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考试系列之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师资格证考试系列之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学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3.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

4.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专著,《教育心理学》(卡普捷列夫·俄国)。

5.“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6.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

7.德国“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一般规律:(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2)认知发展阶段①感知运算阶段(0 ~ 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②前运算阶段(2 ~ 7岁)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

Ⅰ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Ⅲ单向思维;Ⅳ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③具体运算阶段(7 ~ 11岁)两个主要特征:Ⅰ守恒概念的出现;Ⅱ去自我中心主义。

④形式运算阶段(11 ~ 16岁)四大特征:Ⅰ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Ⅱ进行假设—演绎推理;Ⅲ具有抽象逻辑思维;Ⅳ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婴儿期0 ~ 1.5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2)自主对羞怯与疑虑(儿童早期1.5 ~ 3岁)培养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3)主动对内疚(学前期3 ~ 6、7岁)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勤奋对自卑(学龄期6、7岁~ 12岁)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年期12 ~ 18岁)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6)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18 ~ 25岁)发展亲密感,体验爱情,避免孤独感。

(7)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25 ~ 50岁)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8)自我整合对绝望(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5.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及心理发展理论语言是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

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Ⅰ儿童现有发展水平Ⅱ在他人尤其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6.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包括主义、记忆及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7.自我意识的发展:(1)生理自我(1 ~ 3岁);(2)社会自我(3 ~ 青春期);(3)心理自我(青春期以后)。

8.认知方式:(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2)沉思型与冲动型;(3)辐射型与发散型;(4)具体型与抽象型。

9.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1)语言智能;(2)音乐智能;(3)数理逻辑智能;(4)视觉空间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人际智能;(7)自我意识智能;(8)自然智能。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1.四大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人类的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3.学生学习的特点:(1)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2)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3)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4)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过程;(5)学生的学习以掌握学习方法为主。

4.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6.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与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Ⅰ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Ⅱ尝试—错误论,“试误说”;Ⅲ学习的铸铝: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Ⅳ学习的副律:多重反应原则、倾向和态度原则、选择性原则、同化或类化原则、联想交替原则。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狗)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反应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Ⅰ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Ⅱ人类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Ⅲ操作性行为:①强化;②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③消退;④惩罚。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Ⅰ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Ⅱ模仿动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7.认知主义学习理论(1)苛勒的顿悟说苛勒—格式塔心理学家(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Ⅰ学习观①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Ⅱ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Ⅰ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①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意义学习;②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Ⅱ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学习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3)学习的情境性。

9.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人本主义学习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2)有意义学习的四个主要特征: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3)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第四章学习动机1.内部动机是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

3.学习所有的指向学业的行为都可以从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4.耶克斯—多得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5.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6.学习动机的人本主义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的层次理论:(1)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2)生长需要:认知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7.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1)成就动机理论;(2)成败归因理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3)成就目标理论;(4)自我效能感理论。

8.学习动机的培养(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3)设置榜样;(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9.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第五章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所谓理性知识是指对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一般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Ⅰ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

一般能通过理解和记忆获得。

Ⅱ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分为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大类。

2.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Ⅰ概念学习有两种主要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Ⅱ概念同化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2)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3.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保持两个阶段。

4.知识直观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1)实物直观:通过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实验、实地观测、现场参观等;(2)模象直观:观看图片、图标、模型、幻灯、录像、电影、多媒体演示等;(3)言语直观: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

5.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等感知规律。

6.提高知识概括的措施(1)充分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从一个基本问题出发,不断变换所提供的材料或问题呈现的方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事物的本质特征却保持不变。

(2)进行科学的比较(3)适当运动正例和反例:概念和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反例构建还是诱发学生创造力的很好的载体。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知识概括7.艾宾洛斯遗忘曲线8.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是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9.奥苏伯尔的“同化说”,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

10.弗洛伊德的“动机说”,也称“动机遗忘理论”。

11.知识的保持(1)深度加工记忆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学习量150%时,记忆效果最好,知识最牢固;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并且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学习。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的类型(1)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如“举一反三”。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3)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