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据《史记》记载,“王馀祭三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
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分封制全面崩溃B.宗法制荡然无存C.郡县制初现雏形D.实行郡国并行制〚导学号13300812〛答案:C解析:吴国给与庆丰以“朱方之县”是题眼,也是题干中至为关键的信息。
选项中“全面崩溃”“荡然无存”的说法过于绝对。
2.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便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
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B.树立专制权威C.制造暴政依据D.宣扬君权神授答案:B解析:题眼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目的”。
C项明显不正确,“炫耀文治武功”和“宣扬君权神授”都符合题干材料含义,但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树立专制权威,故选B项。
3.秦始皇将印称“玺”,据史载是以蓝田玉镌刻,上雕螭虎纽饰,印文是李斯所书小篆,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上供玉玺,臣子谄媚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丞相辅佐答案:C解析:题眼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就其字面意义来说,“受命于天”即君权神授,“既寿永昌”即皇位世袭。
4.“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反映的是()A.西周实行分封制B.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C.秦朝推广郡县制D.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学号13300813〛答案:C解析:“郡邑”“守宰”是题眼,指的就是郡县及其长官。
5.(2015江西赣州高三摸底)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
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答案:B解析:太尉掌管军事,秦始皇为了由自己掌握军事权,并未对这一职位进行实授,故B项正确。
6.(2015湖北七市高三4月联考)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身之梯。
这说明秦汉新爵制()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答案:B解析:材料着重论述爵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自耕农阶层的分化与爵制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由“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身之梯”可知,秦汉新爵制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有助于官僚秩序的巩固,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身之梯”反映了新爵制为普通阶层民众向官僚阶层转变提供了可能,但没有提到双向流动的问题,故D项错误。
7.(2015山西太原三模)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
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
据此推断班固认为()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导学号13300814〛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
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可知,班固认为汉武帝的推恩令导致本末俱弱,使得王莽“生其奸心”,故A项正确;“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说明太宗分封的目的,但不能表明此时期已实现安平四方,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对汉武帝推恩令的影响的分析,并没有涉及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故D项错误。
8.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A.出现了内外朝相制衡的权力结构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答案:A解析:题眼是西汉在中枢机构中增加中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部分不属于三公之列,据此可知正确答案为A项。
9.《东汉会要》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
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
”汉代选官制度的这一调整()A.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B.奠定了九品中正制的基础C.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D.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答案:C10.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题眼是“王而不藩”,即封王但不允许其拥有实际地盘。
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分权,相应地,不分封就是中央集权。
11.(2015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一模)“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
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
”古代中国,最符合近代这种政治生活特点的朝代应是()A.汉代B.唐代C.明代D.清代〚导学号13300815〛答案:A解析:汉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王权是政治权力,而地方诸侯王行使行政权力,所以汉代最符合材料所说的现象,故A项正确;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但王权和行政权没有实现分野,故B项错误;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接统领六部,不符合题干信息,故C项错误;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行政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不符合材料中的说法,故D项错误。
12.葛荃在《中国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
”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B.专制主义C.事君以忠D.尊君敬祖答案:B解析:题眼是“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由此可推断,从皇帝到各级官僚,都实行或体现君权统治。
君权统治的特征是君权至高无上,故正确答案为B项。
二、非选择题13.历史上围绕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看法不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礼记·大传》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
继世而理。
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四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清)颜元《习斋四存编》(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
(3)根据材料四,分析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
参考答案:(1)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稳定。
(2)李斯认为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封建制无法有效运行;柳宗元认为在世袭封建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
郡县制、科举制。
(3)颜元认为郡县制是君主实现私天下的手段。
(4)时代背景;看问题角度;个人的学识修养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非今任也。
……至秦汉……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通典·职官》材料二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特谕都察院:“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
近年以来,未尽得人,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风纪废弛,令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宪。
”——《动真格——中国历代肃贪廉政得失》阅读以上材料,写出与其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相关的两个历史名词,并予以阐释。
参考答案:历史名词:御史大夫、刺史、吏部、通判、御史台、锦衣卫等。
阐释示例:御史大夫,秦、西汉官名。
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同时负责监察百官。
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刺史,职官,汉武帝开始设置,代表中央巡行郡县。
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起着积极的作用。
东汉时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
隋、唐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核等事务,为后世所沿用。
通判,职官。
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御史台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明代,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
锦衣卫,明初设置,是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管辖,负责侦缉刑事,也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
(注:若从设置目的、影响方面阐释亦可,需符合史实)解析:由材料一中“弹纠不法”和材料二中“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可知,该政治制度属于监察体制。
根据所学知识,从各个朝代的监察体制中选取两个监察机构、职官并简要概括其属性、设置的时间及主要职能或其设置目的、影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