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ppt课件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ppt课件


磷脂体酰肌醇系统 腺苷酸环化酶↑ 磷脂酰肌醇系统



Ca2+↑
cAMP↑
Ca2+↑
壁细

质子泵
泌 酸↑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一、胃液的分泌--分泌的调节
4. 胃液分泌的抑制 (1)精神、情绪的影响: (2)盐酸:胃窦部pH≤1.5 — 抑制胃酸分泌(负反馈)
抑制
(-)
G
促胃液素
(-)
(-) 壁细胞 (-)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
三这大类激素激素在分化泌学结构刺上激都物属于肽类物质,又功称能为“胃肠肽”。
如,促促胃胃液液素素、胆G囊收迷缩走蛋素N白、(质A促ch胰) 液素胃 腺、肠 体抑运 分胃动 泌肽消化、液胃动素等30余
种。
盐酸
抑制胃肠运动和胃液的分泌
促胰液素 S
脂肪
蛋白质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起搏点细胞
Pacemaker Cell
Varicosities
Gap junctions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3.动作电位(A.P): 慢波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40mV),即产生1-10次/s 的动作电位;10-20 ms毫秒(快波)。
Ca2+内流
K+外流
A.P频率与平滑肌收缩强度成正比。
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s)
多数胃肠肽也存在于CNS,这阵双重分布的肽总称。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四、胃肠激素(胃肠的体液调节)
(三)胃肠激素的分泌方式
腔分泌:有些胃肠激素可直接分泌入胃肠腔内而发挥作用。 神经分泌:如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等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四、胃肠激素(胃肠的体液调节)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一、胃液的分泌--分泌的调节
1. 促进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谷丙胺
促胃液素受体

G细胞
肠嗜铬样细胞 (ECL)
迷走神经 节后神经末梢
甲氰咪呱 H2受体
ACh
M3 受体
阿托品
迷走神经
① ACh
M 受 体
嗜铬样细胞
促 胃 液 素

②组胺 体
G细胞 ③促胃液素
M3受
H2受体
促胃液素受体
3.黏液和碳酸氢盐
黏液:上皮细胞、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
分泌,在胃黏膜表面形成0.5mm的黏液凝胶保护层。
黏液作用:
❖ 润滑作用,利于食糜在胃内往返运动; ❖ 保护胃黏膜免受坚硬食物的机械损伤; ❖ 黏液为中性或弱碱性,可降低胃液酸度,减弱胃蛋白酶活性; ❖ 在胃黏膜表面形成黏液层,减慢胃腔中H+ 向胃壁扩散速度。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一、胃液及其分泌--性质、成分与作用
3.粘液和碳酸氢盐
❖ 由胃粘膜的表面粘液细胞分泌大量粘液形成凝胶层覆盖于胃粘膜表 面,还分泌HCO3-,共同组成0.5-1.0mm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一、胃液及其分泌--性质、成分与作用
3.粘液和碳酸氢盐
胃黏膜屏障作用:
1.防止H+向黏膜内扩散
❖ 胃的内分泌细胞:至少有6种,主要有: 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肠嗜铬样细胞(ECL):分泌组胺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一、胃液及其分泌--性质、成分与作用
纯净的胃液:无色、酸性(pH 0.9-1.5), 日分泌量 为1.5-2.5 L/D,含水量91%-97%。 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碳酸氢 盐、内因子。
作用机制:
头部感受器 Ⅰ.Ⅱ.Ⅷ 兴奋 Ⅴ.Ⅶ.Ⅸ.Ⅹ
ECL
组胺
ACh
壁细胞
中 枢
迷走神经 ACh 分泌↑
促胃液素释放肽 (GRP)
G细胞
促胃液素
头期胃液特点:分泌2-4h,占总量30%,酶及酸含量均很高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ppt课件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消化道:口腔到肛门的8-10m长肌性管道。 骨骼肌:口、咽、食管上段和肛门外括约肌。 平滑肌:其余的肌肉。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般生理特性
具有肌肉组织的共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1.舒缩迟缓 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都较长。 2.富有伸展性 3.具有紧张性 消化道平滑肌常保持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4.节律性收缩 5.对电刺激不敏感 对某些理化刺激敏感。
盐酸
生长
抑素
D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一、胃液的分泌--分泌的调节
4. 胃液分泌的抑制
(2)盐酸:十二 指肠 pH≤2.5 — 抑制胃酸分泌
促胰液素→抑制促胃液素释 放→抑制壁细胞分泌 球抑胃素→抑制壁细胞分泌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一、胃液的分泌--分泌的调节
4. 胃液分泌的抑制
(3)脂肪:在小肠引起肠抑胃素释放,胃酸↓;可能是一 类激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神经降压素等)。
一.唾液及其作用 二.咀嚼 三.吞咽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一、唾液及其作用--唾液的性质及成分
唾液腺 分泌唾液
无色、无味、 中性液、低渗
H2O: 占99%
无机物 HCO3溶菌酶 — 杀菌
有机物
唾液淀粉酶:淀粉→麦芽糖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一、唾液及其作用-- 唾液的作用
湿润与溶解食物,易于吞咽; 清洁保护口腔:冲洗、稀释有害物抗菌作用; 抗菌作用:溶菌酶、IgA、乳铁蛋白等; 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排泄功能
外来神经系统
(兴奋) (抑制)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外来神经系统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迷走-迷走反射:来自胃和十二指肠的信号沿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传到脑干, 其传出冲动又经迷走神经的传出纤维传到胃,调控胃的分泌和运动。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 外来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 内在神经系统 粘膜下神经丛 肌间神经丛
内在神经系统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自成体系(运动、感觉、中间神经元)—— 肠神经系统
交感 神经
副交感
神经


神 ——消化道运动

丛 “肠脑”
黏膜
下神 ——消化道腺体和 经丛 内分泌细胞分泌
三、吞咽--吞咽分期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1.口腔—咽:随意运动 2.咽—食管上段:反射 3.食管上段—胃:食管蠕动、反射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三、吞咽--吞咽分期
蠕动(peristalsis):消化道空腔器官平滑肌顺序舒张和收 缩所形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消化道基本运动形式,是由神经介导的反射动作。
定义:消化道平滑肌在R.P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去极化和复 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消化道平滑肌特有的。
幅度:5-15mV,持续数秒到十几秒。 频率:胃:3次/min ,十二指肠:12次/min,回肠末端:9次/min 产生细胞:环形肌和纵形肌之间的Cajal细胞。▼ 产生机制:生电性Na泵的周期性活动。 作用:在R.P基础上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发A.P,引起肌肉的收缩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平滑肌细胞A.P是在慢波基础上产生的,肌肉收缩又是 在A.P基础上产生的,故慢波的节律控制了平滑肌收缩 频率、传播速度和方向,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包括:唾液腺、胰腺、肝脏及黏膜内散在的腺体等 ❖总量:每天分泌消化液 6~8L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一、胃液及其分泌--性质、成分与作用
1.盐酸
❖ 反映胃的分泌能力(与壁细胞的数量及功能状态 有关) 总 游离酸 (多) 酸 结合酸(蛋白)
基础酸排出量 最大酸排出量
0~5 mmol/h 20~25 mmol/h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一、胃液及其分泌--性质、成分与作用
2.合成释放PGE2,PGI2
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 刺激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 胃粘膜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 有助于胃粘膜修复
药物或幽门螺杆菌感染, 破坏粘膜屏障,可致炎症, 水肿,糜烂,出血,溃疡 等
紧密连接
胃黏膜屏障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一、胃液及其分泌--性质、成分与作用
4.内因子
壁细胞分泌, 分子量60000 的糖蛋白。
收缩波 舒张波
Stomach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三、吞咽--食管下段括约肌(LES)
❖ 食管与胃连接处(1-3cm) 的环形肌轻度增厚,形成 一生理性高压区(4kPa), 比胃内压高5-10mmHg。
❖ 受神经体液调节,可防止 胃内容物逆流。
食管下括约肌(LES )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一、胃液的分泌--分泌的调节
❖ 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一、胃液的分泌--分泌的调节
3. 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头期胃液的分泌
假饲实验示意图
生理学多媒体教案-消化系统
一、胃液的分泌--分泌的调节
3. 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头期胃液的分泌
为神经体液调节,食物刺激头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
盐酸 分泌 机制
餐后 碱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