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
e、与两相物质的相态有关 Wg-s>WL-g>WL-L 水是液体中极性最大的物质,干燥空气极性很 小。
3、界面张力及其影响因素 i)自由能的大小用比表面自由能(单位面积上 的过剩的自由表面能,常称表(界)面张力)来描 述。单位:mN/m2
假设在恒温、恒压和组成一定的条件下,以可逆 增加新表面面积A,外界所做的表面功为W,则体 系自由能的增量为U
化学吸附:吸附质与吸附剂形成表面化合物,共 价键。 实际上多为混合吸附 1、降低的三条途径
a、界面面积界面总自由能; b、选择性润湿 ; c、吸附作用(加活性剂),减小界面张力; 2、液体表面的吸附(可以 )
表面活性剂:被吸附在两相界面层上,并能大大 降低界面张力的这种物质。
吸附:溶解在两相界面中的物质,自发地聚集到 两相界面上,并降低界面张力的现象。
G=f(c) G
=f(c)
表面活性剂浓度
4、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朗格茂吸附等温式:
=
1
bP bP
b——吸附系数
一定量吸附剂上气体吸附质的摩尔数
一定量吸附剂所能吸附气体最大摩尔数
5、液-固体表面吸附 特点:(1) 存在边界层。该吸附层力学性质反常, 具有很高的抗剪切能力,高的界面粘度。
(2) 固体表面物质成分不均匀。极性表面
原因: P 气体溶于液体中,气体密度增加
改善了气液分子间的力场不平衡。
T 分子活性或分子吸性 液体分子间作用 力下降>气分子间作用力改善了气液分子间的 力场不平衡。
P、T=const,分子极性差异;
gasco2
oilco2
oilCH 4
oilair
设分子极性差异为D:
D gas-CO2 < D oil-CO2 < D oil-gas < D oil-air
活性剂为:极性端和非极性端
活性剂在界面上富集,起到过渡带(缓冲)的作用。
非极性端,朝极性小的物质 极性端,朝极性大的物质
Pb Por Rs d、矿化度增加,
活性剂浓度
4、界面张力的测定 高:吊片法(1∼100mN/m) 中:悬滴法(10-1∼1mN/m) 低:旋滴法(10-3∼10-1mN/m) 1)实验室测定
油
气
形成缓冲区
水
水
3、Gibbs吸附量:描述单位面积上界面层活性剂
的摩尔数与溶液内任意相当薄层中活性剂摩尔数
之差。
1
G
RT
C
( C
)T
C-溶质在溶液内的平衡浓度。
T,R-绝对温度和气体常数。
如:(
C
)T
0, G
0 正吸附,随 C ,,
活性剂。
(
C
)T
0, G 0负吸附,随 C , ,
非活性剂。
-W可=FX=A=2LX
F Nm-1
2L
表面张力:在液体表面上,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线 段上的表面收缩力。
单位:mN/m,N/m,达因/厘米; 注意:A、比表面自由能在数值上等于表面张力;
B、表面张力与表面的大小无关; C、表面张力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点。 ii)影响的因素 a、对油气系统
P , T ;
i)滴体积法: Vg F
ii)最大气泡压力法: PmR
2
iii)滴外形法: gd 2
H
d1 dd
iv)吊片法:
2P L1 L2
v)吊环法: P F 4R
2)查图法( 诺模图 )求 P172图3- 10 ,已知地面o-w和 T地层,查图得地下o-w
二、华力。
则: U W
增加单位新表面所做的功: U W
A A
例如:在一定条件下,将金属框蘸上肥皂液;为增 大表面,将金属框施加拉力F,移动距离X,使肥皂 膜的表面增大A。
共增大表面积为:A=2LX;
• • •
•••••
• • •
F 环境对液体所做的功为:-W可=FX;
该能量储藏在液膜的表面,成为表面能,即:
的能量,称为表面自由能。
讨论 使自由表面积增大 把液相内部分子升到表面
必须作功功能转化自由表面能
A
B
A—不平衡,下沉
B—平衡
ii)自由表面能性质
a、有界面,才有自由表面能;
b、界面面积 自由表面能;
c、自由能不仅在界面一层分子,而是逐渐过渡。
d、分子极性差异自由表面能; 分子极性差异自由表面能;
吸附极性物,非极性表面吸附非极性物质。 三、润湿现象和毛管力
润湿现象-当不混相的两相流体与岩石固体接 触时,其中一相流体沿着固体表面铺开,从而 使体系的表面自由能降低的现象。 润湿作用支配着油、气、水在岩石孔隙中的微 观现象。 毛管力PC对油、气、水在岩石中渗流起着十分 重要作用。 四、界面粘度
测试仪器不同,结论不同。但界面µ>> 体相µ (大106倍) 。
§3.1 储层岩石中的各种界面现象现象
一、储层流体的相间界面张力及其测定
1、表面与界面是否是同一概念………..?
表面:当接触的两相中有一相是气相时,把与气相 接触面称表面。
界面:固-液,液-液相接触面。
2、界面张力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
i)自由表面能现象: 原因:界面上,分子
毛管力
Hg
受力不平衡,存在多余
第三章 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
i) 岩石-流体 流体-流体
接触面积极大
ii)流体对岩石表面有选择性润湿
iii)流体间有界面张力,孔道小,毛管现象严重
流体在这种介质中的流动规律 与在管道中的流动规律不同
一、只研究渗流机理(还不是原理)
(1) 流体在岩石中是如何分布的(微观分布)?
(2)流体在渗流过程中,会产生毛管力, 多大? 是驱 油动力还是阻力? 粘滞阻力对渗流有哪些影响?
(3)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各种附加阻力,如何评价? 如何消除?
(4)多相流体共渗时,每相的流动能力多大?—相渗 透率
二、为什么研究渗流机理?P
(1)找出油井生产指标(Q, )变化的原因
(2)注水过程中,更好地了解水驱油机理。以便提 高油水同产井中原油量。
(3)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了解油藏中的油为什 么不能100%采出?残余油的分布状况如何?
Rs gas-CO2 > Rs oil-CO2 > Rs oil-gas > Rs oil-air
b、油水系统 对脱气原油—水
与P、T无关——油水都为液态,压缩性及界面 分子热力学性质变化一致。
对溶气原油——水 PRs;T Rs;油的性质好(o) Rs; P<Pb时,PRs, o; 原因:原油与水分子极性差异。 P<Pb时,相当于纯油水系统,P稍有下降; c、当有表面活性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