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肾上腺肿瘤影像学诊断策略

肾上腺肿瘤影像学诊断策略


最常用扫描方案/诊断标准
增强峰值时间在1分,延迟15分 RPW 大于40% 或 APW 大于60%


CT平扫左侧肾上腺均质肿块,边界光滑,CT值 9HU,可诊断为富脂性腺瘤。 行增强扫描,侧其增强冲洗绝对值 APW=(43 - 22)/(22 - 9) = 62%,说明其为迅 速廓 清的腺瘤。 平扫低密度和快速廓清使我们在诊断腺瘤的时候 更有信心。
对比剂清除率:腺瘤对比剂
廓清快速。
CT 平扫密度测量法

鉴别诊断腺瘤的阈值多选择10HU

CT值小于10 HU,可诊断腺瘤 敏感性 71%,特异性 98%

30% 乏脂性腺瘤,CT值大于10 HU 当测量标准差较大时,结果不准确

测量注意事项:ROI 至少占肿瘤最大层面的1/2
ROI不能将肾上腺周围脂肪包含在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Conn氏综合征):高血 压、低血钾,皮质腺瘤是最常见的原因 血钾↓ 醛固酮ALD↑ 和肾素活性PRA↓,或ALD/PRA比 值ARR↑ Cushing 综合征 :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 背等,皮肤紫纹、淤斑等,大部分由肾上腺皮质 增生所引起,肿瘤引起者只占25% 血、尿皮质醇水平↑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水平↑ 嗜铬细胞瘤 和 成神经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 儿茶酚胺↑ 多巴胺↑ 肾上腺素水平↑ 肾上腺性征异常(女性患者男性化 ) 性激素水平,染色体检查

1)超声检查是基础



2)CT检查是最佳
3)MRI检查是重要补充


扫描前口服清水500-800m1
价值:瘤体大小、密度、有无钙化 等

2)增强:双期扫描(1min、3-5min) 价值:病变定性

CT的优势: 1、解剖关系明确,易于发现肾上腺肿块、肾上腺增生及 萎缩; 2、密度分辨率高,能显示肾上腺病变的一些组织特征, 如脂肪、液体、钙化等成分。 3、肾上腺病变的类型虽然较多,但依据其对肾上腺功能 的影响与否,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多数病 变能做出较准确诊断。
CT值结合对比剂清除率肾上腺肿块诊断

如果CT平扫CT值≦ 10 HU 即可诊断腺瘤,无需进一步 检查。 如果CT平扫CT值> 10 HU, 则需要计算对比剂增强冲洗 值,如果>60%, 即诊断腺 瘤。 如果对比剂增强冲洗值< 60%,如果患者必须要确诊 则应行穿刺活检。


动态增强CT/MR时间强度曲线(TDC)
副脾 胃底憩室 静脉曲张 肾囊肿,肝囊肿 胰腺假囊肿 部分容积效应
左膈下曲张静脉
误诊为肾上腺囊肿的胰腺假囊肿
四、肾上腺异常影像学表现

1、肾上腺增大(增生)

⑴弥漫性增大:侧肢厚度大于
10mm或面积大于150mm^
萎缩
正常
①肾上腺增生:肾上腺结构、形
态及密度正常 ②肾上腺炎症或肿瘤:肾上腺增
增生

肾上腺肿瘤大多数为良性,甚至已知有恶性肿瘤的病 人,可偶发无功能腺瘤。

肾上腺恶性肿瘤进展快,预后差,需要早期手术进行 治疗,而正确的定性及定位诊断有利于早期手术治疗 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肾上腺肿瘤良恶性鉴别非常重要。
二、影像检查技术
肾上腺疾病的影像检查:

CT检查方法:
1)平扫: 层厚:3-5mm
肾上腺肿瘤影像学诊 断策略
内容提要

一、概述


二、影像检查技术
三、肾上腺解剖及CT、MRI正常表现


四、肾上腺异常影像学表现
五、肾上腺肿瘤诊断原则及步骤
六、肾上腺肿块诊断流程
七、常见肾上腺肿瘤的影像学特点
一、概述

肾上腺肿瘤是较常见的肿瘤,尸检肾上腺肿瘤发生率
为1.4%-8.7%。腹部CT检查中肾上腺偶发瘤约占1%。
肾上腺肿物TDC
140 120 100
SI
Time-intensity curve of adrenal masses by DCE-MRI
80 60 40 20 0 1min
腺瘤 嗜铬细胞瘤 转移瘤 皮质癌 节神经瘤
19 12 7 1 2
Type I
延迟强化型
转移瘤
神经源性肿瘤
Type II 快速廓清型 腺瘤 可疑恶性


四、肾上腺肿瘤诊断原则及步骤
原则:首先应区分腺瘤与非腺瘤,诊断腺瘤的特异 性应尽量接近100%,其次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步骤: 第一步: 临床表现与肾上腺功能实验室检查 第二步: 临床分类及良、恶性分布 第三步:分析形态学特征 第四步:区分腺瘤与非腺瘤 第五步:功能成像
第一步: 临床表现与肾上腺功能实验室检查
伴沙粒样钙化。
异常MR表现

1、水样均匀长T1长T2信号,无强化,见于肾上腺囊肿; 2、T1 T2信号强度类似于肝实质,且化学位移反相位上, 与同相位相比信号强度明显下降者为肾上腺腺瘤; 3、混杂信号肿块,内有被抑制的脂肪高信号灶,提示肾 上腺髓质瘤; 4、混杂信号肿块,呈不均强化,见于多种肿瘤,包括肾 上腺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瘤、皮质癌、结核 等。
大,结构破坏,见于TB、转移
性肿瘤、淋巴瘤。

⑵局部增大 ①肾上腺增生结节:局 部增大,可有小的结节 外突,结构正常 ②肾上腺腺瘤:局部结
节病灶,正常肾上腺组
织压迫或破坏

2、肾上腺肿块

⑴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
①原发性肿瘤:单发、边缘 清楚,邻近肾上腺正常或受 压
②转移性肿瘤:双侧多发,
病变边缘不清,邻近肾上组 织破坏
肾上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位于 腹膜后,与肾脏共同包在肾筋膜内,有 完整的被膜,左右各一。 正常的肾上腺体积很小,高约3~ 5cm,宽约2~4cm,厚约0.5~0.7cm。 成人肾上腺重约4g~8g。
球状带,占15%,主要分泌醛固 酮(盐皮质激素家族)参与体内 水盐代谢
皮质 90%
束状带,占75%,主要分泌糖 皮质激素,促进糖与蛋白质代 谢


三维重建,右肾上腺呈三角形,左肾上腺呈半 月形,边缘光滑。
(三)正常MRI表现
平扫 正常肾上腺的信号强度:类似正常肝实质信号,
明显低于周围脂肪信号;抑脂像上信号强度显著高于 周围被抑制的脂肪组织,呈相对高信号
增强扫描 均匀强化,边缘光滑,短径小于10mm
(四)肾上腺区假病变


⑵肿块数目:双侧多发肿块常见于转移瘤、也可见于 结核、皮质腺瘤和嗜铬细胞瘤 ⑶肿块大小: 小(2--3cm)---良性功能性腺瘤 大(超过4cm) ---非功能性腺瘤或恶性肿瘤 ⑷肿块密度: ①均匀水样低密度,均一强化,常为腺瘤; ②均匀水样低密度,无强化,为囊肿; ③混杂密度,内有脂肪性低密度,为肾上腺髓脂瘤 ④混杂密度,中心有不规则坏死、囊变,不均匀强 化,见于多种肿瘤,包括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神经母 细胞瘤、转移瘤、皮质癌等。
肾上腺血供

动脉(上、中、下3支) 肾上腺上动脉-------膈下动脉 肾上腺中动脉-------腹主动脉 肾上腺下动脉-------肾动脉

静脉 左侧汇入左肾静脉
右侧汇入下腔静脉
(二)正常CT表现

1)形态:形态各异:右侧:斜 线状、倒“V”、倒“Y”形;左侧: 倒“V”、倒“Y”形或三角形;边 缘平直或凹陷,无外凸结节。 2)大小:侧支厚度<10mm,窄 于同侧膈肌脚,面积小于150mm2。 3)密度:均匀。 4)强化:均匀。
Type III 中等廓清型
2min 3min 5min 7min 9min 11min
Type IV
缓慢廓清型 恶性肿瘤
Ⅰ型
Ⅱ型
Ⅲ型
Ⅳ型
CT灌注成像

肾上腺良性病变较对侧BF(血流量)、BV(血容量) 值减低; 由于肾上腺恶性病变有低血流速及低血量的特点,肾 上腺恶性病变的灌注值 BF、BV值明显低于正常肾上腺, 同时亦低于良性病变及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则可通过高PS(表面通透性)值与其他肿 瘤相鉴别。
化学位移同的回波时间,在水和 脂肪质子宏观磁化适量相位一致或相位相反时,分别采集 回波信号,判定腹部脏器脂肪成分的一种成像技术。
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

SI 指数:信号强度下降指数 SI 指数 = [(SIIP − SIOP)/SIIP] × 100% SIIP : 同相位信号强度 SIOP :反向位信号强度


肉瘤
罕见
成神经细胞瘤 罕见
腺瘤 其他恶性肿瘤 5% 15%
转移 其他良性病变
30%
50%
首先应区分腺瘤与非腺瘤
诊断腺瘤的特异性应尽量接近100% 其次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临床分类
皮质—腺瘤、腺癌 功能性 肾 上 腺 肿 瘤 髓质— 嗜铬细胞瘤 皮质—腺瘤、腺癌 非功能性
皮质醇症
醛固酮症 性征异常
CT灌注成像
测量动态强化CT廓清率

增强检查,腺瘤比非腺瘤对比剂廓清(清除)速度快 清除率计算公式 APW (绝对清除率 ) APW=(增强CT峰值-延迟期CT值)/(增强CT峰值-平扫 CT值)×100% RPW (相对清除率) RPW =(增强CT峰值-延迟期CT值)/增强CT峰值×100%
Six months later
Six months later
肺癌患者发现左肾上腺小结节,与6个月前片比较可资 诊断
双侧肾上腺转移瘤 左侧肿瘤较小-恶性
左侧非功能性肾上腺腺瘤 (质地不均-良性)
左肾上腺巨大非功能性皮质腺瘤 (大-良性)

良恶性鉴别:肿块与肾上腺的关系
①良性:肾上腺组织受压,无破坏;病变边 缘清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