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阶段特征秦汉时期包括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西汉(202~9年)、东汉(25~220年)等王朝,是我国的“大一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大一统”的实现,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秦朝建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思想文化上: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①皇帝制度a.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b.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c.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②三公九卿制度a.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b.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c.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
d.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③郡县制a.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b.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2)影响①军政大事先朝议再由皇帝最后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②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1.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中央集权的发展:郡国并行制(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二、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①汉朝出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2.手工业的进步(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①冶金业a.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b.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a.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b.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
c.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
3.古代商业(1)商业发展①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
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考点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1.秦朝中央官制如何体现君主专制(1)三公九卿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国家军政大事的最终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2)太尉一职是虚设的,并未授予大臣,便于皇帝直接掌兵权,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3)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
这都是为皇帝和皇家服务,“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2.三公九卿制的运作方式和作用(1)运作方式: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2)作用:形成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不同官职和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4.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先秦贵族政治的不同(1)不再是族权与王权的统一,而是形成了唯一绝对的政治权力——皇权。
(2)不再层层分割政治权力,而是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则集中于皇帝。
(3)君主不再依靠家族势力来行使政治权力,而是通过官僚机构和官员进行统治,各级官员都对皇帝负责。
5.王国问题的形成及解决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和秦朝郡县的不同史料一(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史记》(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秦朝疆域图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已陆续设立郡县,县的规模、地位高于郡;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
(2)秦朝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并推广到全国;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这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017·课标全国Ⅰ,25)下表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弄清题意题干材料的内容是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变化表。
所提供的数据为汉初4个不同年份的郡国数目。
相关知识点主要为汉初王国问题的解决。
要求分析的问题是汉朝“郡级行政区”数据变化说明的问题。
技巧运用先排除容易选项,再辨析疑难选项。
B项错误,此题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区划,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故先排除。
D项明显错误,“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目是逐步增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必定减少,不可能“日益扩难点辨析此题难点在于排除A项。
A项,表格数据变化反映了西汉中央与王国势力消长的过程,解决王国问题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双方的矛盾斗争。
故A项表述的迷惑性很大。
但“渐趋激化”四字不符合史实,双方矛盾的激化表现为公元前154年的“七国之乱”。
此后虽仍存王国问题,但矛盾程度趋缓,至公元前106年,王国问题已基本解决。
故A项为错误选项,可排除。
答案正解C项为正确选项。
王国问题的解决,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控制区域的扩大,为解决边患问题创造了条件。
考点二秦汉时期的经济秦汉时期的经济现象的时空定位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
(2)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甚至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3)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周期性发展的根源。
(4)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
2.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2)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3)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1.论从史出秦朝的货币政策史料“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
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史记·平准书》结论秦朝统一货币,通行半两钱,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2.获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的变化。
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1.郡县制的利弊得失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不知有司之官……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发现问题顾炎武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认识郡县制,蕴含着限制皇权的新思想。
命题角度郡县制对君主专制的影响;郡县制的变革与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转型;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
2.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发现问题秦的统一和制度创新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
命题角度秦的统一和制度创新的关系;秦朝的文明传承和制度创新;周秦政治与天下一统的内在关联。
3.汉代“斑马式”的地方管理体制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发现问题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凸显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智慧,是当时的“一国两制”。
命题角度汉代郡国并行制实行的历史缘由;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的历史传承与制度创新;因地制宜,分而治之,汉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4.汉代分封与西周分封的区别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
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
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发现问题西周分封和汉代分封在形式和实质上都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