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递进式结构典范议论文
所谓对照式论证结构,就是把论证过程分 为明显的对照层次,用两种以上的事物(或意 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或几种事物 (或意思)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思)。运 用对照结构,目的是通过对照,突出说明其中 一个方面的正确性。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改 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第三部分,将马克思主 义和主观主义对待现状、历史和理论这三个方 面的态度—一加以对比,一是一非,互为反衬, 这样就更为鲜明而深刻地说明主观主义态度的 危害和马列主义态度的正确,从而透彻地论证 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的重要作用。
(对比引申)
朋友,在不断往前走中,别忘了经常回头。因为, 人的高明往往不在于天赋,而在于懂得回头;人 的成功往往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及时回头。(结 尾如撞钟) 【魅力点评】: 这篇作文优点有四:一是立意精准,采用 “引用破题法”,提出“人生步步重要,必须时 时省视,多回头”的观点,“多回头”即“时时 省视”也;二是结构清晰,主体部分采用了“并 列式+对比式”的结构,匀称齐整;三是遴选的 素材比较时新“不撞车”,海尔集团的“回头”、 菲尔普斯的“回头”是点例,新闻报道中的例子 从面上概括;四是学以致用,诸如破题技法、从 “为什么”的角度设分论点、因果分析法、对比 深化法、结尾呼应法等,体现了良好的议论文素 质。
观世界的一种科学的方法,是生活中 的辩证规律的反映。客观事物,一经对比, 就会被鉴别得径渭分明,使人们得到正确的 认识和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写议论文时, 为了鲜明、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常常列出 正反两面的观点和材料加以对比,让读者明 辨是非,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对比论证和 正反论证的方法,就决定了文章对照式的结 构。
然而,生活却存在着这么一群截然相反的 人。他们像盲头苍蝇四处乱撞,他们不懂 得及时回头,终将铸成大错,无法挽回。 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某某工厂倒闭,老 板情急自杀;某某运动员获得的奖牌被收 回,原因是服用兴奋剂等等。难道这些人 命里就注定如此的结局吗?不,是他们在 前进道路上,缺少“回头意识“,没有对 过去回视和省视,因此,也不清楚自己的 问题所在,试问,他们还会一路走好吗?
请同学们看下面这篇作文:
点评: 《从隋亡唐兴看人才》,这个题目好,既概 括了文章的内容,又显示了写作特点。“看人 才”,是文章的主旨,“隋亡唐兴”是阐发主旨 的材料。一“亡”-“兴”,提示了正反对比的 论证方法和对照式的论证结构。作者正是按照题 目所提供的要素和思路成文的。 本文旨在论述重用人才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 作用。作为读史札记,作者没有开门见山提出论 点,而是从宏观上概述历代王朝的兴亡史,为正 文展开对比议论张本,倒也显得自然。
文章的主体部分共有三段,是用先分后总 的论证结构,而分说“隋亡”(第二段)和 “唐兴”(第三段)两段是典型的对照式论证 结构;第四段是总说论点。在具体阐述“隋亡 唐兴”的原因时,作者娴熟地运用引证法和例 证法,让事实讲话。例如,论述炀帝扼杀人才, 先引用《隋唐嘉话》中的一句话,再以薛道衡 和王胄皆因诗写得比炀帝好而被杀的事例为证; 在叙述事例时还特意引用炀帝妒贤忌能的阴险 狂妄的言辞。又如,作者举唐太宗不记旧恨, 重用魏征;不论贵贱,擢升马周;确立科举制 度,广招天下英才等三个典型事例,有力地证 明了
阴错阳差,冥冥之中接受着宿命的安 排,情节的曲折离奇及不可思议,可结果 却给我们铁的事实,这使众多生灵为之摇 头、叹息、动容…… 端午将至,粽香千里,鹤起湖湘,衔 粽而飞。怎能不忆及屈原悲情汩罗,慷慨 悲歌亦是那样从容,当是时,民众之反响 不曾知晓,后人叹惋颇多,文化后人之消 逝,星之陨落天际。屈原一生,正义满怀, 忧国忧民。当奸妄之谗言怀王之猜忌,我 们多情的诗人……
人生需要多回头
路遥在《人生》的题记中说:人生的 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 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 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 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 可以影响你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影响你 的一生!(引用破题法)
爱护人才和善用人才,对治国安邦确实起了重 要的作用。列举事例时注意了变换角度,无罗 列堆砌之感。在举例之后,作者即作扼要分析, 或就事论理,阐发观点,或借事抒情,表达自 己愤怒的谴责和热情的赞扬,从而使论证严密, 情理交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此外, 作者将“隋亡”和“唐兴”进行对比时,是从 隋炀帝和唐太宗对待人才问题的思想认识、具 体做法和不同结果等方面展开,进而把是否重 用人才与国家兴亡的关系论述得清楚、透彻, 这就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深刻性和鲜明性,使 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பைடு நூலகம்
是呀,漫漫人生路匆匆行走,难 免会犯错误,有时走歪了,有时摔跤 了,总说不定。有的人只顾一味地横 冲直撞,盲目朝前,最终跌入深渊; 有的人在前进中却经常回头,看看哪 几步走对了,哪几步走错了,最终不 断积累经验,获得成功。因此,人生 步步重要,必须时时省视,多回头! (阐释引出观点)
人生需要多回头,因为它为你提供成功 的“良药”。当初海尔集团为什么能打造中国 最知名的品牌?为什么能作为中国第一间企业 走出海外?是因为他的创立人张瑞敏格外精明 吗?是因为他有独特的途径吗?不,统统不是。 是因为张瑞敏懂得及时回头。在发展该企业的 过程中,他并没有一味追求产量而不顾质量地 疯狂生产,他停下了脚步,回头发现一批冰箱 不合格。这一回头,使他认识到质量是产品的 保证,诚信是企业的信誉,于是他毅然当众砸 毁这批冰箱。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他今天的 成功。(分论点并因果分析)
分论点并列式范文:(话题 细节) 细节的魅力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话:看历史要 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 看大节。这自然没错。但小事、细节 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 得更鲜活,更有魅力,为人所喜闻乐 见,津津乐道,而且也可由小见大, 见微知著。
细节可定胜负。中日甲午海战前,日 本间谍化装到中国军舰上侦察。当时,中 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 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 中方必胜无疑。可是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 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日本间谍就 把这个细节写在情报中,并分析道:这是 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不会有 强大战斗力。正如此人所料,海战一开, 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 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胜负在战前的细节 中其实已显露无遗。
议论文 递进式论证结构
1) 提出问题:主要是解决 “是什么”的问题。 2) 分析问题:主要是运用 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为 什么”的问题。 3) 解决问题:用来解决 “怎么办”的问题。
示例1:当代青年 是大有希望的
提出问题:当代青年是大有希望的 分析问题:为什么说当代青年是大 有希望的 1)当代青年不盲从,爱思考 2)当代青年不懦弱,有力量 3)当代青年不守旧,敢创新 解决问题:当代青年要珍惜自己的 优点和长处,努力为国家作出贡献。
文章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把唐太宗的“人才观”与社会主义 的“人才观”进行比较,在肯定唐太宗正确 做法的同时,又指出其巩固“家天下”的根 本目的,因而不可能最大限度地重用人才。 这就使文章更具有思想深度。虽然文章结尾 出了一个不小的失误,我们仍应肯定作者的 思想、写作都具有相当的水平。 难点指导 对比,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 或一种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相对的比较 和鉴别,从中得出结论。对比是人们认识客
旧友范文程去看他回来后对多尔衮说: “他肯定不是一个死节之臣,我和他闲聊时, 房梁上掉下一点灰絮落在衣服上,他赶忙弹掉 了。一件衣服都舍不得,他肯舍掉性命吗?” 果不其然,找了个美人去劝,洪大人也就顺坡 下驴,当了大清朝的“开国元勋”。弹落掉在 衣服上的灰尘,只是很小的细节,但却反映出 了深层次的问题,小中也有大。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宏篇 巨制的一个单词,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 花,细节是万仞高山上的一个石子。“一滴水 可映出太阳光辉”,欣赏细节,把玩细节,会 发现,小小细节,魅力无穷
点评:该篇文思敏捷,意蕴深刻,紧扣主 题,卒章显志,古今中外地旁征博引,侃侃而 谈。文章语言生动,颇具文采,抒情性浓烈, 段落安排巧妙合理,屈原瘁世哀惋悲情,拿破 仑兵败滑铁卢叹息连连,但又理智揭析原委: 紧贴热门话题刘翔的壮举,时代气息强,充满 浓烈的民族情感,积极上进。意蕴丰富的哲人 诗句作点缀,颇具说服力。以调侃形式结尾, 诙谐轻松,文风活泼,作者历史文学知识牢固, 言语洗炼,驾驭话题能力强,文中作者从辩证 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及必然与偶然的统一,着实 可圈可点。 青春活泼灵动的思想溢于言表, 作为考场作文实属难得之佳作。
由此我想到了在学习上存在的与此相似的 两种情况。有的同学读书很不认真,一翻就是 几页,一目十行,只看字面,不动脑筋,粗枝 大叶,不求甚解;书本一撂,一无所获。这正 是“砂子过水式”的学风。但是也有很多同学 在看书学习中,不但做笔记,而且勤于思考, 善于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汇贯通, 真正掌握了知识。这正是“海绵吸水式”的学 风。 结尾,作者提倡“海绵吸水式”的学风, 不要“砂子过水式”的学风,使文章的中心 论点——读书的目的是要增长见识和学问, 在反复对照中鲜明而突出。
细节可现操守。鲁迅先生在参加被国 民党特务暗杀的杨杏佛追悼会前,曾接到 装着子弹的恫吓信,大家都劝先生不要与 会了,但先生义无反顾,执意要去。先生 临行前并无什么“风萧萧兮易水寒”之类 的豪言壮语,只是顺手把房门银匙扔了。 先生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就体现在这 个小小的细节上了。而明末的洪承畴,兵 败被俘后,不吃不喝不言不动,好像真地 要宁死不屈一样。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豁然开朗, 心中空明,悉闻海子卧轨,当时人之 骚动亦不知晓,但作为感情动物的我 们怎能不慨叹看尽世界,为何看不破 红尘?社会之混沌迷茫,内心之彷徨, 即时有刹那的清醒。诗人没有走进思想
的黑洞,社会与情感浪潮的拍击,是那样 的绝决。
纪伯伦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曾几何时,不解其意,一定意义上它可以 注解我们的命题。一片晴好突降大雨,阳 光总在风雨后,山重水复却有柳暗花明, 曹老夫子的红楼之梦,王熙凤的一世精明 却误了卿卿性命,偶然与必然之间必有交 叉点。 速度几十迈,奔跑即达终点线,哎哟, 栽了个狗啃泥,你说生活给你开了个玩笑, 我说你不长眼,他说生命律动之使然。此 中调侃岂不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