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庄思想
老子在这里,故意用相形、相倾、相 和等等利于形象描述其主体长短、高下、 音声等等的形容语词,来代替并丰富“相 因”这一范畴。以此说明“有无”、“难 易”等等对立的两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 方以智认为,“所谓相反相因者,相救相 胜而相成也” 。在这里,“相救相胜”强 调的是事物两端能够相互补救或克制,但 其目的和结果都是互相成就对方,我们也 常把这种关系称为“相反相成”。
中国哲人对同一性第三态(相互即是) 的认识,最早也可追溯至老子,尽管他的 表述方式很诗意,也很委婉,但其所蕴含 的意思却很明显。他提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第二章)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第 二十章)
在老子看来,在混沌不分的纯朴时代, 人们根本不知有美与恶、善与不善这些价 值观念,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善之为善 之时,天下就会纷争四起,不再太平,这 事本身就是恶和不善的,所以说善与恶并 没多大区别,甚至可以说善就是恶,恶就 是善。正因如此,他主张:
前面老子谈宇宙创成,所谈的便是 “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这里庄子从 “未始夫未始”开始,然后“俄而有无 矣”“有谓矣”,正如同老子的从“生一” 之“道”开始,然后是“道生一”。至于 “秋毫”“泰山”、“殇子”“彭祖”之 喻,则相当于老子的“一生二”,绝对的 一生成诸多相对的二。
三、有无相生(对立同一)
(二)谈“玄”
“玄”字在中文里至少有三层意思:遥 远、黑色;奥妙、微妙;宇宙本原。历代 学者们是这样解释的:遥远的东西看过去 总是黑色的,似乎很微妙;离我们很遥远 的宇宙开始的情形,大概也是这样。至于 为什么会把这些意思都加在“玄”字上, “玄”字和这些含义有什么必然关系,谁 也无法说清楚。
郭沫若有一个解释。他说“玄”字 的甲骨文原形,是钻头和旋转的动作。 人旋转则头昏眼黑,所以“玄”有黑色 的意思。一般说来,从字的原形解释字 义,是有效的办法。可惜钻头与宇宙本 原没有关系,我们不能想象宇宙是钻出 来的。 所以,中国学者们对“玄”范畴, 一直没有一个妥当的解释。
这种造字的办法,现在中国人还在用, 广东人说“没有”叫mao,写成字是“冇”, 也是“有”字的一半。这是一种无。先有 后没有的无。 我们称之为亡——有而后无。
2、無——似无实有 随着认识的加深,人们发现还有一种无。 它是那样一些东西,你相信它确实存在, 但是看不见它、听不到它、摸不着它。譬 如神鬼、病魔、动植物生长和天体运行的 规律,等等。这是一种“实有而似无”的 无。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对立同一性,它主 要表现为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两个方面。 然而,在中外历史上谈辩证法者,似乎不 仅于此,他们还涉及到第三种形态,此态 或可谓之曰“相互即是”。
对此三态的认识,在中国辩证法史上 先后有老子和方以智两个代表人物。《老 子》在第二章谈道之动时说:“天下皆知 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 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们知道,辩证大师老子通常是用 “则”字来表述对立面的转化的,他说: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 则得,多则惑。(《老子》第二十二章) 既然矛盾的双方必然会向自己的对立 面转化,那么圣人的行为方式便是“不争” 和“无为”:
•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 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 之。(《老子》第二十二章)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 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 二章)
对于“无”,大家以为很简单,但它 的内容却很丰富;对于“玄”,大家以为 很难懂,却可用一句话便说清楚了。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个范畴。 (一)说“无” 1、亡——有而后无
在中国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开始出现 的“无”字,写作或 ,它是从“有 ” 字来的,是 的一半,读mo;到后来的宋 体字中,定为“亡”。意思是,本来有的 东西,现在没有了。
对同一性这三种形态的认识,在中国 辩证法史上,哲人多少都有所涉及,但只 有老子和方以智才使它们有了系统的表述 和论证,可以说他们天才地猜测到了对立 同一性的现代形态,这不能不说是他们的 一大贡献。
四、说无谈玄
无和玄是中国哲学的两个神秘范畴。哲 学范畴是高度抽象的概念,因为它所概括的 对象极其广泛。任何一个概念,其概括的范 围越大,其内容就越少,越不带有感性成份; 也就是说,越抽象。所以哲学范畴不像别的 科学术语那样容易把握。
要用象形的图画 来表示这种无, 本来是很困难的。 但是古人很聪明, 他们用了一个字。 这是一个人在跳 舞。
跳舞本来不是什么娱乐,而是古人的 祈祷动作,直到现在,许多少数民族还是 这样。古人用跳舞来向那些看不见的神灵 祈祷,他们就用跳舞的图形来代表那些神 灵,那些确实存在但是看不见的无,也就 是现在汉字中的“無”字。
圣人为什么不争?因为“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 章)。为什么要处无为之事?因为“天下 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老子》 第二十九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三十七章)。一切事物的发 展都会向对立面转化,众人有为,结果反 而无为;圣人无为,结果倒是无不为。
当老子用“则”字来强调物极则反的趋 势时,时时带着惋惜的感叹,有点提醒世 人消极退守就此止步的意思。方以智的 “冬而夏、夏而冬”的“而”字则不然, 它突出了转化的自然性,有强调其自然而 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意味。
• 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公元前286),战 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又 说安徽蒙城)人。名周,字子休(史记中 司马迁并未提起庄子的字),与梁惠王、 齐宣王、孟子、惠施等大体同时期,死时 享年84岁。祖上系出楚国贵族。庄子生平 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 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 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 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
如果把这种 漩涡的视觉 用符号固定 下来,其侧 视的图形便 是:
• 俯视的图形便演变为后来的太极图。
道家老庄思想
• • • • • 一、老庄生平 二、三生万物 三、有无相生 四、说无谈玄 五、相对主义
一、老庄生平
• 1、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 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古时“老”和“李”同音;“聃” 和“耳”同义)。苦县历乡曲仁里( 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曾做过 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 员),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 为教祖,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
总之一句话,宇宙间的万物,都是阴 阳之冲和,都是对立面的统一。或者简单 一点说,万物都是一个“三”,世界本是 三分的;此之谓三生万物。 老子的三分思想,在他那通灵剔透的 传人庄子手里,得到了灵活的运用和发挥。 例如《齐物论》中谈到从无到有的宇宙创 成论处,庄子曾这样写道: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 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 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 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 无适焉,因是已!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 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 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 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 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第四十五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 五十六章)
在这里,“若”包含了既是又不是的 意思,譬如说“明道若昧”,它指大道原 来是明如皓月的,但众人却视而不见,在 这个意义上明就是昧;但明毕竟不是昧, 只是被众人认为是昧,所以说是“若”。 另外,“大方无隅”、“知者不言”一类 的提法,可以换成“大方若圆”和“大智 若愚”等等。总之,在老子这里,“若” 已经包含着“相互即是”的意思,但它并 不明确,而且还隐含着另一层“不是”的 含义。
但是,任何一个哲学范畴,都不是凭 空出现的,它有自己语义学上的根据,有 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而且,在生活中还 有自己的原型。一旦找到它的原型,最难 理解的范畴,也会变得非常清楚明白。
中国哲学中的许多范畴,都很难理解, 很难用不同的语言来翻译。譬如“天”、 “道”、“气”、“理”,等等,中国学 者可以准确地掌握它们的含义,但无法翻 译成相应的外国文字。还有一些范畴,譬 如“无”和“玄”,在中国学者中,理解 就不相同,当然翻译出来便更难。
这个意义怎样表现呢?印度人用的是 ○。○字中间是空的,可惜四周不能空; 因此它还不足以表示绝对的无。古代中国 人想出一个办法,用了一个“无”字。
无是从“天”字变来的,因为古代中 国人相信,天的西北是空的,太阳走到那 里就掉下去;所以把“天”字的西北角弯 曲一下,表示这儿的空,正是所要表明的 那种绝对的无。
也有人说,无字从“元”字来。“元” 是开始的意思,把元字的一笔向上伸一伸, 表示在开始以前,就成了“无”。
这三个无字,内涵很不一样。有的哲 学家所说的无,是第二个意思,譬如《老 子》;有的哲学所说的无,是第三个意思, 譬如《易经》。中国学者在三十年前曾经 为老子哲学争论不休,很大一个原因就是 大家并不知道无字还有三种意义。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和前 后等等世间万物,都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的, 失去了对方自己也无法独存。譬如,没有 了难,便无所谓易;离开了高,也不存在 下;如此等等。也就是说,万物都不可能 自我满足、自我完成,一切都是相对于对 方始得完成,故相反正所以相成。方以智 《东西均》则将这一思想明确为“相反相 因”,他认为,凡两端是相反着的,同时 也是相因着的,故有“相反者相因”。
这样的祈祷活动,慢慢成了一些专家的 职业,他们叫做巫。“巫”字也就是“無” 字。至于跳舞动作本身,当然也写成 “無”。于是一个無,就有三个意思:舞 蹈的对象──神灵,舞蹈的人──巫,舞蹈的 动作──舞。这三个字,本来只是一个字, 发同样的音,后来才写成三个字,发三个 音,来表示更复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