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Hazan 和Shaver 把依恋的研究
拓展到了成人领域后,成人依恋逐渐成为依恋研究的热点。
1.1依恋及成人依恋的含义
成人依恋的定义要从最初的依恋(attachment )研究开始,John Bowlby 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个术语,他在二战期间发表“依恋与疏落”,详细阐述了早期依恋理论,并指出依恋关系是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终生发展过程。
两维是指积极和消极,四类型是指安
全型、迷恋型、淡漠型和恐惧型。
此模型是后来成人依恋类型测量的依据和基础。
1.3成人依恋及其相关研究
随着成人依恋研究范围的扩展,研究者开始注重结合人们的生活探讨两者的关系,主要有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婚姻质量以及人格特质之间的研究,大学生的依恋关系与其社交焦虑的研究,依恋关系在不同辈份之间的稳定性
等。
国内学者李同归
等通过
实证研究发现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是成人依恋关系影响个体
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吴薇莉,
刘协和
AAS的在中国的信效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AAS量表将成人依恋分为三个因子的理论构想。
但由于文化异,AAS在中国的应用还需要修改个别条目。
Horowitz1991年编制的关系问卷(RQ)在Hazan和Shaver 的三类型的基础上增添了恐惧型,问卷包括ABCD四个类型,要求受测者在7点量表上,判断每段描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亲密人际关系,最后从四种类型中挑选出最适合的一种作为自己的依恋类型。
Brennan和Shaver(1997)编制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S)是在所有有名的自我报告类成人依恋量表基础上形成的,共36道题,两个因子: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
每个因子由18道题构成。
这个量表被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
2006年北京大学李同归教授对其进行了中文版修订。
4研究不足和展望
4.1关于成人依恋的分类和测量
关于对成人依恋的研究最关键的是研究工具问题。
由于受到测量工具的限制,对依恋的测量既有类型的又有维度的,且没有标明采用某测量方法的标准,这样便常常使结果不一致,这是成人依恋研究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需要以后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做更多的整合工作。
目前研究方法仍主要集中在自我报告法上,针对其存在的单一性,社会认知方法在依恋研究中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比如启动实验方法,
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中吸取长处。
关于依恋研究的病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依恋类型和焦虑与抑郁的关系上,对成人依恋的内在作用机制,尤其是在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心理病理机制研究却少有触及。
以后的研究要把握安全与不安全成人依恋区分的标志,并深入研究依恋的可变性。
改善和治疗不安全依恋的临床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这将成为依恋研究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当然,发展和改良健康、安全的依恋关系也是以后研究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4.3关于成人依恋研究的本土化问题
相对目前国外的成人依恋研究,我国才起步不久,许多理论都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结果。
成人依恋的分类和行为模式上中西方人是有差异的。
我们应该注重运用自身资源,运用科学专业的研究方法来进一步修订国外引进的测量工具,最后形成适合本土的权威理论。
成人的依恋关系作为特殊的社会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由于成人生活经历和环境的复杂性,该领域还存在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除了需要进一步加深和整合研究方法的研究,依恋的稳定性问题以及依恋的临床应用等,这些问题也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注释:
FeeneyBC.Asecurebase:Responsivesupportofgoal
strivingsandexplorationinadultintimaterelationship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J].2004.
87.
李同归,李楠欣.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
吴薇莉,刘协和.成人依恋类型影响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回归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32.
王小妍,郭永玉.成年期的依恋与探索[J].心理学探新
,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