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详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探索教案(2022年新课标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汉朝末年石勒等少数民族的起义和东汉内部斗争的影响;
(2)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掌握三国鼎立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3)理解政治动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实的推理与评价,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
1. 汉朝末年少数民族的起义和东汉内部斗争的影响
2. 三国时期政治形势
3. 三国鼎立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归纳法
3. 图片展示法
4. 课堂讨论法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出汉朝末年内部政治斗争的原因。
2. 学习(35分钟)
2.1 汉朝末年少数民族的起义和东汉内部斗争的影响
1)石勒的起义
介绍石勒的起义原因及其对东汉朝政的影响。
2)黄巾起义
介绍黄巾起义的原因及其对东汉朝政的影响。
3)三国鼎立
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2.2 三国时期政治形势
采用图片展示法,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讲解各个国家的形成以及形成的原因,让学生缺口填词。
2.3 三国鼎立及其影响
讲述三国鼎立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三国鼎立以后,中国的皇位被分裂,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也进行了许多混乱的战斗,国家的稳定性大大降低,对于经济的稳定也有一定的影响。
3. 总结(10分钟)
对三国鼎立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进行总结,并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结束后的总结与评定,也是改进教学活动的基础。
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学情考察。
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答题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小测验、课后讨论、评价作文等方式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该课程内容,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
3. 课堂教学评价。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