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文化专题

历史文化专题

满族发源地乌拉街历史专题研究1.历史沿革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族便在学古、阿拉山一带,以半地穴式居住形式为主。

自唐尧虞舜至商汤周武等历史时期,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为肃慎人活动的范围之一。

公元前107年(汉武帝元封三年),汉置辽东四郡,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属玄莬郡的上殷台县境地。

学古四方山汉代文化遗存和杨屯大海猛汉代文化遗存。

四世纪初,东晋王朝在东北地区设护东夷校尉,以管辖东夷等部族,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属东夷校尉管辖下的夫余国领地。

据《晋书、四夷传》记载:“夫余国跨松花江,尽有吉林西北境矣”。

五世纪末,由勿吉人(鲜卑人)灭夫余国,建勿吉国,而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属勿吉七部之一的粟末部。

五世纪至六世纪中叶,五世纪至六世纪中叶,勿吉族的粟末部曾一度为高句丽的领地。

富尔村曾出土过铜碗、铜勺、铜盘等具有高句丽民族风格的文物。

公元713年(唐玄宗开元年),唐遣使册封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正式承认粟末部为中原藩属。

公元762年(唐太宗宝应元年),粟末部诏封为渤海国。

公元926年(辽太祖天显元年)辽灭渤海国,改名东丹国,辽称渤海国族人为女真。

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曾先后归东丹国涑州和东京道涑州管辖。

公元1115年(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达建立金朝,并在东北设置上京、咸平、东京、北京四路。

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曾先后属于上京路会宁府宜春县地和咸平路玉山县地。

汪屯、大常、张老、河北、高屯均发现金代遗址,并有大量文物出土,如双鲤鱼铜镜、陶罐、辽金铁锅和六耳铜锅等。

元朝统一中国后,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为元朝咸平府辖地。

公元1409年,明政府在东北地区设置了奴儿干都司,并先后设立384个卫所。

乌拉街满族镇区域先后设立了三个卫,即乌拉卫、富尔哈卫(今富尔村)、萨尔达卫(今查里巴村)。

公元1562年(明嘉靖四十年),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乌拉部主纳齐布禄第六世孙布颜,征服了乌拉诸部,在乌拉河岸洪尼罗城(今旧街村)号“乌拉国”。

公元1613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率兵灭亡乌拉国。

公元1636年,建州女真改国号为大清,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属盛京管辖。

公元1648年,清廷内务府在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乌拉街的旗人归总管衙门直接统辖,乌拉街的汉回族人隶属地方行政机关统辖。

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归宁古塔副都统辖区统辖。

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隶属奉天府永吉州。

公元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属吉林副都统辖区统辖。

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吉林府改为吉林县,全县划为十个乡公安区,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是第一个公安区。

公元1931年(民国二十年)9月18日以后,乌拉街沦为日本侵略者控制下的伪满洲帝国傀儡政府所统治。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伪大同二年),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设3个保76个甲。

公元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8月15日,伪满洲傀儡政权解体。

1947年,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得到解放。

1984年3月19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乌拉街乡改为乌拉街满族乡。

2.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2.1历史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设置于顺治初年,由“内务府拔设以来,建衙署为分隶之公庭;别地面为打牲之区处。

管界周围五百余里,严禁山河,原资采捕”(《打牲乌拉地方乡土志》)。

最初设立时,衙门隶属于北京内务府,由盛京内务府直辖,“非吉林将军管辖之区”(《打牲乌拉志典全书》)。

康熙、乾隆年间,吉林将军曾一度兼管打牲乌拉总管之事,形成了一地两个管理机构共治其事的局面,但重大事务仍直接听命于北京内务府。

首任总管由噶珊达迈图“经理贡品”、“管理乌拉地面”。

顺治十四年(1657年),将达迈图改为六品总管,“专司采捕诸役”,其凡“诸殿贡品以及案牍、俸饷,均系本总管自行经理、关领,委非别有节制”(《打牲乌拉地方乡土志》)。

打牲乌拉总管成为该衙门最高长官,直接听命于内务府,其人选由内务府都虞司具题,然后由皇帝批准,采取世袭制。

顺治十八年(1661年),将总管改为四品总管。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将打牲总管改为“三品总管,养廉银二百两,由都京广储司关领,俸银一百三十两”(《打牲乌拉志典全书》)。

雍正十年(1732年),因乌拉牲丁已至二三千名,朝廷便在此牲丁内,“简拔年力强壮者千人为兵”,“遇有调遣,以便急用”(《清会典事例》)。

后经总理事务大臣议奏,东三省等处,俱有驻防官兵,惟乌拉采捕地方,向未设兵,拟将此千兵留乌拉,即为一支精兵,仍归吉林将军管治。

后因官兵在乌拉吉林两地往返当差,甚是劳苦,故于1741年正式设乌拉协领衙门。

其职能是平时共同与打牲机构采捕,操演骑射,战时披甲出征。

2.2职能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主要职责是直接在北京内务府管辖之下,负责组织所辖区域内广大牲丁进行采捕朝廷所需各种贡品。

具体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派遣组织打牲官员牲丁采捕东珠、松子、蜂蜜、鳇鱼等贡品。

第二,对所辖区的人口管理,其中包括户籍管理,“名下人”管理,“内监人犯”管理,奴人管理;“五官庄”人犯,选女入宫,采捕禁令等等。

第三,对划为贡山、贡江、贡河的“禁地”的看护管理。

第四,组织牲丁从事农垦,设立官庄,垦荒种地,供应补充牲丁生计。

第五,在遇有紧急战事之时,听从朝廷的军事调遣,参加征战,负责打牲乌拉地方治安,缉查盗贼之事。

其中最主要的职能为,采捕贡品。

每年年初派遣官员组织牲丁开始采捕各种贡品的准备工作,并规定具体采捕种类和数额。

2.3打牲章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在朝廷兼管下专门制订采捕章程,对采捕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实行严格奖惩制度。

对采捕人员编额、贡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采捕线路、范围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打牲章程是在八旗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包括清顺治至清乾隆的旧章程和清乾隆至清末的新章程。

旧章程中,在八旗中采珠设三旗,捕鱼设八旗。

新章程中,采珠设八旗,捕鱼设八旗。

除为最高官员的总管外,每旗下设翼领、骁骑校、领催、珠轩达、铺副、仓官、学官、笔帖式仵作、五官屯、弓匠、铁匠、牲丁、庄头等,共同构成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从上至下的内部组织结构,按规定各行其事,各司其职,承担对皇室的采贡任务。

采捕东珠是打牲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项活动,现以采捕东珠的制度来说明打牲章程:2.4管辖范围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为了采捕朝廷所需的贡品,划定专门作为围捕和采捕贡品的贡山、贡江和贡河,并在光绪十年(1884年)设立贡山南界碑、贡山北界碑和贡江碑,作为圈定贡山、贡江和贡河的历史见证。

贡山区主要为松子、松塔采区,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在给吉林将军的一份咨文明确指出贡山四至界址:“东至拉林河界、南至横道河子(今蛟河县)迤南杨树咀子、以上乾棒子河(今舒兰县境)、舒兰河(溪浪河上游)、帽儿山(舒兰),过拉林河磨盘山(今五常县境)止,与吉林塔界,北至边外二道河源(舒兰二道乡境)东北古井子、五道河,过拉林河团山子止(今榆树县境),与伯都讷搭界,但西界原与煤窑厂(今永吉县境)切近熟地止。

”贡山东西宽一百四、五十里,南北长二百三、四十里,其周界包括现今的五常县南部、舒兰县大部、蛟河县北半部以及永吉、榆树县的部分地方。

贡江区主要为圈养、围捕鲟鳇鱼以及其他鱼类的区域,包括松花江的大小支流。

贡河区主要为采珠河口,涉及的范围极广,共有64个采珠河口,从松花江到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遍布吉林、黑龙江两省。

总的来说,打牲乌拉总管衙门采捕贡品的辖区极为广泛,以打牲乌拉城为中心划定的贡山、贡江和贡河区,大致包括永吉县中部、北部,舒兰县西部,九台市东部、榆树县南部,以及蛟河和双阳县部分。

2.5贡品种类据《打牲乌拉地方乡土志》中记载,打牲乌拉衙门向清廷内务府进贡的贡品为东珠、松子、松塔、红白蜂蜜、鲟鳇鱼、鳟鱼、细鳞、尧头白鱼、细鳞白鱼、草根鱼、鲤鱼、季鱼,另有土硝、大缸、白小米,共计十五种。

其中,东珠和鲟鳇鱼为打牲乌拉供品中最为重要的贡品。

东北地区的东珠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早在《后汉书·东夷传》中《晋书·东夷传》中记载,扶余国出美珠,珠大如酸枣。

唐代,东珠声名远播,东北少数民族更是以“富人以五色珠垂领”为俗。

宋代,东珠更是远销中原及海内外。

据《北盟录》记载:“宋崇道、熙宁间(1004—1077年)竟尚北珠。

……美者大如弹子,而小者皆梧桐子,皆出辽东海汊中”。

元代蒙古贵族更重珠饰,加之贸易需要,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一带产珠地区,采捕东珠。

明代前期,女真沿江各卫如兀者左卫、肥河卫、友帖卫等都曾向明廷进贡东珠。

但明代皇室一方面有广泛的南珠来源,另一方面只重视东北的马匹和貂皮,因而并不重视东珠,还曾一度禁止贡珠。

清代,东珠成为打牲乌拉供品中最为重要的贡品之一。

一方面由于清代满族有用东珠装饰衣物的习俗,另一方面由于东珠出产于满足的发祥地,所以清代朝廷特别重视东珠,把采捕东珠列为皇家要务。

东珠也是清王朝用以标识王公贵族地位等级的装饰品。

如皇冠规定用东珠37颗,皇后凤冠用98颗;一品官只准用一颗,二品以下不准用东珠,只能用蓝宝石、绿松石等为饰,而后宫的嫔妃可以使用东珠。

鲟鳇鱼是东北地区最为著名的鱼种。

《永吉县志》记载,鱼之种类中,排号第一就是“黄鱼”(鲟鳇鱼);著名鱼种中,第一位的仍然是“鲟鳇,即黄鱼”。

鲟鳇鱼中因有“鳇”与“皇”谐音,故名声亦显尊贵。

3.城市变迁3.1明代古城乌拉街明代古城位于乌拉街镇北250米处,古城所处位置是肥沃的松花江冲击平原。

古城东北和西北侧,分别为海拔300米以上的凤凰山和九泉山,古城东南处为团山和牛山,古城西侧为松花江支流,四山一河构成了古城的天然屏障。

古城所在地自古以来就是沟通南北交通的主要陆路驿站和水上交通枢纽,从而使古城成为历史上军事、交通的要冲之地。

明代古城分为内城、中城和外城三个部分,总占地面积102.9公顷。

其中,内城占地面积3.9公顷,中城68.4公顷,外城30.6公顷。

城墙均系分层夯土筑成,每层厚度在6—10厘米之间,夯层明显,并有排列有序的柱洞痕。

内城,略呈梯形,保存较好,城垣周长为786米,残高在3-4之间不等,顶宽3米,基宽10米左右。

城垣四角均有高出城墙而又突出城墙的土台基,台基上散布着青灰色砖瓦残片及陶瓷片,据推测可能有角楼。

内城外垣有护城河一周,现仍可辨识。

内城中央近北墙处有一略呈椭圆形的高台,俗称“白花点将台”。

高台东西长50米,南北宽25米,高7米,高台正南面有花岗岩条石铺砌的阶梯可通台而上,台梯每阶长2米,宽0.5米,共34级。

从其地理位置和高度上来分析,此高台可能是军事上的瞭望建筑遗址。

内城是乌拉部统治者及官署驻地。

中城,呈不规整四边形,东墙长879.4米,西墙长1409米,南墙长584.7米,北墙长648.3米,城垣周长3531.4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