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新生儿复苏指南 案例分析

2018年新生儿复苏指南 案例分析


开始正压通气时,即刻连接脉搏血氧饱和仪:
①传感器的朝向应当放置正确,使其面对光源,接受传送过来的红光。如
果脉搏血氧饱和度仪显示的脉搏不稳定,可调整传感器的位置。
②传感器应连至右上肢:因为心脏、头颅、右上肢的血来源于主动脉导管
前部分,称为动脉导管前血;左上肢和双下肢接受来自动脉导管后的主动
脉血,由于可能混有经动脉导管分流、今氧量低的肺动脉血,氧饱和度常
流程图
一、复苏前的准备工作
1.产前咨询:分娩前要问产科医务人员4个问题以识别高危因素: 孕周多少? 羊水清吗? 预期分娩的新生儿数目? 有何高危因素? 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应该配备的人员及准备的复苏物品。 2.组成团队: 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务人员在场,负责处 理新生儿。 高危孕妇分娩时需要组成有儿科医师参加的复苏团队。 多胎妊娠孕妇分娩时,每名亲生儿都应有专人负责。 复苏开始前,团队人员要开一个简短的准备会,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安 排好小组成员的工作任务和所负的责任,做好复苏计划。 3.物品:新生儿复苏设备和药品齐全,检查功能良好。
现状
2005年中国新生儿死亡率为19.0‰,前三位的列因为: 早产和低体重、窒息、肺炎。自2004年7月开始,在中 国建立复苏项目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由2003年的 6.32%下降至2014年的1.79%,下降了71.7%,新生儿 窒息死亡率由2003年的7.55/万下降至2014年的1.64/万, 下降了78.3%。尽管10年来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 是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新生儿复苏工作任务很艰 巨,很多存在问题仍待解决。比如乡镇卫生院存在着复 苏器具不全、复苏药品滥用、复苏步骤不正确、培训不 足、气管插管的普及远远不够,这些问题有待加强新生 儿复苏培训进一步解决。
一、复苏前的准备工作
复苏用品核对表
保暖
预热辐射暖台、毛巾
清理气道 听诊
吸球、10F或12F吸管连接吸引器,压力80-100mmHg 胎粪吸引管
听诊器
给氧 通气 气管插管 药物 体温调节
常压给氧的方法(面罩、导管、气流充气式气囊或T组合复苏器) 出生前气流5-10L/min、设置空氧混合仪 脉搏氧饱和度仪及其传感器
(二)、初步复苏
5.擦干和刺激:快速彻底擦干头部、躯干和四肢,拿掉湿毛巾。彻底擦干 即是对新生儿的刺激以诱发自主呼吸。如仍无呼吸,用手轻拍或手指弹足 底或摩擦背部2次以诱发自主呼吸。如这些努力无效表明新生儿处于继发性 呼吸暂停,需要正压通气。
(三)、正压通气
正压通气要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的监测指导下进行
介绍
参考2015年国际新生儿复苏指南流程图,2016年“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 流程图做了一些细节上的修改: 1.流程图开始,在“快速评估”前增加了对准备工作的要求:“产前咨询, 组成团队,检查器械”; 2.细化了常规护理的内容:“婴儿和母亲在一起,彻底擦干,必要时清理 气道,母亲皮肤接触,保温和维持正常体温,处理脐带,继续评估”; 3.矫正通气前先“检查胸廓运动”,矫正通气后,“需要时可给气管插管 或喉罩气道”; 4.胸外按压时,给100%氧,可“考虑紧急脐静脉插管”等。
(四)、气管插管
4.确定插管成功的方法: ①胸廓起伏对称。 ②听诊双肺呼吸音一致,尤其是腋下,且胃部无呼吸音。 ③无胃部扩张。 ④呼气时导管内有雾气。 ⑤心率、血氧饱和度和新生儿反应好转。 ⑥有条件可使用呼出气CO2检测器,可快速确定气管导管位置是否正确。 5.喉罩气道:是一个用于正压通气的气道装置,适用新生儿复苏时如气囊 -面罩通气无效,气管插管失败或不可行时;小下颌或相对大的舌,如 Pierre-Robin综合征和唐氏综合征;多用于出生体重≧2000g的新生儿。 6.其他:持续气囊面罩正压通气(>2 min)可产生胃充盈,应常规经口插 入8F胃管,用注射器抽气并保持胃管远端处于开放状态。
9-10
(四)、气管插管
3.方法: ⑴插入喉镜,左手持喉镜,将喉镜柄夹在拇指与前3个手指间,镜片朝前。 小指靠在新生儿颏部提供稳定性。喉镜镜片应沿着舌面右侧滑入,将舌推 至口腔左侧,推进镜片直至其顶端达会厌软骨谷。 ⑵暴露声门,采用一抬一压手法。轻抬镜片暴露声门和声带,如未完全暴 露可用小指压环状软骨。 ⑶插管,插入有金属管芯的气管导管,将管端置于声门与气管隆凸之间, 接近气管中点。
(四)、气管插管
⑷操作时限,整个操作要求在20-30S完成。若吸引胎粪时边退气管导管边 吸引,3-5S将气管导管撤出气管外并随手快速吸引一次口腔内分泌物。 ⑸判断气管导管位置的方法:正压通气时导管管端应在气管中点,判断方 法如下:①声带线法:导管声带线与声带水平吻合。②胸骨上切迹摸管法: 操作者或助手的小指尖垂直置于胸骨上切迹上(小手指的第3个用处)当导 管在气管内前进时小指尖触摸到管端,则表示端已达气管中点。③体重法: 气管导管插入深度=出生体重+6cm
正压通气(PPV)装置及足月和早产儿面罩 PPV装置功能良好,连接空气/氧源(空氧混合仪) 8F胃管和20ml注射器
喉镜,0号和1号(00号,可选)镜片和光源 气管导管(2.5,3.0,3.5,4.0),金属芯
1:10000肾上腺素和生理盐水 给药和放置脐静脉导管的用品,记寻用品
塑料薄膜
其他
一、复苏前的准备工作
介绍
1.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于2016年7月在中华围产医学 杂志发表后作为我国新生儿复苏的指导性文件,对我国新生儿复苏和危重 症急救,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2.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编写的《新生儿复苏教程》第7版[1]于 2016年出版。 3.今年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将《新生儿复苏教程》主要的更新归纳 总结,并结合新生儿复苏在中国的实施情况,经新生儿复苏项目核心专家 组和全体国家级师资讨论修改,作为“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 修订)”的补充文件,指导今后的工作。 本课内容以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为基础,结合今年专 家对《新生儿复苏教程》第7版归纳意见及江门市妇幼保健院进修所得来总 结介绍新生儿复苏的主要内容。
产房物品配置
一、复苏前的准备工作
产房物品配置
一、复苏前的准备工作
主要物品介绍
复苏基本程序
评估-决策-措施的程序在整个复苏中不断重复。 评估主要基于以下3个体征:呼吸、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 通过评估这3个体征中的每一项来确定每一步骤是否有效。 其中,心率对于决定进入下一步骤是最重要的。
评估
措施
(三)、正压通气
4.判断有效通气:开始正压通气时即刻连接脉搏血氧饱和仪,并观察胸廓 是否起伏。有效的正压通气表现为胸廓起伏良好,心率迅速增快。 5.矫正通气步骤: ⑴开始正压通气后,首先观察胸廓是否起伏,如胸廓无起伏,做矫正通气 步骤;如胸廓有起伏,继续做正压通气30S后评估心率。 ⑵矫正通气步骤:(MRSOPA)M(Mask)调整面罩;R(Reposition airway)重新摆正体位;S(Suction)吸引口鼻;O(Open mouth)打开口腔; P(increase Pressure)增加压力;A(Airway)替代气道。
决策
二、复苏步骤
在ABCD复苏原则下,新生儿复苏可分为4个步骤: 1.快速评估(或有无活力评估)和初步复苏 2.正压通气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3.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 4.药物和(或)扩容
(一)、快速评估
1.足月吗? 2.羊水清吗? 3.有呼吸和哭声吗? 4.肌张力好吗? 如以上任何一项为否,则需要进行初步复苏。
较低,为测量灌注心脏和颅脑血液的氧饱和度,传感器应连至右手或右腕
部。
生后导管前目标氧饱和度
③生后导管前目标氧饱和度
生后时间(min) 氧饱和度
10.60-0.652源自0.65-0.703
0.70-0.75
4
0.75-0.85
5
0.80-0.85
10
0.85-0.90
(三)、正压通气
1.指征: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心率<100次/分;如果新生儿有呼吸且心 率≧100次/min,但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或常压给氧后,新生儿氧饱和度不 能维持在目标值,可以考虑尝试正压通气。(对有以上指征者,要求在 “黄金一分钟”内实施有效的正压通气)。 2.方法:双手放置面罩法(双手法)。 气囊面罩正压通气:压力需要20-25cmH2O,少数病情严重的初生儿可用2 -3次30-40cmH2O。国内多用自动充气式气囊,使用前要检查减压阀、压力表。 T-组合复苏器:预设吸气峰压(PIP)20-25cmH2O、呼气末正压5cmH2O、 最大气道压40cmH2O。(优点:提供恒定一致呼气末正压及吸气峰压、维持功 能残气量,更适合早产儿复苏。操作容易,压力输出稳定,不易疲劳)。
(二)、初步复苏
1.保暖:产房温度设置为25-28oC。提前预热辐射保暖台,设置暖台温度 32-34oC。胎龄<32周的早产儿可将其头部以下躯体和四肢放入清洁的塑 料袋内,或盖以塑料薄膜置于辐射保暖台上。 2.体位:置新生儿轻度仰伸位(鼻吸气位),使咽后壁,喉和气管成直线。
(二)、初步复苏
3.吸引:必要时(分泌物量多或有气道梗阻)用吸球或吸管(12F或14F) 先口咽后鼻清理分泌物。过度用力吸引可导致喉痉挛,并刺激迷走神经, 引起心动过缓和自主呼吸延迟出现。应限制吸管的深度和吸引时间(<10 S),吸引器负压不超过100mmHg。 4.羊水胎粪污染时的处理:评定有无活力,如无活力要进行气管插管吸引 胎粪(20秒内完成),如不具备气管插管条件,应快速清理口鼻后立即开 始正压通气(有活力是指:哭声响亮或呼吸规则、肌张力好、心第>100次 /分)
气管内径选择
导管内(mm) 新生儿出生体重 (g)
2.5
<1000
胎龄(周) <28
3.0
≧1000-≦2000 ≧28-≦34
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