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
内容提要:一、隋唐文教政策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三、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四、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隋唐文教政策:
(一)尊崇儒术:1、尊孔2、整理、统一儒经3、提高儒士的地位
(二)兼容佛道
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
一、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1、在学校设置上,隋朝中央官学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2、在教育行政上,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

(我国历史上
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
官)
二、唐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唐朝的学制系统:
1、官学:(1)中央官学:①中央专设学校:六学一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
算学、律学广文馆
②中央附设学校
(2)地方官学:①郡(州)学②县学
地方官学的类型:①经学②医学③崇玄学
2、私学
(二)唐朝的学校管理制度:
(1)入学制度(2)学礼制度(3)教学制度(4)考核制度(5)惩罚制度
(6)休假制度
(三)唐朝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1、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
2、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3、教育行政体制
实行分级管理4、完备的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5、专业教育受到重视
6、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相结合
三、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演变:
察举制(以德取人)——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人)——科举制度(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西方人将它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一、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
(一)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
公元607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是科举考试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二)唐朝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
1、唐朝科举考试的程序:(1)考生来源
(2)报考资格
(3)报考时间与方法
2、科举考试科目:(1)秀才科(2)明经科(3)进士科(4)明法科(5)明字科
(6)明算科
3、科举考试方法:1、贴经2、墨义3、口试
4、策问
5、诗赋
二、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
(一)宋代的改革:1、扩大科举名额,提高及第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2、确定“三年一贡举”
3、殿试成为定制
4、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
(二)元代的改革:1、明定三场制乡试、会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
2、规定考试范围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
注》
3、科举制度日趋严密
(三)明代的改革: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童生试: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它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

考中者称为生员,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进入宫廷参加殿试。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
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八股文特点:1、取材于四书五经2、代圣人立言3、采用排比对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策于一体。

八股文体的结构: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第四是“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第五是“起股”,又称“提比”;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
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

(四)清代的改革: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翻译科。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

三、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1、积极作用:(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2)标准统一,制度健全,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
(3)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2、消极影响:(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
(2)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3)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思考题
科举制度从隋朝建立到清末废除,历时1300年之久,这项制度为什么会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中国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什么要在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对我们今天的考试改革有什么启示?
四、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目的
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原道》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行政。

——《原道》
“愈之志在古道,……学所以为道。


二、“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
性之品有上、中、下三。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

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

下焉者,恶焉而已矣。

——《韩昌黎全集》
性也者,与生俱生者也。

情也者,接于物而生者也。

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

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

——《原性》
性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乎?曰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

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

——《韩昌黎全集》
三、论师道:
(一)教师的作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
(二)教师的任务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三)教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四)师生关系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习题
一、名词解释
六学二馆
二、论述题
1、试析唐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