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

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



橙 黄 蓝
(三)突发事件分类
地 震
地震灾害每年造成平均约10000—15000人死亡和几十亿 美元的经济损失。
海 啸
2004年12月,
印度洋地震引发
海啸,造成34万
人死亡。
台 风
每秒钟释放出相当于6颗普通原子弹的能量。 历史上,一次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的台风至少有8次。
泥石流
开综合紧急救治、紧
急救命手术及治疗等 开展训练,主要以车 载救援医院和帐篷医 院为主。
2014年天津市地震救援综合演练
大规模出队:人员配 置50—100人,以前 方医院展开、重症伤
员处理、多途径医疗
后送、卫生防疫等开 展训练,主要装备以 方舱医院和大规模帐 篷医院为主。
2014年方舱医院“卫士-14”演习
国家紧急医学武警救援队 武警部队救援医学研究所
队长 所长
侯世科


一、紧急医学救援总述 二、紧急医学救援队组织与管理 三、紧急医学救援三级救治技术
四、紧急医学救援案例分析
一、紧急医学救援总述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及特征
中国政府在2007年11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共和
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国家抗灾救灾 指挥部
卫计委及前线 指挥部 军队、 武警部队
交通、 铁 道部、 民 航等运输 部门
省抗灾救灾 指挥部
省卫生厅及医 疗救援指挥部
市抗灾救灾 指挥部 市卫生局及医 疗救援指挥部
外来地方医疗救援队
军队、 武警医疗救援队
应急管理法制:在深入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 础上,制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形成应急管理体制 机制,并且最终上升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使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基本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 依。 包括宪法、突发事件应对法、专项法律法规体系 等。
(二)基于空间标准的紧急医学救援三级救治
紧急医学救援的三级救治示意图
一级救治(现场救治):是指在突发事件现场围绕营救幸 存者展开的现场救治。 二级救治(前方医院):是指在距离现场较近,公路1h可 以到达的当地医疗机构或流动医院展开救治。 三级救治(后方医院):是指距离现场相对较远,设置在 安全地带的地方和军队医院,承担前方医疗机构转送来 的伤病员,进行确定性专科治疗。
2010年1月,海地地震应急医学救援
倒塌前的联海团总部大楼
地震后的联海团总部大楼
救援队于当地时间1月14日凌晨2点到达太子港机场, 迅速赶往联海团总部,7层高的大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救援现场特级期救援: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被困人 员营救出来。
灾害紧急期救援:医疗队在中国维和防暴队武装护送下, 先后到总统府、总理府、机场、海中友协等较大规模灾民 集中点开设流动医院。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应急办公室,负责全
国灾害应急管理的统一指挥。
2005年,卫生部和省市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应 急办公室,灾难医疗救援工作正式纳入国家卫 生行政管理。
2008年汶川地震后进一步推动了发展。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设立国家安全
委员会。
(四)应急管理体系
我政府应急管理发展历程:(一案三制)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
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 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性
不确定性
复杂性
危害巨大
(二)突发事件变化的分级
突发事件的等级
威胁程度
预警颜色
I级(特别重大)
II级(重大) II级(重大) IV级(一般)
I级(特别严重)
II级(严重) III级(较重) IV级(一般)
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应 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至2006年底全国已制定各类预案约130多万件。 目前形成了1个国家总体应急预案;21个国家专项应 急预案,57个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31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的总体应急预案。
应急管理体制: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
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
梯次检伤分类——在后方医院
2010年玉树地震后,伤员转运至后方医院,再次进行检伤分类。
在后送途中进行检伤分类
2006年黑龙江森 林火灾,35名重 症烧伤伤员后送 过程中:15名已
经气管切开、4名
呼吸机辅助呼吸。
四、紧急医学救援案例分析
携带心电监护/除颤仪、便携式呼吸机、麻醉机等箱组化 急救设备、器械。
目前,国家卫计委分区域建设的4大类国家卫生 应急队伍,配备了由通讯保障平台、技术支撑平 台和后勤保障平台组成的流动医院。
通讯指挥
门诊车
手术车
X线车
生化检验车
药品器械车
生活车
宿营车
(三) 预案
根据处置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任务特点,构建 了要素齐全医疗救援模块化预案库,确保“遇有
时间对于挽救生命、提高治愈率和减少伤残率关 系极大。
为达到最佳救治效果,应在人员负伤后尽早实施 救治。
89
印尼海啸救援现场一级救治足部严重创伤患者
二级紧急治疗后转运后送
玉树地震救援流动医院二级救治
二级救治后快速转运后送
2、前后衔接,确保救治质量
前一级要为后一级救治做准备 ,争取时间;后一
二、紧急医学救援队组织与管理

国务院《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 加快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全面做好各类重大突
发公共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 。
《武警法》规定:“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担负国家赋予的
安全保卫任务以及防卫作战、抢险救灾、参加国家经济
建设等任务。”
为进一步强化武警部队履行职责使命能力,武警部队党 委提出了深入强化执勤、处突维稳、反恐突击、抢险救援 、应急保障、空中机动“六种力量”建设,建设现代化武
保障人员舱体、车辆检修调试训练
铁路装卸载训练
(2)分专业训练
通用技能
• 人文、地理、体能、心理、外语、 • 野外生存、宗教、民俗等。 • 要求所有队员必须掌握。 • 通气、止血、包扎、 • 固定、搬运、基础生命维持。 • 要求所有医疗队员必须掌握。 • 截肢术、冻伤、烧伤、 • 溺水、热射病、中毒等。 • 要求医疗专科队员熟练掌握。
制。
应急管理机制:是指突发事件全过程中各种制 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
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
领导机构:国务院(领导、负责、指导) 办事机构:应急管理办公室(值守、汇总、综合协调) 工作机构:国务院有关部门(分管落实、预案起草与实施) 地方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对) 专 家 组: 专业人才库(建议、应急处置)
三、紧急医学救援三级救治技术
(一)基于时间标准的紧急医学救援三级救治
存 活 率 特 急 期 紧 急 期 0 3 14天
搜救灾害现场人员
分级救治灾区伤员 医疗体系重建
重 建 期 时间
医学救援三级分期
特急期指的是灾害发生后 3d,该时段是营救废墟 下幸存者的黄金期; 紧急期指的是灾害发生后 3~14d; 重建期指的是灾害发生 14d 以后。工作重点是在 救治灾区伤病员的基础上,着手灾区医疗体系的 重建,如各类医疗机构的重建、卫生宣教、疫情 监测防控等。
基本技能
专科技能
通用技能
体能训练
野外生存训练
模拟搜救训练
破拆技能训练
基本技能
伤口包扎
伤口止血
专科技能
化工厂爆炸伤员救援训练
专科手术
(3)分类别训练
小规模出队:人员配 置10—30人,以快
速集结出动、现场急
救技术运用等开展训 练,主要以背囊和箱 组化装备为主;
中等规模出队:人员 配置30人—50人,以 搭设临时救护所、展
警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抢险救援作为“六种力量”建设之一,为武警部队医院
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
2011年,国家卫 生部和武警总部联
合发文正式将武警
部队医疗救援队纳
入到国家灾害医疗
救援体系。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军、地现已形成了较为系统
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医学救援力量。 国家卫计委38支国家级救援队; 全军13支国家级救援队;
灾害重建期救援:搭建现场救治医院
展开救援工作
救治血气胸伤员
救治眼外伤伤员
对灾民点喷洒消毒
卫生防病知识宣教
时间三级救治的原则
必须强调在最佳的时间内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达到最佳的救治效果; 鉴于现场医疗条件的限制和伤员数量,必须从救 治的规律出发,突出现场急救的作用; 应注意不应当由于一个伤员的手术时间过长,而 影响和耽误了群体伤员的整体救治效果。
研判、法律法规和媒体联络等; 医护队员 重点训练搜索营救技术、现场急救技 术、紧急救命手术、基础生命维持技术、野外生 存技巧等; 保障队员 重点训练各种型号的救援车辆驾驶与 维修、警卫勤务实施、饮水饮食后勤保障等。
指挥人员网上推演训练
军、地、警一体化协同保障
医护人员搜索营救技能训练
模拟心肺复苏训练
任务、快速反应” 。
1.处突反恐类预案模块
爆 劫 炸 机
处突 反恐类
卫勤保障 总体预案
劫持人质 毒气释放 维稳执勤
2.抢险救灾类预案模块
高原地震
高寒地震
抢险 救灾类
自然灾害 总体预案
热带地震 山区地震 洪涝灾害
泥石流灾害
3.公共安全类预案模块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 矿山矿难救援
公 共 安全类
特大交通事故救援 特大火灾救援
废墟上开展现场救治
方舱医院内开展救命手术
后方医院内开展专科救治
汶川地震废墟现场紧急救治(一级救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