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州的古老街道来历

徐州的古老街道来历

徐州的古老街道来历一、统一街与美人巷相传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

他传令百官,动员百姓,一面破土修建王宫,一面把分散的零星集市连成一条长街。

因为这条长街从南到北贯穿全城,所以叫做“统一街”。

又因为它是彭城最早形成的长街,对城市的美化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又有“自古彭城一条街”之说。

位于统一街西边的“美人巷”,相传是由虞姬在此居住得名,长约五、六十米,南接中枢街,北通淮海路,是闹市中的一条幽静的小巷。

后人把美人巷改成美仁巷,突出一个“仁”字,寄寓着对虞姬人格魅力的敬仰。

如今,美仁东巷早已拆除,荡然无存,而美仁西巷亦堵成了死胡同。

二、大同街位于徐州市区中心地带,西起彭城路,北至解放路。

清代有主管科举考试的察院在其中段(现在的中山堂电影院),所以它原名察院街。

但因其东端就是旧城东门之故,又名东门大街。

早年当马路初开的时候,是徐州古城中最繁华热闹的地方,北伐胜利后,以孙中山的理想世界大同之名代替了察院街。

大同街真正的兴起是在1920年后,从史料中看,大同街开始承担商业使命的时期可以追溯到黄河改道时期,大约是清咸丰年间。

不过一直到民国初年,大同街上不过只有十几家简陋小店。

天成百货店开业之后,由于经营从上海运来的时新适销的百货,很快打开了业务,一跃成为徐州最大的百货店。

随着商业的发展,金融业相伴而生。

1920年以后,大同街上相继开设了吴汉三的笃生昌、房文宝的万隆永、陈姓的成蚨祥等私人钱庄;公营的有中国、交通、河南农工等银行,一条街上同时汇集了如此多的金融机构,大同街可谓盛极一时。

1930年铺设成简易的柏油路面,这是徐州城出现的第一条柏油路面。

那时徐州城一些著名的商店:如经营呢绒、绸布、百货的天成、华丰泰、裕泰祥,以及大餐馆,如致美楼、珍斋、花园饭店等都在这条街上。

有民谣云:“老天成,真正强,华丰泰,裕泰祥,宝成银楼老凤祥”。

白天,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街道两旁的霓虹灯闪耀着五彩光芒。

有的商店更播放着留声机唱片,以广招徕,颇有上海南京路的情调。

因而老百姓说它是“小上海”。

1937年,日军放火焚烧使大同街街西整个化为灰烬,大同街从此陷入一片沉寂。

现在,在大同街上我们已经看不到当时的广货店和银行,但许多老字号饭庄等商铺还依然存在,如老同昌茶庄、美芳照相馆、广济堂药店,三珍斋等老招牌。

三、王陵路王陵是西汉时期刘邦的有功之臣。

当时的西楚项羽意欲王陵叛离刘邦,以便瓦解汉军。

将王陵之母抓至楚营,要她写信叫王陵弃汉归楚,王陵母引剑自刎,以断其子思母之念。

刘邦打败项羽后,王陵回到彭城,跪行两里多路来到母亲墓前痛哭不止。

后人为了纪念王陵母威武不屈的精神,特为其建墓(其墓在今燕子楼公园北门内),以昭千秋,并把王陵跪行的这条路取名为王陵路。

现在的王陵路东至中山南路,西至永安广场。

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把王陵路改为育红街。

1981年整顿路名,恢复其原名王陵路。

四、丰储街丰储街东起民主南路,西越奎河至解放路。

早年这里并无正式街名。

因该街西段北奎河东岸上有庙宇铁佛寺,所以人们都称其地为铁佛寺南。

又因该寺建筑在一较高的台基上,故又称其地为台庙子南。

这铁佛寺是徐州有名的八大寺之一。

但至20年代后期庙中神像多已倾塌,其神像中的十八罗汉则被迁徙云龙山兴化寺,现庙宇全被拆除了。

它的故址就是原徐州开关厂及纸制品厂的所在地。

这条街是昔日粮行集中之地。

最盛时期的30年代初多达30余家。

近处东南方的农民多以驴驮或人力肩挑粮食来此出售。

睢宁、灵璧、泗洪、泗县的广大农村所产的粮食,均小船装载,沿濉河转奎河而上,运至这些粮行里来待售。

当年只要走进这条街,随时都可听到抑扬顿挫的粮食过称报数声,其调颇为悦耳。

北伐胜利后整顿街名时,给它取名丰储街含有“粮丰储满”的祝愿。

五、月波街此街西南与大同街的东端相接,东北与淮海东路相连,在这条街的东边高台上原有一座“月波楼”,为旧时登楼东望黄河,仰望明月之所,这条街因楼而得名,是个陡坡,呈“S”形,全长不过30米。

六、淮海路“淮海路”在许多城市屡见不鲜,但惟有徐州的淮海路,最切合当地实际。

不仅徐州是淮海地域的中心城市,这路又是城市的中心干道,还因其历史沿革发人深思。

抗战时期,徐州沦陷,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为加速对中国掠夺,运送军用物资,在徐州城区开辟大的干道,东西向的一条干道定名为“启明路”(今淮海路),当时汪伪政府的徐州伪市长为日寇歌功颂德,专此题书诗词:“日出东方,启我明光。

桥通路成,普济众生。

”他公然颂扬日本旗上的太阳,把侵略者的行径,说成是“普济众生”,且从中选取“启明”二字为路命名,选取“济众”二字为此路上的一座桥命名。

抗战胜利后此路改为“中正路”;1948年12月1日,解放大军先头部队恰是通过此路入城,解放徐州进军江南,后以“淮海”命名此路,以纪念淮海战役胜利。

七、中枢街中枢街西起立德路,东至彭城路。

它的西段原来是石牌坊街。

因为街上有一座石头建筑的贞洁牌坊而得名。

这是当年徐州城内唯一的一座过街牌坊。

这条街的东段,旧时原有一个徐州府衙的派出机构,人们叫它二府,因此得名二府街(现百货大楼后,随着彭城广场的建成,已消失)。

民国初年有进步人士梁中枢,原为铜山县教育局长。

他认为连年军阀混战,人民限于水深火热之中,要挽救危难局势,非振兴教育不可,于是弃官不做,便在现中枢街中山路口原清节堂(清代少年丧夫,无有依靠者得入清节堂,可供吃住之所)内办学。

校名为铜山县第一高等小学(据说此校原设云龙书院),自己所得工资亦捐助学校做经费。

他日夜操劳,成绩卓著,后因积劳成疾而逝世。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学校门前的街定名中枢街。

但文化大革命中曾被改为大同西街。

1981年整顿地名时,决定恢复原名。

八、少华街少华街东起中山北路,西至立达路。

因为这条街上曾经有个县衙门,所以原来叫县署街。

民国初年为纪念王少华而改名为少华街。

十年动乱中曾被改名为向阳一街。

1981年地名普查后仍叫少华街。

王少华是徐州人,原来的名字叫王宗琦,清代末年在铜山县劝学所工作。

宣统年间主办自治研究所。

他是同盟会会员。

辛亥革命以后他曾在文庙召集各界代表开会,商讨徐州的独立问题,决定成立徐州军政府。

不久,张勋在南京被革命军战败回到徐州,军政府宣告解散。

1912年2月7日,革命党人活动张勋所属的江防军起义,张勋逃到柳泉。

2月13日徐州成立了铜山县政府,王少华担任交际长。

孙中山发动讨袁运动时,任命黄兴为讨袁军总司令。

黄兴命令驻徐州的第三师师长冷遹率部北进到利国驿、韩庄一带掩护,以便南方的军队向北挺进。

这时袁世凯重新武装张勋的部队,双方在运河激战五天。

冷遹的第三师因敌方的援军来到,寡不敌众,奉命南撤。

当冷遹的部队离开徐州后,为了维护治安,地方人士于7月18日公举临时民政长,当时无人敢担任。

王少华为了家乡的太平担任了这个职务。

没有几天,张勋又回到徐州。

有人劝王少华暂时躲避一下,王少华不肯。

有一天,张勋部下有一个小军官带了几十个辫子兵找王少华要草料和牛车。

王少华不愿意打扰百姓,说他刚刚代理民政长没有几天,不能筹办,辫子兵大吵大闹,气势汹汹。

王少华见这伙人蛮不讲理,就走到后面跳楼自杀。

后人为纪念王少华,而将街名命名为“少华街”,又将斗姥宫改建成王少华烈士纪念堂(故址为今少华街小学)。

九、道平路崔道平,原名崔冠贤,男,邳州四户人。

幼年读私塾,光绪27年应征当兵,在军营中秘密参加了攻打南京的战斗。

讨袁后,参加中华革命党,奉孙中山之命赴徐州做秘密工作,公开身份为小学教师。

当时,张勋盘据徐州,他暗中发动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在一次密谋刺杀张勋的活动中,不幸事泄被捕。

临刑前,有人想营救他,密约看举枪即倒下,以便乘机诈死然后抢走尸体。

但他大义凛然,直立不倒。

就义后,人们为纪念他,便把这条原名毓秀巷的道路改名为道平路。

不过,道平路在此后又曾改称过公恰路,其原因是时任徐州道尹、驻徐浙军第一师师长陈仪的名号为公恰。

道平路现已改成建国西路,但路桥仍留取“道平桥”之名。

为纪念辛亥革命历史名人陈英士,还曾借莺市街的谐音,一度改名“英士街”。

十、博爱街现在的博爱街,是欧洲商城建成后,整体南移的。

原先的博爱街,基本上成一不等边的直角形,它的短边是南北走向,南起杨家路,北止精忠巷口。

早年这一带叫"驴市",但不是卖驴的地方,而是赶脚驴(以驴代步)的集散处。

早年,西关外有一大悲庵(俗呼代佛庵,是大悲庵的别名)。

庵址就是现在的淮西小学二部所在地。

当北伐成功后,为了给这个西关外定个街名,便以庵喻大慈大悲之义,转意为孙中山的博爱之说,所以从此它就有“博爱街”之名了。

原淮西小学二部内部那座古老楼房,就是当年住庵和尚的宿舍楼。

这个庵有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庵的地方,那是住庵的是和尚,而不是尼姑。

博爱街在文化大革命期中,曾被改名幸福街,所以现在街上及其附近尚有好几家商店及加工厂用的是“幸福”之名。

1981年整顿地名时,根据群众意见,街名恢复为“博爱”。

欧洲商城开工建设时,博爱街在折迁范围内,为保留“博爱”地名,将商城建成后南面的一条街整体移植了这一古老而有历史意义的地名。

十一、永康路永康路是从现在牌楼市场斜坡下面起向东南延伸至淮海东路北侧的一条弯曲小道。

早年它的原名叫林家巷,因巷内住一名医林姓而得名。

据说林医生医术精湛,妙手回春。

凡来就医者,皆能药到病除。

当时曾流传着“有病莫观望,快到林家巷,到了林家巷,病好身体壮”的歌谣。

因而林家巷名噪一时。

后来人民大众为了祝愿病除身壮,便呼叫其巷为健康巷。

再后巷内路西经过修整,更引申其意而定名为永康路。

十二、文亭街文亭街东起中山南路,西中枢南街。

东面原来到彭城路,现在从中山南路到彭城路这一段叫青年路。

因为过去街当中有一个道衙门,所以文亭街原来叫道署街。

在道衙门西面有一个向南又向北拐的弯路,所以西面又叫做道署后街。

辛亥革命以后,道衙门没有了,而在现在的中山路口有个“一文亭”,于是改名为文亭街和文亭后街。

现在统称文亭街。

“一文亭”是一个砖木结构的建筑物。

上面是灰色筒瓦,檐角高翘。

亭上有“一文亭”三个大字横匾。

上有阁楼,下有栅栏门可以开关出入。

台阶高约一米。

抗日战争以前,因为妨碍交通而拆除。

关于一文亭的来历,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据说,清朝末年,有一个贫穷的青年,他为人很诚实。

有一次别人送他一文制钱。

他用这文钱做小生意,因为省吃简用,对待顾客又热情,终于积蓄了很多钱。

后来他就用这些钱盖了一个亭子,以便行人休息或避雨,取名“一文亭”。

还有人说是纪念清代末年铜山县知县陶斋明的。

因为他为官廉洁,替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当他卸任时,老百姓在路旁放了一个大筐,大家约好每人投一文钱到筐里,不多时间,就投了不少钱。

他们把这筐钱送给陶斋明。

陶斋明不肯要。

于是他们便把这些钱用来盖了个“一文亭”。

十三、苏堤路现在的苏堤路是从前防洪的苏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