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1、汉代的注释传笺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3、宋代的注释朱熹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二、旧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5、之言之为言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2)“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春秋左传正义晋.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楚辞注,东汉,王逸,宋洪兴祖补注。
⏹老子注,魏,王弼,河上公;周易注,魏,王弼。
⏹庄子注,晋,郭象,《世说新语》以郭象窃向秀之书。
⏹国语注,吴,韦昭。
⏹论语注,梁,皇侃。
⏹荀子注,唐,杨倞。
⏹管子注,唐,尹知章。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
⏹汉书集注,唐,颜师古。
⏹文选注,唐李善、五臣注。
⏹三国志注,南朝宋,裴松之。
⏹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南宋,朱熹。
⏹论语正义,清,刘寳楠。
4.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
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答:(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
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
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
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7.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讲授内容)一、古代的句读二、标点古文的要求1、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1.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的符号。
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òu)。
”合起来就叫“句读”。
2.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3.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有哪些?答:(1)必须符合原文文意;(2)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3)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4. 衡量古文标点正确与否的标准有哪些?答:(1)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5.古书标点中常见的错误有二:答:(1)点破了句子;(2)用错了标点符号。
6.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古汉语今译问题(讲授内容)一、准确地理解原文,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二、为了忠实于原文,能对译时应尽可能对译三、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四、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1.关于古文翻译,近代翻译家严复曾提出“信”、“达”、“雅”...........三点要求。
2.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
....3.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一)古代的文体(自学内容)1.曹丕...........四种。
......里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是最早研究文体特点的一个人,他在《典论·论文》2.前人对文体特点的分类不外乎三个标准:如诗词歌赋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史传行状是按内容来分的;..........................书信赠序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
3.中国古代的文体,按语言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三个大类:一、散文;二、韵文;三、骈文。
4.我们将古典散文分成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
5.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
......,主要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6.司马迁写的《史记》...........的先例。
....,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7.自传体的产生和写书有序言,都与司马迁...有关。
8.我国最早的说理文,流传至今的有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
9.真正可以称之为论说文,要从《墨子》....算起。
10.“论”是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
....;“说”是说明,它的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注意一些名家名篇(本部分举例)的文体类别。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讲授内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学会分析文句的辞格,所以必须掌握例子。
一、引用 1、引言引事引文2、明引暗引二、譬喻 1、明喻隐喻 2、博喻三、代称1、代称与譬喻的不同P8812、代称的分类(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2)用泛称代特称。
(3)用特称代泛称四、并提1、并提的构成2、如何评价并提这种修辞方式五、互文1、互文的构成2、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互用同义词六、夸饰七、倒置1、倒置与倒装的不同P8852、倒置的构成八、委婉1、避粗俗2、避忌讳(“死”的委婉说法)3、避冒犯(敬:陛下、执事、左右、足下、赐、子、君、先生;谦:仆、愚、牛马走、再拜)4、交际辞令(“则非某之所敢知”、“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九、省略1、省略主语2、省略宾语或兼语3、省略述语4、“曰”字省略(二十五)古今语音的异同(讲授内容)一、韵母的差别1、韵脚字和叶音说2、叠韵联绵词二、声母的差别1、双声联绵词2、三十六字母(五音、七音、清浊、守温)三、声调的差异平上去入1.掌握三十六字母。
包括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2.什么是音韵学上的“五音”?答: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发音部位的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做“五音”..................。
3.声调方面,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古代的平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变成了“阴平、阳平”两类。
宋代三十六字母(二十六)上古音简说(讲授内容)一、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上古音上古音指先秦两汉....音作为代表。
....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中古音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音系作为代表。
.....时代的语音,一般以《切韵》近古音近古音指元明时代的语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反映这个时期音系的代表作。
现代音普通话(《切韵》.....所编。
)....是一部按韵编排的字典,隋朝陆法言二、上古的韵部研究1、陈第批评叶音说首先批评“叶音说”的是明代末年的陈第................,他在《毛诗古音考》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什么是“叶音说”,我们应该怎么认识?答:后人在阅读古代的诗歌等韵文时,原来押韵的诗文,由于语音的变化发展不押韵了,为了押韵,后人往往临时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就叫“叶音”,也叫“协音”。
“叶音说”是主观主义的产物,“叶音”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没有注意到古今语音是发展的。
2、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上古韵部系联法(串连韵脚字)古韵十部3、谐声偏旁在研究上古韵部中的作用4、古韵十一类三十部(王力)三、上古的声母研究1、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2、钱大昕的古无舌上音3、章炳麟的“娘日二母归泥说”4、黄侃“照组两个来源说”照二归齿头音精清从心邪,照三归(近)舌头音端透定5、曾运乾“喻母两个来源说”喻三归匣,喻四归(近)定上古音三十二声母⏹上古声母的主要特点:⏹1、无轻唇音和舌上音,分别合并于重唇音和舌头音。
⏹2、照组分两类,照三近于端组,照二近于精组。
⏹3、喻母分两个,喻四为一个声母,喻三合并于匣母。
⏹4、娘母合并入泥母。
四、上古的声调研究陈弟,顾炎武:古有四声,四声一贯。
段玉裁:古无去声。
“去声备于魏晋。
”孔广森:古无入声。
江有诰:古有四声,古四声与后世不同。
黄侃:古有平、入声,无上、去声。
王力: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
王力先生的古韵三十部《广韵》声母系统声母特点1、唇音只一套,不分轻重唇。
2、泥娘合一,端、透、定和知、彻、澄分开。
3、照组声母分成两套,都是齿音,尚未合并。
4、喻母三等还在匣母中,未与喻母四等合并。
《广韵》206韵的主要特点:1、四声相配。
(声调:平上去入)2、分韵细密。
《广韵》的韵不等于韵母。
对206韵加以分析研究,共有141个韵母。
(二十七)古书的读音问题(讲授内容)P10771.谈谈“假借”和“通假”的区别与联系?答:两者区别的要点是:“假借”,也叫“本无其字的假借”,“六书假借”,或“造字假借”,其特点是久借不还。
如“其”,本义是指“簸箕”,假借为代词“其”,只好再造一个“箕”,表示“簸箕”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