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总供给与总需求

第三讲 总供给与总需求


随着物价水平上升, 货币工资率上升, 而实际工资率不变
LAS
SAS1 SAS0
随着物价水平上升, 实际工资率下降, 就业和实际GDP增加
110
100
90
随着物价水平下降, 实际工资率上升, 就业和实际GDP减少
0
6.0
7.0
8.0 29 实际GDP(1992年万亿美元)
微观供给曲线与宏观供给曲线的 比较:
相同点 都是关于产出和价格的关系。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 不同点:在AD-AS模型中,曲线推导逻辑不同。微观市场 出清时,总产出位于潜在产出水平。因此 (1)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均不是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 曲线的简单加总; (2)产出Y是价值量不是物理量,是货币计量的真实产出; 而价格P是价格指数不是货币量,反映的是名义量; (3)总供给曲线AS的价格弹性,短期大于长期,与微观市 场相反。
20
50
a b
1992 /
c
年 美 元 10 小 时 ) 0
LD
100 150 200 250 300 400 500
7
劳动(10亿小时/年)
劳动供给

劳动供给及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是在其他影响因素(生产规模、技术 状况、资本装备等)不变的情况下劳动供给量与 实际工资率之间的正向关系。 劳动供给量:是经济中所有家庭计划工作的劳动 时数。 劳动供给量与实际工资率之间的正向关系,即实 际工资越高,劳动供给量越大;反之,实际工资 越低,劳动供给量越小。
8
劳动供给曲线
LS
实 际 工 资 率
( 年 美 元 小 时 ) 1992 /
50 45 40 30 25 20
10
0
100
150 200 250
300
400 500 9 劳动(10亿小时/年)

劳动供给曲线的特点及其决定
a.特点:在正常情况下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 实际工资越高,劳动供给量越大;反之,实 际工资越低,劳动供给量越小。但当工资很 高时,劳动供给反而减少,曲线向左上方倾 斜; b.特点决定:主要由不劳动的机会成本即休 闲和家务的成本--实际工资率决定(工资
物 价 水 平 ( GDP 平 减 指 数 , 1992=100 )
LAS 140 130 120 110 100 90 0 6.0 7.0 8.0
34
SAS2 SAS0
a
实际GDP(1992年万亿美元)
货币工资率和其他能源价格变动引起 供给曲线移动(长期)
物 价 水 平 ( GDP 平 减 指 数 , 1992=100 )
4
劳动市场的需求与供给

劳动需求:
影响企业雇员计划的其他因素(如企业规模、 市场预期、生产技术、税收政策等)不变情况下 劳动需求量与实际工资率之间的反向关系。
实际工资率:每小时劳动工资可以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 量; 名义工资率:每小时劳动挣得的以现行价格表示的货币 工资; 实际工资率=名义工资率/物价水平= W/P 劳动需求量与实际工资率之间的关系:反向关系
物 价 水 平 ( GDP 平 减 指 数 , 1992=100 )
140 130 120 110
LAS0 LAS1
LAS2 LAS3
SAS0 SAS1 SAS SAS 2 3
100
90
潜在 GDP增加
0
6.0
7.0
8.0
实际GDP(1992年万亿美元)
10
33
货币工资率和其他能源价格变动引起 供给曲线移动(短期)
31
人口增长导致潜在GDP的变动引起总 供给曲线移动
物 价 水 平 ( GDP 平 减 指 数 , 1992=100 )
140 130 120 110
LAS0
LAS1
潜在 GDP增加
SAS0
SAS1
100
90
0
6.0
7.0
8.0
9.0
32
实际GDP(1992年万亿美元)
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总供给曲线移动 的总体情况
LAS
AS
Y*
实际GDP
27

政策含义: 国家增加有效需 求政策有助于增 加就业和国民收 入,但同时会引 起物价上涨,使 自发性支出乘数 下降。
LAS
P
AS
AD2 AD0 实际GDP Y*
28
三种不同供给曲线的异同
物 价 140 水 130 平
( 平 减 指 数 , 120 GDP 1992=100 )
第三讲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参阅 第5章)
1
本章主要内容




总供给及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及总需求曲线 AS-AD模型分析 供给学派经济学
2
第一节 总供给及总供给曲线



劳动市场的需求与供给 劳动市场均衡及总供给曲线的三种表现形 式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3
总供给=总产量=总生产 劳动量(资本量和技术状态) 劳动市场供求决定。 因此,分析总供给要从分析劳动市场开 始,而对劳动市场分析得出的不同结论, 将形成不同的总供给曲线。
17
古典劳动市场均衡
50
实 际 工 资 率 ( 1992 年 美 元 年 ) / 0 100 劳动供给>需求
LS
30
劳动市场 均衡点
25
20
劳动需求大于供给
LD
400 150 200 250 300 劳动(10亿小时/年) 500
18

古典总供给曲线:
市场总是处于充分就 业状态。短期中,由 于没有更多可用资源, 产出不能随价格水平 增长,因此AS曲线垂 直于潜在产出Y*处。 长期中,随着潜在产 出的增加,AS曲线水 平外移。
40
总需求曲线及其特点决定



总需求曲线:AD 总需求曲线的特点: 总需求曲线(特点)的推导:
A.从物价变化的替代效应和财产效应来推导
B.从货币数量论来推导 C.模型推导(收入-支出模型及IS-LM模型)
41
从物价变化的替代效应和财产效应 推导总需求曲线的特点

物价变动引起财产效应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上升会 改变实际财产,使财产实际价值减少;
充分就业
0
100 150
200 250
300
400
500
15
劳动(10亿小时/年)
劳动市场均衡及总供给曲线的三种 具体情况



古典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16
古典的劳动市场均衡及总供给曲线

古典劳动市场均衡(完全竞争条件):
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产品市场的物价完全具 有伸缩性; 自由竞争使劳动市场自动、即时达到均衡; 劳动市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P
AS P1
P 0
潜在GDP
实际GDP
23

政策含义: 总需求的改变 不会影响价格, 仅会带来产出的 变化
P
P1
A S
P 0
AD2 AD0 AD 1
实际GDP
24
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均衡及总供 给曲线

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均衡:
货币工资不变但物价可变,从而实际工资可变; 在充分就业以前,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实际 工资下降,对劳动的需求量增加,但仍存在非自愿 失业; 达到固定的实际工资率时,劳动市场达到充分 就业,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5

劳动需求曲线的特点及其决定: a. 特点: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劳动需求 量与实际工资成反向变化。 b.原因:劳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所决定。 劳动边际产量: 劳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C.劳动需求量的确定:边际收益产量= 实际工资,MRP=W=MC时利润最大化。
6
劳动需求曲线
实 际 40 工 资 30 率 ( 25
13

潜在GDP与实际GDP: 潜在GDP:劳动市场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时 的产量水平称为潜在GDP,或充分就业产出。 实际GDP可以大于、等于和小于潜在GDP
14
劳动市场均衡及潜在GDP
实 际
10 8
潜在 GDP点 潜在 GDP
生产函数曲线
GDP 1992
年 万 亿 美 元 )
( 7
6 4 2
37
总需求函数

表示需求量(实际GDP)与商品价格水平之 间的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物价上升,需 求量减少;物价下降,需求量增加。 总需求函数可通过总需求表和总需求曲 线来表示。
38
总需求表
物价水平 实际GDP
(GDP平减指数) (1992年万亿美元)
a' b' c' d' e'
90 100 110 120 130
8.0 7.5 7.0 6.5 6.0
39
总需求曲线
物 价 水 平 ( GDP 平 减 指 数 , 1992=100 )
140 130 e' d'
实际 GDP 需求量的 减少 c'
120 110
100 90 0
实际 GDP 需求量的 增加
b' a' AD
6.0 6.5 7.0 7.5 8.0
实际GDP(1992年万亿美元)
LAS 140 130 120 110 100 90 0 6.0 7.0 8.0
35
SAS2 SAS0 b
a
实际GDP(1992年万亿美元)
第二节 总需求及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及总需求函数
二、总需求曲线及其特点决定
三、总需求变动及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