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药物靶向治疗的效果取决于靶向药物的自身特性和肿瘤内是否存在 靶向药物作用的分子靶点及其异常状态。
1 是一种对恶性表型非常重要的大分子


2 在重要的器官和组织中无明显表达


3 具有生物相关性


4 能在临床标本中重复检测
点 5 及临床结果具有明显相关性
人类肿瘤的EGFR表达情况
肿瘤高EGFR表达 :
1 选择性杀伤作用肿瘤细胞


2 具有更高的疗效,毒性更低



3 对肿瘤相关分子靶点的特异性作用

4 对耐药性细胞的杀伤作用
靶向治疗
▪ 肿瘤靶向治疗是利用具有一定特异性的载体,将药物或其 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物质选择性地运送到肿瘤部位,把 治疗作用或药物效应尽量限定在特定的靶细胞、组织或器 官内,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从而提高 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一种方法。
▪自1997年第一个分子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美罗华) 被批准用于治疗CD20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并取得较为 满意的治疗效果以来,针对不同分子靶点的抗肿瘤 新药不断涌现。
▪美国FDA自2000年至2009年3月共批准了19个此类新 型药物,而同期在美获准上市的新的传统化疗药物 数仅为8个。
▪目前FDA注册的临床实验有106411项,其中及肿瘤分 子靶向治疗有关的1抗
CD33 人源化卡利霉素偶联物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钇90-替伊莫单抗 CD20 鼠源性、钇90偶联物
非何杰金淋巴瘤
帕尼目单抗
EGFR 人型、非偶联物
结直肠癌
利妥昔单抗
CD20 嵌合型、非偶联物
非何杰金淋巴瘤、类 风湿性关节炎
碘131-托西莫单抗 CD20 鼠源性、碘131偶联物
化疗细胞毒药物 杀灭迅速分化的肿瘤细胞
免疫治疗 激发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
近代肿瘤内科治疗的重要里程碑
1940s盐酸氮芥治疗淋巴瘤 1950s发现环磷酰胺、氟尿嘧啶
1970s发现顺铂、阿霉素 1990s发现紫杉类、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2000s靶向治疗、诊疗个体化
传统化疗的缺点
▪ 非特异性杀伤 ▪ 耐药 ▪ 疗效达到平台 ▪ 某些肿瘤治疗困难 ▪ 毒副反应明显
靶向治疗层次
器官靶向
细胞靶向
分子靶向
某种药物或方法只对某个器官的肿 瘤有效,如肿瘤的介入治疗、射频 热疗等。
只针对某种类别的肿瘤细胞,药物或制 剂进入体内后可选择性地及这类细胞特 异性地结合,从而消灭肿瘤细胞,如 I131、希罗达、脂质体阿霉素等。
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受体,关键基因和调 控分子为靶点的治疗(阻断癌细胞信号传 导通路中某一个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细 胞生长的方法。
肿瘤分子靶向药物概述
绍兴市中医院
内容提要
▪一、靶向治疗药物概述 ▪二、靶向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简介 ▪三、分子靶向药物面临的问题 ▪四、常见肿瘤靶向药物选择的靶点检测
▪一、靶向治疗药物概述
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
手术 局部治疗,射频,介入
放疗 局部杀灭快速分化的肿瘤细胞
靶向治疗 特异性抑制肿瘤生长关键途径
Angiostatin,Endostatin ▪ 肿瘤转移、侵袭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Marimastat ▪ 肿瘤耐药 :P-gp XR9576 MRP, LRP,GST,PKC,TopoII等 ▪ 致病基因 :抑制突变基因产物形成 反义寡核苷酸,SiRNA 修复、去除致病基因 同源重
靶向药物的分类
▪ 细胞增殖: 抑制CDK,cyclin活性 HMK1275 ▪ 细胞凋亡: Bcl2,P53, C-myc, P21,TRAIL G3139,Forminivirson/ ▪ 信号转导通路 : ▪ PKC: ISIS 3521, SCH66336, LY317615 ▪ Ras途径 : ▪ EGFR,PDGFR等: ZD1839,STI571,OSI-774,trastuzumab ▪ raf kinase :BAY 43-9006,ISIS 5132 ▪ MAPK :R115777, BAY 43-9006 ▪ 血管生成 VEGF,PDGF,FGF,TGF: Bevacizumab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分子靶向治疗
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 胞上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 物,药物进入体内以后特异性地选择及这些致癌位点相结合并发生作用 ,导致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殃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 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非何杰金淋巴瘤
曲妥珠单抗
HER-2 人源化、非偶联物
HER-2过表达的乳 腺癌
目前常用小分子靶向药物
▪ 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吉非替尼,厄洛替尼 克唑替尼 拉帕替尼 ▪ 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imatinib (Glivec,格列卫) ▪ 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
半衰期 ▪与治疗对象有生物同源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宿主的
异种蛋白反应
▪二、靶向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简介
FDA已批准上市的抗肿瘤单克隆抗体
商品名
靶的
抗体类型
适应症
阿伦单抗 贝伐珠单抗
CD52 VEGFR
人源化、非偶联物 人源化、非偶联物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结直肠癌、非鳞型
NSCLC和乳腺癌
西妥昔单抗
EGFR 嵌合型、非偶联物
目前美国后期开发中的抗肿瘤靶向药物
不同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
(一)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分类
▪目前尚无统一分类标准 ▪按照分子量大小分类 ▪ 1) 小分子化合物:如厄洛替尼、吉非替尼等 ▪ 2) 大分子药物:如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等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 1)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 ▪ 2)酪氨酸激抑制剂:如厄洛替尼、索拉菲尼 ▪ 3)血管生成抑制剂:如贝伐单抗、恩度 ▪ 4)其他:硼替佐米
非小细胞肺癌 40 - 80%
前列腺癌
40 - 70%
乳腺癌
14 - 90%
结直肠癌
45 - 80%
胃癌
30 - 60%
胰腺癌
30 - 50%
卵巢癌
35 - 60%
头颈癌
70 – 90%
高表达通常及以下有关: 浸润 转移
疾病晚期 预后差 对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抗拒
理想的靶向抗肿瘤药物
▪及靶分子高特异性结合 ▪与靶分子结合时呈高亲合力 ▪分子量小的靶向分子更容易在瘤组织内通透 ▪稳定的分子化学结构,有利用于延长药物在体内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