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二学段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2017.7.命题人:曹永升;审题人:屈安振;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朝人张籍在《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的叙述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商人为追逐利益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2.“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桑蚕也。
”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官营、私营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A.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效率低下,弊端丛生D.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4.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政策。
中国古代王朝一直奉行次政策,但商业经济仍不断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B.从商容易致富C.政府没有具体执行此政策 D.商人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5.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其商业活动已不限制在市内。
有一本专门介绍这种商业活动变化的书籍,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一个比较合适的书名A.《东京城的辉煌》 B.《西京城的衰落》C.《汴河两岸好风光》 D.《坊墙去除利工商》6.“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7.某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
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C.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D. 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放映8.下列关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B.是清朝在遭到外来威胁时采取的自我保护政策C.造成了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 D.促进了国内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和商业的发展9.资本主义萌芽与传统手工业的区别有①是否为满足市场的需要,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生产②劳动者是否被集中在一起从事生产③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雇佣关系④生产过程中是否出现劳动力的出卖者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0.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一段历史的全过程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11.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原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东南沿海许多以纺织为业的乡村,也受到很大冲击,已无棉可纺,无布可织。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中国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商品经济渐趋衰落C.民族纺织工业兴起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2.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到1949年的民族资本家,你可能经历的是①甲午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你开始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比较好;②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③20世纪20年代,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发展比较顺利;⑤抗日战争胜利后很长时间,经营条件明显好转。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13.1956年,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47. 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年和1954午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当时经济结构遭到破坏 B.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C.“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D.新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14.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实际上就是A.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C.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15.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小孩要把找到的父亲用的包着铁皮的箱子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
这个场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发生在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三大改造运动中C.“大跃进”运动中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16.“……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歌颂的是新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的决策出现于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17.中共十四大后,“下海创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四大中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8.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C.内地——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D.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19.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
这种现象说明A.以服饰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得生活方式难以改变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20.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盎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21.“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
这一说法主要反映了A.人民生活习惯发生变化 B.我国科技水平发生变化C.社会风气发生变化 D.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变化22.亚当·斯密说:“发现美洲和经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的、最重要的事件。
”文中所谓“发现美洲”的历史人物是A.麦哲伦 B.达·伽马 C.哥伦布 D.迪亚士23.假如你生活在16世纪的欧洲,无法从市场购买到的是A.非洲的黄金和象牙 B.美洲的玉米、烟草C.亚洲的瓷器、香料 D.澳大利亚的工艺品24.沃尔特·李普曼说:“人们巳经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
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
”这种现象体现了A.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 B.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C.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进步 D.科学的重要性显著增强25.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的重要内容有A.提高储蓄利率,吸纳民间资金 B.限制进口,实行进口替代工业政策C.实行计划经济 D.扩大内需,刺激生产26.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与19世纪晚期相比较,其显著特点是A.通过对外掠夺获得发展的资本 B.借助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C.利用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 D.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7.1933年,美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凡是遵守该法规的企业,美国政府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责任”的蓝鹰标志。
当时的美国企业应尽的“责任”是A.遵守公平经营规章 B.大力兴办公共工程C.实行全面计划经济 D.做好社会福利事业28.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由此说明A.新政后美国推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B.新政后美国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C.新政后美国政府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而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D.新政后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国营经济29.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三者相似之处表现在A.采用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C.集中全国的财力和物力 D.尽力保持“自由企业”制度30.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这种感觉直接源于A.各国之间经济上的密切合作 B.交通和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C.各国的生产和销售都连成一体 D.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31.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 B.国际金融的发展C.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接受和认可 D.跨国公司的推动32.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全球化是影响我们生活的主导性现象,我们不仅要把全球化理解为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更要把它理解成生活方式的转变。
单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全球化现象是一个错误。
”材料说明全球化A.是一个心理认同的过程 B.使世界各民族文化趋同C.应该全方位地进行交流 D.必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3题14分,第34题10分,第35题17分,第36题11分,共52分)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
……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材料三: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而工商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