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重点总结1、心理现象:①心理过程:a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b 、情感:情绪与情感。
c 、意志:意志。
②个性心理:a 、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
b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2、心理的实质:心理是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是各种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3、心理学研究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
②系统性原则:坚持系统性整体的观点,对人的心理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
③发展性原则。
情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知 意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包括语言、表情、行为等)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②实验法:指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或改变某条件,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包括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③个案法: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④谈话法。
⑤问卷法。
⑥模拟法。
⑦作品分析法。
⑧测验法。
5、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为世界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人才。
6、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切感觉都具有两个特性: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全貌;②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事物,也不是将来的事物。
7、感受性:①感受性是指感受器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即感觉的灵敏程度。
②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8、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9、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析器能刚刚分辨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绝对感受阈限:绝对感受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是指分析器刚刚能分辨出两个同种刺激的最小差异的能力。
12、差别感受阈限:差别感受阈限是指能引起差别感受的两个同种刺激的最小差异量。
13、感觉的分类:①从承受刺激的角度分类:a、外部感觉:视觉、听觉等。
b、内部感觉:饥、渴、头痛等。
c、本体感觉:运动觉、平衡觉。
②从距离与非距离的角度分类:a、距离感觉:视觉、听觉、嗅觉。
b、非距离感觉:味觉、触觉、内部感觉、本体感觉。
③根据生物界进化的时间分类:a、古老的感觉:味觉、触觉、痛觉。
b、新生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
④根据临床的要求分类:a、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前庭感觉等。
b、体表感觉:触压觉、温觉、冷觉、痛觉等。
c、深部感觉:肌肉、肌腱、关节、深部痛觉、深部压觉、d、内脏感觉:心脏、肝脏、肾脏感觉。
14、韦伯定律:为了引起差别,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即韦伯定律,其公式为:K=△I/I(K为常数;△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I为标准刺激)韦伯定律只有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内才有用,接近绝对感受阈限或刺激过强都不适用。
15、费西纳对数定律:费西纳对数定律可用于表示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之间的关系,其公式为:P=KlgI(P为感觉量;I为刺激量)16、费西纳对数定律的注意事项:费西纳对数定律以韦伯定律为基础,由于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因此,费西纳对数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强度刺激时才适用。
17、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的心理现象,这是一种特殊的感觉形式,但不会引起感觉性的变化,最常见的联觉是颜色引起的感觉,如暖色现象,又如甜美的歌声等。
18、视觉:视觉是指一定波长的电磁波作用于视分析器而产生的一种感觉,引起视觉的适宜刺激电磁波波长范围是380nm-780nm。
19、视觉感受野:视觉感受野是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视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20、两种视觉细胞:①椎体细胞:对颜色及事物的细节敏感,约有600万。
②棒状细胞:在暗光中的敏感性较高,约有1.2亿。
21、色觉理论:①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②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说,也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黄-蓝视素、红-绿视素。
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过程与异化过程。
22、马赫带:马赫带是指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于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23、视觉适应:①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暗适应较明适应用时较长。
②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提下降的时间过程,明适应进行很快。
24、后像:后像指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是能保持一个短暂的时间,即后像。
后像分为正后像与负后像:①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②负后像:后相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25、听觉:人耳能接收到的振动频率(即听觉的适宜刺激声波)为16Hz-20000Hz,低于16Hz的振动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振动为超声波。
其中,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声波刺激范围。
26、听觉的基本现象: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征:①音调:由振动的频率决定,成正比。
②音响:由振动的振幅决定,成正比。
③音色:由基音和陪音的比例关系决定。
27、人耳对声波频率的分析理论:①频率理论: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德提出。
他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②共鸣理论:由霍尔姆霍茨(也译作“赫尔姆霍茨”)提出,认为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不同长度的基底膜横纤维振动。
③行波理论:20世纪40年代,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的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
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入人耳后,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振幅也随之逐渐提高。
当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进而消失。
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
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幅越接近蜗顶;声音频率越高,最大振幅越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
④神经齐射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由韦弗尔提出。
他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相适应的。
28、肤觉:肤觉是由外界物体的机械和温度的特性作用于皮肤表面引起的感觉。
头面部和手指的肤觉感受性较高。
29、温度觉:①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高于他产生温觉,低于他产生冷觉。
②当外界温度超过45℃时,就产生热觉,而不是温觉,面部温度感受性大,下肢温度感受性小。
30、嗅觉:①嗅觉是指散布于空气中有气味的物质微粒作用于嗅觉分析器而引起的感觉。
②适宜刺激:挥发性的、可溶性的化学物。
31、味觉:①味觉是由溶于水或流体中有味道的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觉感受器的结果。
②适宜刺激: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③最基本的四种味觉:酸、甜、苦、咸。
④对不同味觉的感受性:舌根----苦;舌尖----甜;舌尖边----酸。
32、知觉:知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对事物各个部分的属性及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33、知觉和感觉的异同:①同:都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②异:a、在反映内容方面,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则是包括事物各个属性和各个方面的整体。
b、在产生过程方面,感觉是通过感觉的特殊传导通路把信息投射到大脑皮层的投射区,由整个分析器分析;知觉是依赖于大脑皮层联合区的机能来实现的,是大脑对不同信息加工整合得来的。
c、感觉的产生依赖于事物的性质,而知觉的产生主要依赖于主观经验。
34、知觉与感觉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成分和基础,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有机结合,感觉越多样,知觉越丰富完整,并且二者一般同时产生。
35、知觉的特性:①知觉的选择性: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脑在众多事物中,有选择地将少数事物清晰地知觉出来,凡是在某一瞬间被最清晰地感知到的事物称之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只被模糊感知到的事物,称之为知觉对象的背景。
a、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相互转化,如看黑板和写字。
b、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把对象从背景中明显地分辨出来,而是受制于一定的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a)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和背景差别越大,越易分辨,反之则越困难。
b)对象的运动变化: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中,运动变化的对象易分辨。
c)刺激物本身的组织特点,如接近组合。
②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同时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过程。
a、人们在知觉事物时,是用以前的经验来理解它,并用词语来标志它的。
b、受影响因素:a)知识经验;b)实践活动的任务;c)言语指导;c)对知觉对象的兴趣、爱好、态度,取决于对象是否符合你的需要。
③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时,总是把组成事物的各个属性和各个部分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还表现在感知事物的各个属性时,也会受整体性影响。
如:表现对某个事物的认识后,只感知某个别属性,就会有对该事物整体映像复合刺激物各部分的关系。
④知觉的恒常性:a、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保持不变。
b、知觉恒常性的表现:a)视觉恒常性:形状、大小、明暗、颜色恒常性。
b)味觉、嗅觉也有恒常性。
36、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都是多种分析器参与的结果。
主要线索:①肌肉线索:眼睛的调节,人在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时,眼球的曲率发生变化。
②单眼线索:a、对象的重叠:被遮住的物体看上去远。
b、线条透视。
c、空气透视:近物清晰,细节分明,模糊者远。
d、纹理梯度:也称结构级差,近处稀疏,远处稠密。
e、运动视差与空气透视:如坐火车时,最近的物体反向运动最快,远处的物体几乎同向运动。
f、明暗和阴影:光亮的物体近。
g、颜色:在生活经验中,远处是蓝,近物是黄、红,利用这种道理,画家在纸上表现出远近。
h、相对高度。
③双眼视差:人们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主要依赖两眼提供的线索,叫做双眼视差。
37、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物的连续性和顺序性。
38、时间知觉的四种形式:①对时间的分辨。
②对时间的确认。
③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④对时间的预测。
39、时间知觉的特点:①时间知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时间进行之后才做出反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