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城市建设部分》7.《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2007版)8.《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实施方案》9.《绵阳市市区近期建设规划》;10.《绵阳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1.《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2.《绵阳市基础设施发展规划》13.《绵阳市总体规划(2007-2020)》14.《绵阳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二条:规划范围1.城市总体规划范围:绵阳市下辖两行政区(涪城区、游仙区)、七开发区(高新区、科创园区、农科区、经开区、仙海区、游仙经济试验区、金家林区)六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安县、北川县、平武县),并代管江油市和四川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
全市现有乡镇建制276个,其中乡133个,镇143个,农村村委会3370个,村民小组26867个,城市街道办事处19个,城镇社区居委会388个,居民小组2121个。
幅员面积2 万平方公里,辖9 个县市区,总人口540 万。
城市建城区面积103 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106 万。
2.城市建设规划范围为:由涪城中心片区、御营坝片区、韩家——沈家坝片区三部分组成,规划总面积13.78平方公里。
人口约32.5万人,其中涪城中心片区19万人,御营坝片区7万人,韩家脊——沈家坝片区6.5万人。
第三条:规划期限近期:2011-2014年中期:2015-2020年远期:2021-2031年第四条:规划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结合自然条件,在空间上跨越了高平坝发展的传统模式,使城市跃上台地发展,既节约耕地资源,又使城市空间更为紧凑。
2、将研究——规划的方法引入规划实践:在规划前期就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十个方面的专题。
用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指导规划,取得了良好效果。
3、深入进行交通动态研究:引进先进技术手段,在规划方案阶段即进行交通流量模拟,保证了规划路网的合理性。
4、注重公众参与:召开了大量的座谈会征求意见,并向市民发放了数千份调查表,回收率超过了80%。
通过调查,总结出市民对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就业、教育、城市交通、服务设施和环境问题的意见,以及绵阳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排序和绵阳市最具吸引力方面的排序,使我们对城市的认识更加客观和接近现实。
并且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通过汇报、展示听取市民的反馈意见。
5、将城市设计的思想贯穿于规划始终。
通过对绵阳市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山水特征的深入分析和挖掘,有效地将文化与自然因素引入到城市总体环境与规划设计之中。
6、由于绵阳机场距城市太近,规划针对其对城市的影响作了专题研究。
不仅对城市相关地区的建筑高度进行了限制,而且分析了机场噪音的影响,调整了机场噪音仿锤形影响地带的布局,将机场对城市可能造成的干扰降到最低。
第二章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第六条绵阳市性质的确定以科技为先导,以工业为核心的中国科技城:以科研教育、商务商贸、旅游服务为支撑的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集多元文化、山水景观、自然生态为一体的宜居城市。
第七条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1到2020年全市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0:50:40,综合能耗降低30﹪以上。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降低地区生产总值的综合能耗,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55﹪和50﹪,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的现代化城市。
22、发展战略:――坚持“科教兴绵”――坚持“工业强市”――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可持续发展第八条产业布局城市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外围呈分片组团式发展。
尤其是突破了山区城市沿河谷长距离带状布局的传统,利用高速公路建设的契机,向西北园艺台地拓展了城市发展方向,既节约了平坝上的大量农田,又使城市空间更为紧凑。
利用地形、水系及高压线走廊等因素作为组团的隔离带,各组团在空间上留有一定余地,职能上有一定综合性,生产性用地与居住用地平行发展,适应了不同的发展速度,保持了发展的弹性。
城市周围山、水的自然嵌入,绿地结合地形及水系进行布置,为城市的环境和城市特色的塑造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1.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规划城市用地主要向西部园艺及南部溏汛地区发展,西南部新皂地区作为高新区拓展区启动建设,为远景城市发展提供空间。
2.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形成指状生长、山水间隔的多组团空间布局结构。
形成中心区、科创园、高新区、经开区、游仙五个片区和新皂、农科区、高水、青义、小枧五个规模较小的组团。
中心片区:全市综合性服务中心。
跃进路改造成为以商务服务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南和路至临园路为传统商贸业中心。
科创园片区;接受老城疏散的行政办公和居住功能,吸引科技研发型企业集聚,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园,提升科技城的科研和教育功能。
规划在圆通路和创业大道一带,形成城市副中心。
高新区片区:承担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和居住功能,形成普明、永兴两组团。
普明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及行政管理、技术研发、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永兴布局现代制造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经开区片区:以工业生产、居住为主要功能,绵三路以西主要发展工业,以东部滨水地带主要发展居住,中部形成城市副中心,布置涪城区行政中心,城市南部体育中心、商业中心、商务中心等功能。
游仙片区:科学城承担国防科技研发功能;富乐山、科技博物馆为休闲旅游基地;游仙试验区集中布置工业用地,其他工业转换为居住用地。
沿一环路、芙蓉溪形成以生活服务、休闲娱乐为主导的片区中心。
新皂组团:以工业、物流为主导功能,布置军转民工业园。
结合新皂铁路货运站建设,建设城市物流中心。
高水组团:以居住、商贸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组团。
青义组团:教育科研和居住组团。
小枧组团:居住和休闲组团。
第九条:城镇体系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主两副、两带一轴,三个圈层”的空间结构;以绵阳中心城区为主中心,江油城区和三台城区为副中心。
两带为绵江(绵阳-江油)城镇带和绵阳(绵阳—三台)城镇带;一轴为沿山生态旅游城镇发展轴。
三个圈层为核心层、紧密层和辐射层。
核心层即“绵江安”城镇核心发展区,由绵阳中心城区、江油城区、花亥镇区及周边城镇组成。
紧密层包括江油、安县的非核心区部分,三台县、梓潼和盐亭县的中浅丘区域城镇,是城镇集群发展区。
辐射层包括平武县、北川县和梓潼、盐亭高丘低山区,是城镇点轴发展区。
第十条:镇区建设规划第十一条:人口规模、建设规模2010年为88万人口,建成区8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020年预计118万人口,建成区116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为98平方米。
第十二条: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对外交通通道顺畅,高速公路从城市的一侧经过,铁路沿山麓及组团间隔离带绿地中通过,在城市各个对外出口方向均有2条通道。
城市各片区(组团)之间及中心区与各组团间均有较为便捷的联系,组织了快速交通系统,交通性干道与生活性干道、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有一定分工,形成“四横两纵两环”为主体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
规划用交通流量模拟分析技术,对整体规划路网进行了网络评价。
结合地形、城市结构将评价结果反馈于用地布局,从而保证用地的开发强度与道路交通的运送能力相协调,为最终确定完善、合理的路网结构打下了可靠基础。
十一措施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拓宽顺河前街拓宽临园路东段——红星路拓宽滨河北路将红星街往南延伸至机场打通滨河南路与原一环路(南河大桥东侧)的联系剑南东路上将规划一条快速公交系统(BRT)道路交通规划是这次《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市民关注的涪城中心片区道路改造,规划中提到十一条具体措施:1、强调中心城区与园艺组团的交通联系。
2、结合火车站站前广场详细设计形成火车站片区交通环线,同时局部拓宽剑门西路,有效缓解站前交通压力。
3 、加强中心城区与御营坝片区、游仙片区的交通联系。
4、拓宽顺河前街,并跨涪江向东延伸,加强中心城区与游仙片区的交通联系。
5、为解决现有的临园路东段——红星路的交通瓶颈现象,借市级行政办公用地北迁的机会,拓宽该路段。
6、考虑现状道路断面,结合快速公交系统(BRT),合理组织剑南路西段及长虹大道的道路断面。
7、拓宽滨河北路红线宽度,积极发挥滨河北路作为城市次干道对临园干道的分流作用。
8、弱化临园路的交通性功能,强调其生活性干道功能,限制部分交通量,并布置公共交通专用道等生活性公共交通设施,满足居民出行的需求。
9、进一步优化长虹大道作为南北向重要干道的功能,控制交叉口间距,并限制与之相交的道路的开口,以提高主干道的通行能力。
10、进一步加强中心区支路及小区路建设,提高道路网密度,与中区土地的开发强度及建筑密度相适应。
11、完善火车站北片区部分支路的布设,形成完善的路网系统。
一环路将变身城市快速路按照《规划》要求,在御营坝片区的交通规划上,将落实总体规划,调整一环路线型,提升一环路为城市快速路。
将长虹大道按照总体规划,调整断面,预留BRT公交线。
具体措施包括:将红星街往南延伸至机场,加强旧城中心城区与机场的联系;打通滨河南路与原一环路(南河大桥东侧)的联系,加强滨河南路的连续性,并作为城市南岸的一条交通性干道,缓解城市临园干道、长虹大道的交通。
规划还提出公交优先交通策略,实行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达到交通的便捷及合理转换,并合理布置公交站场用地及公共社会停车设施。
新增BRT公交快速线《规划》还透露,剑南东路上将规划一条快速公交系统(BRT),并在沈家坝(与东津路交汇处)设一处换乘中心。
规划范围内在排水泵站东侧设置一处公交首末站。
为减少公共汽车中途停靠对道路交通造成的影响,在主要道路(一环路东段、东津路、剑南东路、规划一环路沈家坝段)上设置港湾式停靠站,完善韩家脊片区公交线路布设及站点的布置。
第十三条:公共工程设施规划1.给水工程按照“开源、节流并重”的规划原则,保护水源,减少污染,协调各区域、各方面用水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绵阳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属于长江二级支流涪江水系。
境内有大小河流52条。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963.2mm。
绵阳是一个工程水利大市,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5万处,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8座,小(一)型水库80座,小(二)型水库723座,中型引水渠堰20多处,主要分布于涪江中下游两岸丘陵地区,输水干、支渠总长12000多公里,蓄引提水能力达24亿m3,水利水电固定资产总值已超过100亿元,目前每年仍以10亿元以上的投资继续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