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学生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学生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两大方面。

认知发展是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能力的形成与变化相联系的心理发展。

社会性发展涉及人的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心理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带有规律性的特点:1、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

2、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方向性和顺序性。

3、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个别差异。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即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相联系的生物有机体内在的生理成熟。

环境因素是指影响生物有机体的所有的后天的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教育等。

形成了四种主要的观点:1、遗传决定论:认为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遗传素质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

代表人物:英国高尔顿(, 1822-1911)美国心理学家霍尔()2、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忽视遗传素质和儿童年龄特征的作用。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华生曾断言:给我一打健康的,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3、二因素论:主张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但未能看到两者的辩证关系。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盖塞尔()德国心理学家斯腾()4、相互作用论:主张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在影响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任何一种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都必须依赖另一因素的性质。

(四)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条件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但需注意,教育只是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但不是惟一的条件。

另一方面,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遵循教学的准备性原则。

准备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况进行新的教学,也称“量力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个体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来实现与环境的平衡。

同化是指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不能利用原有的图式接受和解释该刺激,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展改变的过程。

图式(schema)是皮亚杰用于解释认知结构的术语,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景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认知发展1、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ation)。

不管是指向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

通过适应达到一种平衡。

2、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随着个体的发展,认知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

他把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在该阶段中,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在该阶段中,儿童开始能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该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有相对具体性,思维具有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即只能前推,不能后退。

该阶段的儿童还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所谓守恒(conservation)是指不论物体的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量是恒定不变的。

(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operational stage,7-11岁)在该阶段中,儿童的思维具有了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等的守恒概念,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其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1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已接近成人的水平,表现为以命题的形式进行思维,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做一定的概括,能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皮亚杰认为该阶段过后个体的思维方式不再发生变化,而只是从生活经验中增加知识。

3、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四个:(1)成熟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它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2)练习和经验练习和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作用。

这时习得的经验主要是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而不是社会性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性经验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传递。

社会环境不是发展的充分因素,它们想对主体的发展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在它们能被主体所同化的基础上。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对心理发展的上述三种因素起着一种调节作用,使心理活动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

皮亚杰反对经验论,提出了建构论(constructivism),即认为新知识或新结构的形成时间上是一种建构的过程。

(二)维果斯基的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86-1934)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他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心理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是指作为动物的基本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

高级心理机能是指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记忆、语言和思维等,是人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的差距,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一方面要适应儿童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走在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从而带动儿童的发展。

最近发展区给我们的启示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架(scaffolding)教学支架是指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并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支架类型实例1、示范美术课教师在让学生自己尝试一种新画法之前给学生做了演示性绘画。

2、大声思维数学老师在黑板上解决应用题时,边示范边将她的解题思路大声的说出来。

3、提问在给学生做示范并大声思维后,数学老师向学生提出了几个关键性问题。

4、调整教学材料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投篮技术时先降低了篮球筐的高度,当学生熟练后,再将球筐高度升起。

5、言语指点当幼儿园的孩子学习穿鞋带时,老师跟他们说:“鞋带像个兔宝宝,现在宝宝来到了洞口并跳了进去。

”6、提供线索当学生初学写作时,语文老师给学生提供若干写作的线索,如“写谁”、“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样写”等等,以帮助学生组织写作思路。

4、调整教学材料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投篮技术时先降低了篮球筐的高度,当学生熟练后,再将球筐高度升起。

5、言语指点当幼儿园的孩子学习穿鞋带时,老师跟他们说:“鞋带像个兔宝宝,现在宝宝来到了洞口并跳了进去。

”6、提供线索当学生初学写作时,语文老师给学生提供若干写作的线索,如“写谁”、“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样写”等等,以帮助学生组织写作思路。

艾里克森(是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他在批判弗洛伊德的发展观的基础上,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人格发展的作用,提出了关于个体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其作用在于帮助个体适应社会。

在个体与社会环境中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又会受到各种社会规范的限制和要求,使个体在社会事业上产生一种困难,艾里克森把它称为发展危机。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会面临不同性质的危机。

因此,他将个体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一、智力差异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智力水平的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和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一)智力测验与智力的分布智力测验通常采用标准智力测验量表来进行。

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比内-西蒙量表”。

测量3-15岁儿童的智力水平。

1916年,推孟()对其进行修订,称为“斯坦福-比内量表”。

心理年龄(MA)智商(IQ)=———————╳ 100实际年龄(CA)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研制了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在计算智商时,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总体平均数为标准,将个体的测验得分与其年龄组的平均分数作比较,根据其在该群体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其智力的高低,这样计算出的智商称为离差智商。

1938年,推孟等人用斯坦福-比内量表对2-18岁的2904名儿童进行了测验。

结果发现,儿童的智商呈常态分布。

智商级别百分比139以上极优 1(二)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美国心理缺陷研究学会(1983)提出了智力落后者的三个特征: 1、他们的智力显著地低于平均水平,通常智商在70以下。

2、他们具有适应性行为障碍,即他们的个人和社会行为显著异常。

3、他们的智力落后,在其生命的头18年尤为突出。

智力落后儿童可按其智力水平分为三类:(1)轻度智力落后,智商50-70;(2)中度智力落后,智商25-50;(3)重度智力落后,智商25以下。

(二)智力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智力超常儿童,也称天才儿童,是指智商在130或140以上的儿童。

天才儿童较一般人有更出色的信息加工,表现在策略和元认知、动机以及信息加工效率等方面。

二、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或认知类型,是指个体进行信息加工时,通过其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在心理过程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的习得性特征。

(一)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的含义及测量这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最先由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研究知觉问题时发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