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2. 地理环境组成是: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3.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天然环境、人为环境。
它们都具有圈层性。
4. 四大物质组成是:岩石、水、空气、有机体5. 地理上的六大要素是: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物、动物第二章地壳1. 地球内部的组成是:地壳一一地幔一一地核2. 地球外部有三大圈,分别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 岩石的分类有: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变质岩。
其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是沉积岩,重量占份最多的是岩浆岩。
而施工中多用岩浆 _4. 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喷出岩。
主要构造有: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流线构造。
5. 沉积岩的主要构造有:层理构造6.8. 岩石的意义:是物质世界的重要载体为我们提供资源形成了地貌景观是探索研究宇宙的窗口和研究对象9. 典型岩石景观如张家界,属于砂瑛沉积岩,其特点是层理清晰,纹理均匀。
10. 园林常用石材如:太湖石(岩浆岩),黄石青石(岩浆岩),钟乳石(沉积岩)等。
11. 褶皱构造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背斜是指岩层向下凸曲,但不一定凸起。
向斜是指岩层向下凹曲,但不一定凹陷。
12. 断层构造的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
13. 火山类型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14. 全球火山带主要有:环太平洋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地带,东非火山带。
15. 火山的地理意义:A. 引起污染B. 释放有害物质C. 引起全球气温变化D. 引发毁灭性灾害E. 形成风景名胜F. 提供资源16. 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震源,震级,震中,震源深度。
(裂度:毁坏性大小)17. 地震的类型:浅源地震(71%,震源深度0~70km),中源地震(25%,震源深度70~100km),深源地震(4%,震源深度超过300km)。
18. 地震的破坏性与许多因素有关。
19. 地震按照成因类型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水库地震。
20. 全球主要地震带有:A. 环太平洋带B.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C. 大西洋中脊海陵带D. 大陆裂谷地震带21.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南沿海,西北,西南。
第三章气候1. 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外层)。
其中,对流层形成各种天气;平流层富含臭氧,气流水平运动,适合飞机飞行;中间 ________ 气流垂直对流;暖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2. 全球7个纬向气压带是:2个极地高压带,2个副极地低压带,2个副热带高压带,1个赤道低压带。
其中,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属于少雨段,副极地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属于多雨带。
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3. 三个盛行风风带是: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4. 三圈环流是指:信风环流圈,中纬环流圈,极地环流圈。
5. 季风环流是指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着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属性干冷;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性暖湿。
6. 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海陆间的热力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大季节性变化引起的。
7. 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是最为著名的季风区。
8. 局地环流又叫做地方性风系,包括:海陆风,山谷风,焚风。
锋面天气有:冷锋天气,暖锋天气,静止锋天气。
11. 大型空气气旋主要包括:气旋,反气旋。
12. 北半球气旋空气做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相反,做顺时针旋转13. 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14. 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有:A. 太阳辐射因子B. 大气环流因子C. 下垫面因子(海陆分布,洋流,地形)15. 山地垂直气候带的特征山地垂直气候带的分异因所在的纬度和山地本身的高差而异。
(低纬、高差大 --- 垂直变化明显;高纬、高差小----- 不明显)山地垂直气候带具有所在地大气候类型的“烙印”,最下部的基带气候带取决于山地所在地理位置。
湿润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主要以热量条件的垂直差异为主。
而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与热量和湿润状况都有密切的关系。
山地的垂直气候带与随纬度而异的水平气候带在成因和特征上都有所不同,不能把二者等同。
亦谥椚惜商休亚热帝漏借霍蟲希雰暈极地北瓯低玮度・・高玮陵16. 局地气候主要包括森林气候,农田气候,城市气候。
17. 森林小气候的特征:森林内气温日(年)较差必林外裸露区小,气候的大陆度明显减弱。
森林中的湿度比林外裸地大(“绿色蓄水库”)。
森林可以增加降水量。
森林可以降低风速。
森林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
18. 城市小气候的五岛效应分别是:热岛效应,干岛效应,湿岛效应,混浊岛效应,雨岛效应。
19.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因素有:人工下垫面人工热源大气污染绿地、林木、水体的减少20. 在晴朗稳定的天气条件下,城市热岛效应大多是夜晚至凌晨强,白昼午间弱我国城市热岛效应年变化是:冬季大,夏季小。
21. 全球变暖的原因:改变下垫面:破坏森林、坡地、干旱地植被级造成海洋石油污染。
改变大气成分:工业生产——C02、CH4、N20、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
人为热和人为水汽:工业、交通运输、城市化、居民炉灶、空调——大量化石燃料消耗增长一一人为热+人为水汽。
22. 城市规划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概念:风向,风向频率,风速,风玫瑰图。
23. 城市规划及园林设计时应综合考虑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最小风频风向+静风频率+风速,注意以下几点: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与此相对方向的风频最小一一工业用地因布置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居住区位于其下风向。
全年有两个盛行风向——工业区和居住区一般可分布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盆地城市或峡谷城市,静风频率一般很高一一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带+与居民区保持一定的距离。
城市通风:城市绿地的布局+城市道路的布局规划为引导风向一一大面积的绿地安排成楔状绿地插入城市。
为减轻寒风影响一一道路系统与冬季风成一定夹角。
为防止台风一一道路走向和绿地分布最好垂直其盛行风。
第四章水文1. 整个水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3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 个环节。
2. 水系是指河流中复杂的干支流形成的网络系统。
流域是指某水系的汇水范围3. 水位:是指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基面以上的高程。
其单位为米。
水位基面: 表达水位所用基面,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基面,一种是测站基面。
我国目前采用的绝对基面是黄海基面。
4. 平均水位:单位时间内水位的平均值。
平均高(低)水面:各年最高(低)水位的平均值。
相应水位:河流各站的水位过程线上,下游站在同一次涨落水期间位相相同的水位。
5. 流速: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它决定于纵比降方向上水体重力的分力与河岸和河底对水流摩擦力之比。
6. 洪水的三要素是:洪峰流量,洪水历时,洪量。
8. 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封闭管道或明渠有效截面的流体量,称瞬时流量。
9. 径流系数:流入管道中的雨水量与落到地面上的雨水量的比值。
10. 降雨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11. 降雨量: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
12. 降雨历时:连续降雨的时段13. 湖泊的分类有:构造湖,火口湖,堰塞湖,河成湖,风成湖,冰成湖,海成湖,溶蚀湖等8种。
14. 沼泽的分类有:木本沼泽(多分布于温带),草本沼泽(优势植物为苔草),苔藓沼泽(高位沼泽)等3种。
15. 对沼泽的利用主要有以下途径:开垦成农田利用泥炭利用沼泽植物16. 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地球之肾”。
17. 湿地与沼泽的主要区别:沼泽主要是低等动植物,湿地主要是高等动植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同,湿地的影响更加积极18.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
19. 地下水的种类有: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20.第五章风景地貌1. 地貌形成的原因:营力,构造,岩石,时间。
2. 营力分为内营力(形成巨型和大型地貌),外营力(中小型地貌)。
21.按地貌的营力不同,可把地貌分为构造地貌(即内力地貌)和外力地貌二大类后者又可细分为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等。
4. 构造因素形成的地貌板块构造的边界一一褶皱山地(汇聚型)或大裂谷(分离型)板块内部一一平原、台地或低山丘陵5. 由于时间因素,地貌有早期、中期、晚期之分。
一般由外力作用的地貌形成时间较短,由内力形成的地貌时间较长。
6. 由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叫做流水风景地貌。
流水风景地貌又分为河谷地貌,河床地貌,河漫滩地貌,河口三角洲。
7. 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嶂谷 ---- 峡谷------ 河漫滩河谷------ 成型河谷(上游:多嶂谷和峡谷,中游:多河漫滩河谷和成形河谷,下游:多河漫滩河谷)8. 河漫滩地貌的形成过程:边滩 ---- >河漫滩,心滩一江心洲9. 丹霞风景地貌的一些概念:由红色砂砾构成,以赤丹崖为特色,以广东省丹霞山命名的一种沉积红色岩系。
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以及澳大利亚。
10. 丹霞地貌的物质组成有:红砂砾岩,砂岩。
11. 丹霞地貌的特点:顶平,身陡,麓缓。
多形成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
12. 丹霞地貌的美学特征:造型独特,组合多变,类型多样,色彩优美,意境幽远13. 中国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贵州赤水、浙江江郎山以丹霞地貌闻名,并申请了世界遗产。
14. 喀斯特(又称岩溶)地貌一一是由喀斯特作用而成的一种奇文现象,总称为喀斯特。
15. 我国对喀斯特地貌最早研究的是徐霞客,他对云、黔、桂及湘西等地喀斯特区的地质地貌及水文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16. 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及贵州等地,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地区之一,如桂林山水和云南石林皆著名于世。
17.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因素主要有: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岩石因素。
18. 由风的风蚀作用和搬运作用形成的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的干旱 ________半干旱区。
19. 风成地貌的类型有:风蚀地貌(代表:雅丹地貌),风积地貌(代表:沙丘)。
20. 黄土地貌的形成以风成说为主。
21. 按地貌特征,黄土地貌分为:沟谷地貌沟涧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潜蚀地貌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桥,黄土柱22. 由海蚀作用一一波浪、潮汐及沿岸流对海岸带的破坏作用(冲蚀、磨蚀)形成了海岸风景地貌。
23. 海岸的类型主要有:山地海岸,平原海岸,生物海岸。
其中,生物海岸中较为重要的有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24. 由冰川的冰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形成了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又分为:冰蚀地貌,冰磧地貌,冰水堆积地貌。
25. 冻土地貌带来的危害一一“冻害”道路翻浆,地面下沉,融冻泥流第六章土壤1. 土壤的物质组成有:土壤矿物质,土壤空气,土壤水分,有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