0- 的比例,虽然在国民总储 蓄中的比重没有前两者大,但却远 远超出其他国家的水平,可以说政 府的高储蓄意味着其干预经济的 程度可能较大。
二、 国民储蓄率部门结构特征
国民储蓄是一种余额, 是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减去最终消费支出后的差额, 它衡量一个国家在不举借 (实物交 外债的情况下, 可用于投资的最大资金量。我国自 ),,# 年开始编制资金流量表, 在资金流量表 易 ) 中给出了关于储蓄的分部门统计数 《中国统计年鉴》 据。 由于每年的 仅披露两 年前的资金流量表, 故目前为止我们共能 找到 ),,# 年— #--’ 年的 )" 张资金流量 表。对于居民和政府部门而言, 在其可支 配收入中扣除最终消费后即是它们的储 蓄。对于企业部门, 我们先将非金融企业 和金融机构合并为企业部门, 由于没有消 费, 可支配收入便是其储蓄。 居民部门、 企 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储蓄加总就共同构 成了国民总储蓄。 ,我 从 ),,#—#--’ 年期间(见表 )) 国的国民储蓄率总体而言是上升趋势, 但 分部门储蓄的变化却不尽相同:第一,居 民 储 蓄 率 在 ),,# — #--) 年 期 间 逐 步 下 降, 从 ),,# 年的 #). -+/ 下降到 #--) 年的 )(/ 左右, 第二, 企业储蓄的增长 #--& 年后出现小幅上升; 趋势逐步增强, 从 ),,# 年的 )&. &&/ 上升到 #--& 年的 )’. "*/ , 进入 #--" 年后企业储蓄陡然增至 #-/ 以上, 达到历史新高; 第三, 政府储蓄同样也出现逐步走高的趋势, 特别是在 #--& 年曾达到 ,. &#/ 的最 高比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从 #--’ 年起国家统计局对 012 进行了重新修正, 而资金流量表中的其他 ! "# !
!"#$#%&’(
……
!"#"$ "% 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 说、生命周期理论、持 久性收入假说和引入 谨慎性动机假说的理 性预期理论等阶段,分 别提出将人均可支配 收入、未成年人口负 担、老年人口负担、利 率、财产收入、社会保 障制度等因素引入消 费储蓄模型。研究居民 消费储蓄问题,既要参 照一般性的理论依据, 也要考虑到中国特殊 的经济情况,如经济体 制改革、市场化过程带
三、 国民储蓄率分部门变动成因分析
为清晰地探究 .11’—’(() 年我国居民储蓄率持续下降、 企业和政府储蓄率上升的原因, 我们依据 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主线来寻找根源,即储蓄率的高低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和边际储蓄倾向。根据资金 (实物交易) (见表 #) 。由表 # 不难看出: 流量表 计算出三个部门的储蓄倾向和可支配收入占比 一方面, 居民储蓄率总体趋势下降主要归因于可支配收入的不断下降,但能否归因于储蓄倾向的下降还不能确 政府的储蓄率不断上升的同时, 其储蓄倾向 定, 因为 ’((’ 年后居民储蓄倾向处于上升阶段。另一方面, 和可支配收入占比也同样快速上升, 可以初步判断二者推动政府储蓄率上升。同样, 企业可支配收入占 比的快速上升也支撑了其储蓄率不断增长的空间。但至于居民和政府的边际储蓄倾向为何会出现周期 性波动, 这其中涉及利率、 通货膨胀、 市场化、 制度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因此下文的分部门储蓄成因分 析将进一步揭示其中的原因。 (一 ) 居民储蓄率的决定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函数实际上就是消费函数的变形。而居民消费理论的演进大致经历了绝对 !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