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师大版七上第15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

华师大版七上第15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

华师大版七上第15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第15课三国鼎立〖内容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①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②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①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②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③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④讨论“三国鼎立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②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③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要点〗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都是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教学建议〗1.三分天下①面对军阀混战的局面,启发学生分析曹操统一认识: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

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应该看到:由于三国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各统治地区内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确实是历史的一个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但三国鼎立的局面确实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复习旧课〕(约2分钟)师: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单元分――《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现在请同学们读一下导言的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民族大融合以及经济的恢复发展,特别是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为中国历史注入新鲜血液,促使隋唐社会气象焕然一新。

(强调以上几个黑体字,要求学生标出来)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将书翻到:第15课三国鼎立(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阅读教材〕(约10分钟)三国的历史相信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段历史,下面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采点布点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

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军阀混战董卓名存实亡)官渡之战:北方统一赤壁之战:三国鼎立魏蜀吴曹操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乱世之英雄刘备荆州→两湖地区、四川诸葛亮治蜀:经济、民族、军事(成都平原、屯田、都江堰、木牛流马;南中八郡、孟获;五次北伐、五丈原、)孙权江东→完全拥有(荆州、扬州、交州、广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的长足进步山越人、230年,孙权派卫温到夷洲(今台湾)第一次说明:学生述点时,能讲出许多故事,这里我强调要围绕教材来探讨问题,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就不要说了,希望同学们多提出自己的问题。

想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提出问题,也太为难学生了。

只有一个同学提出“孙权称王与称帝有什么区别?”绝大多数同学们都知道点曹操、刘备、诸葛亮的故事。

对后面魏、蜀、吴三地区经济的发展没有多少同学注意到,这不是他们感兴起的问题。

这部分提到最多的是“七擒孟获”。

△布点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感觉到大家对历史还是比较有兴趣的,对三国的历史也相当的熟悉,特别是对曹操、诸葛亮大家说的比较多。

但大家在阅读之后,没有注意本课的重点,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的影响。

〔分层推进〕△再读教材△快速提问① 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⑴“挟天子以今诸侯”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

引导学生对比:齐桓公称霸时“尊王攘夷”。

⑵“唯才是举”引导学生回顾:东汉末年,地方官僚世族世代把持政权,左右选官。

引入郭嘉所论曹操能战胜袁绍的“十条必胜”:袁绍“所任唯亲戚子弟”,而曹操“唯才所宜,不问远近”。

⑶“乱世之英雄”引导学生回答课文P83的思考题:曹操年轻时,结交名士桥玄。

桥玄称曹操是安天下的奇才。

另一名士许劭却非常瞧不起曹操,称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听了居然十分高兴。

他为什么高兴?简单介绍有关资料,然后让学生回答。

以上三点多为学生自己在书找出来。

补充以下内容:⑷ 屯田引导学生在教材P82页找出有关曹操屯田的史实,并联系汉武帝时期的河西屯田。

(5) 略述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出:黄巾大起义、董卓、名存实亡。

强调中原地区的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统一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是人心所向。

(曹操统一北方的客观原因)(6)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 袁绍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根据各班的情况补充有关官渡之战的故事。

(以上内容用了一课时)第2课时提问: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 袁绍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板书)①要求根据以上板书,写出赤壁之战的内容。

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②要求学生对比两场战争,知道“少”的一方是谁?“胜”的一方是谁?思考曹操在这两和战争中胜败的原因是什么?⑴谋略:指出袁绍与周瑜、鲁肃、黄盖、诸葛亮之间的差距。

“火攻”火烧乌巢、火烧曹军。

指明“火攻”是黄盖想到的计谋,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是诸葛亮与周瑜同时想到的,强调《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允许虚构情节的,它不是历史的真实。

⑵扬长避短:曹军之长,袁军之短;孙刘联军之长,曹军之短。

⑶骄傲自大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朗诵”部分(苏轼《前赤壁赋》):点明“曹孟德”、“横槊赋诗”。

③赤壁之战前后,曹操、孙权、刘备势力范围的变化:曹操北方→ 退回北方孙权江东→ 完全拥有江东:荆、扬、交、广四州。

刘备荆州→ 两湖、四川④要求学生标明“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统治地区。

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P83的“史实辨析”。

曹操的旗帜不应该出现“魏”这点学生能区别,诸葛亮的“蜀丞相”学生没能看出问题。

⑤地区经济的发展本目内容,我采用了为学生指出要点的方法 (详见布点构图),强调了三点内容:⑴屯田曹操与诸葛亮⑵诸葛亮对南中八郡:恩威并济,七擒孟获孙权对山越人“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强迫政策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卫温到夷洲⑥要求学生思考教材P82“武侯祠对联”中“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者治蜀要深思。

”的含义。

下节课提问。

〖教学资料〗调寄《临江仙》(《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传》曰: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有高名,好核论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许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曹操乃伺隙胁之,许劭不得已,乃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大悦而去。

《三国志•武帝纪》曰:曹操少机敏善权,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桥玄谓曹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裴松之注云:《魏书》曰: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曹操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

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

”《世说新语》曰:桥玄谓曹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

”曹操乃造许子将,许子将纳焉,由是知名。

孙盛《异同杂语》云:曹操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博览群书,特好兵法。

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许子将不答。

固问之,答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大笑。

蔡东藩《后汉演义》:操字孟德,小名阿瞒,系沛国谯郡人,本姓夏侯氏,因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故冒姓为曹;少时机警过人,长好游猎,放浪无度,不治生产。

有叔父恨操无行,尝白诸曹嵩,嵩因即责操,操心中记着,偶与叔父相值,即翻身倒地,状若中风;叔父忙向嵩报明,嵩急往抚视,操已起立。

嵩问操道:“汝病已全愈否?”操答言无病,嵩复问道:“汝叔谓汝中风,怎说无病?”操佯作惊疑道:“儿并未中风,想系叔父恨儿,乃有是言!”父可欺,何人不可欺?嵩信以为真,遂听令放荡,不复过问。

乡人见他斗鸡走狗,行同无赖,相率鄙夷,独梁人桥玄,曾为太尉。

南阳人何颙,不同俗见,视操为命世才,尝语操道:“天下将乱,非人才不能济事,将来欲安天下。

所赖惟君!”何颙亦言汉室将亡,惟操可安天下。

未免高视阿瞒。

操因此自负,常与两人往来。

桥玄复嘱操道:“君尚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当得蜚声,幸勿自误!”操应命自去。

这许子将系许劭表字,劭为前司徒许训从子,籍隶汝南,具知人鉴,与从兄靖,俱负重名,凡乡里人物,一经评颙,往往垂为定论,他且性好褒贬,每月一更,故汝南人称他为月旦评。

及操往见劭,劭正为郡功曹,延操入室,互谈世事,操却应对如流,惟劭随便酬酢,或吐或茹,累得操烦躁起来,禁不住质问道:“操奉桥公训诲,特来访君,君素善衡鉴,请看操为何如人?”劭微笑不答。

已经瞧透。

操愤然道:“见善即当称善,见恶即当言恶,奈何善恶不分,徒置诸不答呢?”劭为操所逼,方应声道:“汝系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确是至论。

操毫不动怒,反大喜道:“君真可谓知己了!”操亦自认为奸雄。

遂别劭还里。

《三国演义》:操得恣意放荡。

时人有桥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

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禺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

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

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操闻言大喜。

赵藩: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清朝时云南人赵藩(1851——1927,云南剑川县人,白族)所写武侯祠对联: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时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