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分析内容摘要:(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状况)(1)本次研究中成人依恋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恐惧型(29.7%)、安全型(28.2%)、迷恋型(23.7%)、冷漠型(18.5%);(2)大学生的依恋在性别、专业、年级、恋爱经历、城乡和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依恋回避维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生的回避分数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成人依恋在年级上基本不具有差异,但在个别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回避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城市大学生的依恋回避得分显著低于乡镇大学生的依恋回避得分;依恋在专业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均无任何显著差异。
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本次研究中成人依恋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恐惧型(29.7%)、安全型(28.2%)、迷恋型(23.7%)、冷漠型(18.5%),这与田瑞琪2004 年在大学生中的调查结果一致。
国外大多数的研究中都是安全型的比例最高,如Lopez在2002年的研究,依恋类型中安全型(46%)、恐惧型(20%)、冷漠型(19%)、迷恋型(15%),Creasy 在2001 年采用AAI 对145 对恋人进行测量,发现安全型占40%。
国内早期的研究多数也是安全型人数最多。
分析以上结果的原因,中外成人依恋的比例差异主要是由于中外的文化差异造成的。
中国文化不鼓励直接的情感表达和如同希望那样强烈的身体接触,因此使得我国大学生的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的分数高于国外研究,而依恋类型的划分是有维度计算的来,因此我国的安全依恋人数比例低于国外实属正常。
恐惧型的人的特点是与人亲近不舒服,在情感上需要亲密的关系,但很难相信他人,担心会受到伤害,分析这种依恋类型的人的特点,可以看出非常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教育理念,“内敛、含蓄、谨慎……”,因此原因,使得我国大学生的恐惧型人数比较多。
与我国早期依恋类型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所使用的测量工具造成,早期多使用陌生人情景法,两者对不同依恋类型的表现有不用的界定。
除此之外还可能是由于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化,恋人、朋友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人们观念的转变(如责任感减弱、离婚的增加等)使得人们的焦虑维度的分数增高,导致恐惧类型的人数增多。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依恋状况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成人依恋的回避维度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性别差异,而焦虑维度无性别差异。
4个子维度上均差异显著。
在女性当中安全型人数最多,冷漠性最少;在男生中恐惧型人数最多,迷恋型最少。
并且依恋的4个子维度的分在男女两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分析以上结果的原因,男性回避分数显著高于女性主要是社会和环境因素造成的。
在传统教育下,对男女的教养方式的不同,可能导致男女依恋上的差异。
如传统教育中要求男性坚强、自立、“有泪不轻弹”、情感内敛等,而对于女性这些要求就降低了,因此使得男性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往往倾向于回避。
此外,男女不同的社会分工以及对于男女的不同态度同样影响着成人依恋的发展。
在焦虑维度上男性和女性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男性分数仍是高于女性的,说明对于男女在教养方式、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态度上的差异,虽使得男性在依恋上比女性倾向于回避,但他们的焦虑同样存在,表面的回避实质掩盖的是内心的担心被拒绝和抛弃。
男性回避及焦虑维度分数高导致其子维度显著高于女性。
女性在依恋类型上的分布可以看出,女性比男性倾向于安全的依恋类型,而男性更倾向于恐惧的依恋类型,可见被动的回避往往使男性在依恋中呈现恐惧状态。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依恋状况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成人依恋的回避、焦虑维度及4个子维度均无显著差异。
理科生的安全型和恐惧型人数偏多,冷漠性人数最少;文科生中恐惧型人数最多,冷漠性人数最少。
以上结果说明依恋在专业上并无差异。
但在回避维度上文科生的分数略低于理科生,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相对于理科生而言,文科生更习惯、擅长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消极的、积极的情感),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维持感情;而在焦虑维度和4个子维度上文科生的分数又略高于理科生,说明虽然文科生更能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他们的感情更极细腻、感情在他们生活当中往往占据更高的地位,这就使得他们在依恋中经常处于焦虑之中。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依恋状况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成人依恋在年级上基本不具有差异,但在个别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各年级在依恋焦虑上没有达到显著性的差异,但是大一年级学生的依恋焦虑显著低于大三学生。
本次研究的结果(大学生成人依恋在年纪上基本不具有差异)验证了Bowlby 的理论假设,因为依恋是内在的情感反应模式,比较外显的行为来说是相对稳定的。
所以对于处于成年早期的大学生而言,大学四年间成人依恋无明显变化,即成人依恋在年纪上无显著差异正是验证了成人依恋的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而在焦虑维度上大一年级学生的分数显著低于大三学生,且大一至大三年级呈上升趋势,大四年级稍有下降,但仍高于大二年级。
分析原因,在Lopez(2002)的研究中发现成人依恋的稳定性与一系列转换过程的适应指标有关,如消极生活事件、恋爱经历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由于大一学生刚刚步入大学,而在步入大学之前,一直都处在学习为主的生活状况之下,主要面对的是自己的家长、老师和同学,而这些依恋对象往往不会给他们带来依恋上的焦虑,因此使得刚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在依恋焦虑上低于其他年级学生,此外进入大学阶段后,学生自己面对生活、学业、朋友,生活中的消极事件明显增多了,这也使得大学生的依恋焦虑呈上升状态。
此外,成人依恋虽源于早期的依恋经验,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但并不是完完全全的“照搬”,而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加工和重组,这一过程中对自身依恋经验的评价以及情感和期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大学阶段迅速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自我意识的成熟使得他们能对自己依恋进行较为合理的评价,并有了一定的期望,这一使得较为成熟的大四学生的依恋焦虑分数出现了下降。
从四个年级依恋类型的分布状况来看:大一和大二年级安全型人数最多,大三年级的恐惧型人数最多,大四年级四种类型的人数相差不多。
除冷漠为大三年级显著高于大二年级外,依恋的其他3个子维度在年级上均差异显著,且都为大三年级的分数显著高于大一年级。
由此可见大三年级不安全依恋较为明显,正如以上所分析的原因,大三年级正处在生活、学习、情感的多重冲突之下,所以导致其不安全依恋的产生。
分析在冷漠子维度上大二年级的分数均低于其他年级的原因:以上我们已经分析了,刚步入大学的学生的依恋为以往经历下的模式,而进入大学后,新异的环境、全新的同伴交往方式、不受阻碍的恋爱时节,使得学生开始逐渐冲破冷漠的应对方式,因此到了大学二年级,熟悉了周围环境的大学生们的冷漠子维度的分数明显的降低了,低于其他年级,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些负性事件的发生,使他们感到非冷漠的依恋给他们带来的一定的“伤害”,因此冷漠子维度的分数又呈上升状态。
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由于依恋的4个子维度的分数均有回避和焦虑维度经公式计算而来,因此安全子维度的分数在大三年级也呈现高分状况,这是此量表的一个问题,但对我们分析依恋的特点并无影响。
不同恋爱状况大学生的依恋状况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回避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
根据Bowlby 的依恋理论,分析原因主要为:对于有过恋爱经历的人来说,他们往往有着积极的依恋应对方式,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与恋人的交往中学会与人保持良好接触,善于与人建立信任感,寻求心理上的支持;而对于没有恋爱经历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多倾向于消极的依恋应对方式,担心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伤害、遗弃,因此不愿意过多的流露内心的感情和想法,回避这种依恋关系。
从依恋类型分布及其子维度来看,有恋爱经历的学生的安全型最多而没有过恋爱经历的学生的恐惧型最多,且在恐惧及冷漠子维度上,有无恋爱经历的学生的差异显著。
分析原因,我们的成人依恋研究虽不仅限于恋人的关系,但恋人的依恋还是占据了主要的内容,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有更多的与人沟通的机会,就像上面分析的,回避较低,善于与人交往,并且能较好的评价自己的依恋行为,因此较少的表现为不安全依恋,而且恐惧和冷漠的分数较低。
不同城乡类别大学生的依恋状况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城市大学生的依恋回避得分显著低于乡镇大学生的依恋回避得分。
分析原因,主要是源于城乡的开放性不同,由于城市较乡镇来说更趋开放,因此城市学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更愿意与人接触,而乡镇学生受文化、教育的影响,不善于对他人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城市学生的回避分数显著低于乡镇学生。
从依恋类型分布及其子维度来看,城市的学生的安全型最多而乡镇学生的恐惧型最多,且在恐惧及冷漠子维度上,有无恋爱经历的学生的差异显著。
分析原因,同上述分析,城市学生更善于沟通,正确的表达依恋,能较好的评价自己的依恋行为,因此安全依恋的水平较高,而乡镇学生的情况有多相反,造成不安全依恋的情况较多。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依恋状况从本研究可以看出,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依恋上均无任何显著差异,但独生子女的回避和焦虑得分略低于非独生子女得分。
分析原因,这应该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由主要原因: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相较于有着兄弟姐妹的非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中得到父母给予的更多的爱和关心,使得他们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内心想法,并且很少面临被感情抛弃和遗弃的危险,所以在回避和焦虑维度上他们的得分稍低。
大学生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不同的依恋类型上,人际总分和其4个维度(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均差异显著。
且恐惧型的分数均最高,冷漠型和迷恋型次之,安全型的分数最低。
分析原因:依恋类型理论中表明安全型的人能获得更高的关系满意感,对于亲昵行为和相互关系感到舒服,对同伴信任和,投入更多的努力去建立社会关系,尤其是与异性的关系,以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一般朋友的态度更加开放,更善于自我揭示,友谊更加长久迷恋型的人在交往中,扮演依赖者的角色,需要他人的照顾,对人际冲突进行灾难性的评估,从而导致永久的消极情感反应和冲突的升级,在日常交往时,难以与异性建立长期的友谊;冷漠型的人对婚姻恋爱关系中度满意,从认知、情感和生理上尽可能地与同伴疏远,不愿面对关系中的紧张和冲突,不愿处理同伴的烦恼以及对亲近和安全感的需要,在一般的人际交往中不像安全型的人那样可以长期地维持同伴关系;恐惧型,与人亲近不舒服,在情感上,需要亲密的关系,但很难相信他人,担心会受到伤害。
而依恋的类型是由回避和焦虑维度得来的,具体而言:低回避、低焦虑为安全型;高回避、高焦虑为恐惧型;低回避、高焦虑为迷恋型;高回避、低焦虑为冷漠型。
因此安全型的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较好,即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恐惧型的人的人际关系最为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