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高中历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

【精品】高中历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

●备课资料
一、齐桓公始霸
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

齐在春秋前期,已是东方大国,占据了今山东的北半部。

可是公元前七世纪前半期,政治黑暗,剥削残酷,阶级矛盾一度很尖锐。

这时齐桓公继位,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管仲曾经商,是一位很有才能的政治家。

改革内容主要有三项:
1.“案田而税”——这一改革是为适应齐国当时的土地占有情况制定的。

当时齐国的井田制在破坏,公田荒芜,私人开垦的田地增多,但却不登记,不纳税。

“案田而税”就是不分公田(井田)还是私田(开荒田)一律按田地的好坏或产量高低征税。

这样不仅扩大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承认了开荒私田的合法性,稳定了社会秩序。

当然也实际削弱了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权,放弃了井田制,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寓兵于农”——就是把农业人口的编制与军队编制统一起来。

齐划都城及其附近为二十一乡;商工六乡,士农十五乡。

此十五乡每乡二千户,每户出卒一人,共二千人。

五乡出士卒一万人,为一军。

士农十五乡组成三军,每年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

这个办法加强齐国的军事力量。

3.士农工商专业分居——专业即“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

而且按职业分别居住。

这样既保证了社会生产需要,也避免了人们因谋职业生活而使社会动荡不安。

齐国改革之后,国势日强,奉行“尊王攘夷”政策。

这时山戎侵燕,齐桓公率军北伐山戎,保卫了燕。

稍后,狄人又连侵邢(今河北邢台)、卫(今河南滑县东),齐桓公又救邢、卫。

齐桓公救患扶危的行为,得到一些诸侯的拥护,威信大增。

就在此时,南方的楚国不断北侵,威胁中原。

公元前650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郑、许、曹等国的军队伐楚,与楚军对峙于陉(今河南郾城县东南),双方互不退让。

后齐、楚在召陵(郾城县东)订立盟约,双方撤兵,史称“召陵之盟”。

齐桓公这次出兵,虽未与楚作战,但却打击了楚北进的锋芒,暂时消除了楚对中原诸国构成的威胁,因之进一步得到中原诸侯们的拥护。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民权县东北)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

盟约申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②还规定同盟诸国不要乱筑河堤,“以邻为豁”;不要囤积粮食,使受灾之国买不到粮;不要擅以田邑封给别人而不报告天子。

③这次会盟史称“葵丘之会”。

齐桓公为盟主,就是霸主,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史称“齐桓公始霸”。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三版)》
二、战国
我国古代史上春秋之后至秦以前的一个历史时代。

时魏、赵、韩、齐、楚、秦、燕为代表的诸大国之间进行着激烈、频繁的大规模战争,一直到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才告结束。

战国初期,除了魏、赵、韩、齐、楚、秦、燕所谓“七雄”之外,还有周、鲁、卫、宋、滕、邹、中山、越等国,四周还有匈奴、林胡、东胡、百越、巴、蜀等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

到了战国中、后期,这些中小国家纷纷为七雄兼并,并为今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七雄中的齐国东滨大海,南接泰山而与鲁、宋为邻,西邻赵,北邻燕,主要占有今山东省北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

楚国是七雄中地域最广的国家,它东到大海,南有苍梧而与百越为邻,西至巴、黔而与秦为邻;北达中原而与韩、魏、宋、齐相接。

北方的燕国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山西省东北部以及辽宁、吉林两省的部分地区。

赵国东与齐为邻,南以漳河与魏为界,西以黄河与秦相望,北以易水与燕为界。

它占有今冀、陕、晋、鲁、豫等省的部分地区。

夹在魏与秦、楚之间的韩国,主要区域在晋东南和豫中、豫西一带。

魏国与齐、楚、秦、
韩等国为邻,主要在今晋南、豫北一带,也及于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

秦国东以黄河为界与三晋相邻,南至巴蜀与楚相邻,西接西戎和匈奴诸部,主要在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和四川、青海、宁夏等省的部分地区。

战国前期,各大国皆忙于内部的整顿与改革,所以相互之间出现了基本平衡和稳定的局面。

魏、赵、韩三国于前403年正式被册封为诸侯,齐国的田氏贵族于前391年将姜姓的国君齐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为其食邑。

魏国在文侯时期任用李悝实行“尽地力之教”的政策,楚国任用吴起进行改革,秦国则实行著名的商鞅变法。

这些情况都表明,各国均适应经济、政治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清除旧势力的影响,努力发展新兴势力的优势地位。

各国的整顿和变革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诸大国之间进行频繁的外交、军事斗争以称雄,主要集中在战国中期。

大批纵横家活跃在各国的政治舞台上,“合纵”与“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而复杂。

各国之间所进行的战争规模巨大,连月经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在逐鹿中原的过程中,原来的中小国家先后被七雄吞并,而七雄当中有些国家又呈现出颓势,所以在后一个阶段只剩下秦、齐、楚、魏四国可以称雄。

前288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表明只有西方的秦国和东方的齐国才能并峙称雄。

战国后期的五六十年间,秦国雄踞于历史舞台的中心。

穰侯魏冉为秦定出“蚕食”六国之策,范睢则献“远交近攻”之计,在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之下,秦呈现出咄咄逼人之势。

经过长平之战以后,秦吞并六国的速度加快,终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

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变革并取得辉煌成绩的时期。

战国时期群星璀璨,不仅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有许多杰出的哲学家、理论家、文学家进行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使我国古代文化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