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赏析》复习资料诗歌部分:(一)文学常识1、古代: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鲳鱼抒写羁旅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婉转,在当时流传及其广泛,柳永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2、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3、词的表现方法的改变。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
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
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
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秦观在感伤词作的艺术表现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在掌法结构方面,秦观受到柳永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慢词。
但是他能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造成的发露有余,浅白单调的不足,显得跌宕有致,包蕴深层;在字法运用方面,秦观词作具有含蓄隐丽的特征,取象设词追求意象的精致幽美,绘景物,多为飞燕、寒鸦、垂杨、芳草、斜阳、残月、远村、烟渚等;摹建筑器物,则是驿亭、孤馆、画屏、银烛之类。
他以柔婉的笔触,对词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饰,用精美凝练的辞藻,传写出凄迷朦胧的意境。
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
晚唐诗人。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
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
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
其诗构思新颖,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海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以索解。
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
但用典相对较多,有晦涩之嫌。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官兖州兵曹。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
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今仅存诗两首,但其中的《春江花月夜》却是唐诗的代表作之一。
该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颇受六朝诗风影响,流露出人生无常之感。
后世包括词、曲在内的多种文学形式都可能受到该诗在音韵、场景描写等方面创意影响,从而也奠定了张若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闻一多称该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追赠少师,谥忠敏。
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谓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
元稹: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
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是拓跋什翼犍第六子拓跋力真的后代。
父元宽,母郑氏。
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
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
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
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富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作品风格: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2、近代、现当代李叔同: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为著名的佛教僧侣。
19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开元寺圆寂。
他既是才艺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又是一代高僧。
他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多个领域,颇有造诣,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
李叔同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
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
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
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著作:《悲欣交集》《护生画集》。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福建泉州永春人。
生于江苏南京,故亦自命为江南人。
中国台湾当代著名诗人。
1952年从台湾大学毕业,出版其第一部诗集《舟子的悲歌》。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
著有诗集《蓝色的羽毛》、《舟子的悲歌》、《钟乳石》、《隔水观音》等,散文集有《听听那冷雨》等。
作品特点:余光中擅长锤炼动词,能以富于动态美感的语言,刻画事物动态之象,从而表现事物的动态之美;密度美指的是在有限的文字中尽力包孕可能的意涵,引发丰富多样的美感。
弹性美指的是语言伸缩自如与变化多方,形成文字的艺术美感。
余光中擅长运用特殊的词法及语法,令诗作翻陈出新,有助于弹性美的获得;音乐美;(结构艺术)余光中以其新古典主义诗学理论奠定了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中国当代诗人。
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高河镇查湾村。
1979年以15岁之龄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
他是中国20世纪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等。
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
年仅25岁。
其被流传最广的诗句是“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在当时极为罕见。
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和“麦子”意象系统。
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三)思考题1、离别对于柳永的意义“念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也是词人内心的独白。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
“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通过写景设想到离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离心爱的人会越来越远,心也变得越来越苦,愁思也必然地越来越深。
想象着就此一别,对情人的思念将会有如楚地的沉沉烟波,压抑与苦闷将会伴随左右。
全句写景,又全是写情。
全词一咏三叹,“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写尽离情别绪,体现了极强的艺术特色。
2、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长恨”主题?一般说来,“恨”指怨恨,但又不是仅此一解,尤其在古代诗词作品中更有“惋惜”“痛惜”之意。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诗评是“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作为正声之外的感伤之诗、风情之作,诗人将其风情演绎到了极致,其“长恨”二字也在其歌吟中含有多重寓意。
A.“长恨”蕴含着主人公唐玄宗内心的极度痛苦和自责。
B.“长恨”选映着诗人自身情殇的苦闷和惆怅。
C.“长恨”散发着世人对绮情的艳羡和求之不得的遗憾3、如何理解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
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