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老庄道家之水德王焱 MF1020030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永远闪耀着属于它自己独特的光芒。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道”是道家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然而在理解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时,我们发现“道”是如此抽象与玄奥。
因此中国先哲们早已用水来作为万物的依体,而老子更是把“水”对万物的依存性、柔顺性、逆反性视为“道”的代表。
从当前对道家与水的研究发现,大体有五个方面:一、通过水性与人性的结合,论述老子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例如秦晓慧的“水德——老子的人生哲学①”;二、从老庄论水的言论中概括出道家思维模式的主要特征,例如莫付欢的“从老庄论水看道家思维模式②”;三、从儒道比较的角度来论述,例如:姚新中、焦国成的“先秦儒道哲学中的智、水关系之比较③”,四、从老庄的某句言论进行论述的,如汪焰祥的“‘上善若水’的哲学意蕴④”;五、通过对“水”本根思想的提升,来论述老子道论的本体内涵,如黄承贵的“水:老子‘道’论的本喻⑤”。
本文论述的“老庄道家之水德”将从对“道”与水的对比理解,进一步发现“道”与水的联系,并以实例来阐述道家之水德。
一、“道”之初解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在《老子·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认为“道”先天地而生,而且是万物的根本,是人类的开始,更重要的是一个往复使用的类似于规律的东西。
但这里仅是对“道”做一个简单的概述,并没有对“道”具有哪些具体的特征做详细的解释。
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道”的内涵是极为深刻的。
在道家的经典中“道”的特征在不同的地方分散的表现出来。
《老子》开篇就说到:“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通常解为:“可道”的不是“常道”,第二个“道”为“说”之意,整句为“道”是不可言说的意思。
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开篇第一句话往往具有总领全篇的意义,《老子》开篇第一句也不例外。
南怀瑾先生认为:“《老子》第一章首句的第二个‘道’字,便是一般所谓‘常言道’的意思,其实是不大合理的。
因为把说话或话说用‘道’字来代表,那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
如果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时隔几千年,口语完全与后世不同。
那时表示说话的用字,都用‘曰’字。
⑥”赵汀阳先生在他的《二十二个方案》一书中也认为把第二个“道”字解释为“说”,在语义选取上是一个错误。
并且它与老子的思路不一致。
清初王夫之,对“道”的理解则是另一条思路。
王夫之在其《老子衍》第一章中说:“常道无道……‘可’者不‘常’,‘常’者无‘可’”。
王夫之认为凡是可以尊而行的,并且为人所利用的各种具体的道,就算不得永恒不变的道。
由此看来,“道”这里指的是某一可行的方式,它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即“可行”、“可循”、“可为”之类的意义,而不是“可说”之意。
由以上对《老子》开篇所说“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二个“道”的理解,我们可知,道家之“道”具有永恒变化的特征,并且这种永恒的变化却又是可以遵循和效仿的。
“道”具有永恒的变化性,则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道”柔的一面。
试想,一物若随时变化,那它注定不会是物属刚强,而会具有柔顺的特性。
为了使世人明白“道”,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在阐述“道”的特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老子对“道”这样解释:“道冲,而用之或不盈⑦”。
“冲”,古字为“盅”,训虚。
《说文解字》解释为:“器,虚也”,道是虚空而没有形体的,意思就是说“道”是虚空不可琢磨的。
《老子·二十一章》说得要具体一些:“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道的作用是创造万物,但是它又好像有又好像无,好像是实际存在的又好像是虚的,恍惚中有形象,恍惚中有实物,深远而深沉中又有最精微的物质,这个最精微的物质越来越真实,越来越可信,在它里面包含了宇宙中的一切信息,宇宙依道而存在。
依此意理解“道”,就如仿佛“道”就在身边、就在我们面前,但要把“道”至于掌细看为何物时,却发现两手空空。
这便让人想到水。
观水其无形,触水其无状,尝水其无味,闻水其无声。
但水又确实存在,并且万物都不可或缺。
在这种无形无象,却又无所不在,恍恍惚惚,却又有物有信之中,我们隐隐约约的了解到了“道”的另外一些特征:“道”即使处于永恒的变化状态,即使恍恍惚惚,但万物对“道”具有依存性,“道”具有不可或缺性。
庄子在《大宗师》里对“道”又作了这样的发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此话让我们对“道”的特征又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道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无为无形的;可以心传而不可口授,可领悟而不可认识;道自己为本,自己为根。
没有天地之前,从古以来就存在;使鬼帝变成了神灵,产生天地;它在太极之上不算高,在六极之下不算低,生于天地之前不算久,长于上古之前不算老。
这一句中,我们可知“道”的另一特征:先天地万物而生,同时又产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明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认为“道”是创生万物的本源。
但这个创生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而是经历一个层层展开的过程。
首先是“道生一”,即道生气的过程;其次是“一生二”,即道产生阴阳二气;再次是“二生三”,即阴阳交感、二气和合;最后是“三生万物”。
这一系列的过程简化一下就是道生万物的过程,同时,“道”又是万物存在的依据。
《老子·七十七章》中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天的道路,就象一张弓拉开一样,高了就压抑一下它,往下了就往上举举它,有多余的就减去它,有不够的就补足它,是损掉有多余的而补充不足的。
人的道路,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减损不足的来奉侍有多余的。
这里是用简单的比喻说明“道”在自然万物运行和发展中所起到的调节作用。
“道”并不是让自然万物任其发展,而是有一定的制约逆反作用。
至此,我们可知:“道”先天地而生,同时又生万物,而这生出万物实体的“道”却无形无状,可得却不可见,可心传却不可口授,可领悟却不可认识;“道”为万物所依存,同时却又永恒变化;“道”不仅是产生自然的根本,也是自然万物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但却对万物具有逆反性。
在这种欲知而不得的尴尬中,在哲人们把目光转向自然界之时,便发现了水。
二、水之特性中国先哲们对水情有独钟。
水时常作为“道”的依体而出现。
在论述先哲们如何以水喻“道”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古人对水的了解及水具有何种特性。
古人对水认识得非常早。
“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女蜗补天”这类以神话传说形式流传下来的故事,直接与水相关。
这些神话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古人对水的敬畏。
在先民的眼中,水具有生育功能,水是一切作物生长最基本的条件。
《博物志·史补》说“神降甘雨,庶物群生,咸得其所”,《尔雅·释天》说“甘雨时降,万物以嘉”,便是水系万物命脉的意思。
古代哲学家们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所以一直把水、火、气、土当作四个基本元素,由它们构成世界上的一切物体。
《说文解字》对水这样解释:“水,准也(段注:释名曰,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故匠人建国必水地),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段注:火外阳内阴,水外阴内阳,中画象其阳,云微阳者,阳在内也。
微犹隐也。
坎卦略同)。
”这也就肯定了水为万物之源,并与我们在上一节中了解的“道”创生万物、“道”为万物所依存不谋而合。
在自然界中,我们发现“水”的一些特性,如:水的可塑性、柔韧性、不可缺少性、矛盾性等等。
(一)水的可塑性与柔韧性水无色无味、透明无形,把它装在任何器皿中就呈现器皿之形。
水的这一特性颇与“道”无形无象、永恒变化有几分相似。
水以不同的形态存在。
固态为冰或者雪;液态为水,当水为液体,我们亦能看到它为水的不同形态:或为小溪、或为江河、或为大海;气态为水蒸气,当条件成熟时,气态水又以雨滴的形态回落到大地上,滋养着世间的一切。
盛水的器皿被打破时,不会如其他物体原样置于地上,而是立即改变自身来适应新的环境。
水的可塑性、柔韧性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水的不可缺少性水是生命之源。
据科学研究,最初的生命体在水(海)中诞生。
假如三十多亿年前地球上没有水,那么一切生命都无法存在。
水对生命极为重要:水是维持生命的第二要素、是机体的主要成分,水促进生命物质代谢,并调节生命体温。
水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其位置也极为重要。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人类追求向往的美境,也是人类劳动创造和精心爱护的硕果。
在现代工业中,几乎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水的参与。
(三)水的矛盾性从上面对水不可缺少的阐述,认识到了水对世间万物的重要作用。
而如此重要之物,田间地头、山间谷底、江河湖海无处不在,而且都是无偿的流淌,使沿途的万物受益。
即使是生活、工业方面的付费用水,其水价也只是几毛一立方米,稍贵的瓶装、桶装矿泉水,其价格也仅是几元人民币。
水的廉价与水的重要性之间的差距,成为水的矛盾性之一。
水本质是极干净、纯净的物体,即使是浑浊污浊的水,只要通过澄清,依然是那么纯净,水至纯和纳垢成为水的矛盾性之二。
水从天上来,却一刻不间断的从高处向低处流走,最终在最低处停留。
此为水的矛盾性之三。
水为柔弱之物,但它却是无坚不摧、无强不克的,它有着无比坚韧的性格。
水和石头相比,水是柔弱,石是刚强。
但当石头落入滚滚急流中,随水翻滚而下,最终大石被水磨成卵石,而水却完好无损。
水至柔和刚强为水的矛盾性之四。
三、水几于“道”通过以上对“道”与水特性的了解,我们发现“道”与水有很高的相似度。
同时,在许多道家的经典中对“道”与水的相似之处都有所提及。
其中《老子·八章》就很清楚的点明水是几于“道”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具有滋养万物的德性,其流经之处,万物被灌溉和滋养,从而生生不息,体现了水的不可或缺性,亦是“道”不可或缺性的体现。
《老子·八章》接着介绍了水几于“道”的修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在老子看来,世人学“道”体“道”,其立身处世就应像水一样安于谦下、甘于处后(居善地);心境也应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品格应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生命(与善仁);说话应像水一样汛期而至、准确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应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做事应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善于把握机会。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善”都是从水那得到的启示,或者说水具备这些“善”德,从而在世间万物中更“几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