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酶体高尔基复合体
残体(residual body)
1) 又 称 终 末 溶 酶 体 ( telolysome ) 、 残 余 小 体 ( residual body ) 或 残 质 体 、 后 溶 酶 体 ( postlysosome)
2) 已失去酶活性,仅留未消化的残渣,故名。
3) 残体可通过外排作用排出细胞,也可能留在细胞内
34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第四节 高尔基 复合体的结构、功能与病理
一、高尔基复合体的形态及功能
二、高尔基复合体的病理变化
35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高尔基复合体红色、核绿色
36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37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一、高尔基复合体的形态及功能
1、形态与组成
由数个扁平囊泡堆在一起形成的高度有极性的细胞器。
清除无用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细胞、细胞器、个体发育
中多余的细胞。许多生物大分子的半衰期只有几小时至几天, 肝细胞中线粒体的平均寿命约10天左右。 3)防御作用:如巨噬细胞杀死病原体。 4)分泌腺细胞中,溶酶体摄入分泌颗粒参与分泌过程的调节:
如将甲状腺球蛋白降解成有活性的甲状腺素。
27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49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蛋白质在高尔基体中酶解加工的几种类型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第三节
溶酶体的结构、功能 与病理
2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第三节 溶酶体的结构、功能与病理
一、溶酶体的形态与功能 二、溶酶体与疾病
3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一、溶酶体的形态与功能
光镜下的内皮细胞:绿色荧光定位溶酶体 红色显示线粒体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关于溶酶体的发现
溶酶体(lysosome)从1949年始,de Duve发现其线索,直到 1955年,de Duve与Novikoff 合作,用分级分离技术及电子显 微镜在鼠肝细胞中证明了其结构,并命名为溶酶体。意思是它 能起溶解和消化作用。
39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40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The Golgi Apparatus
41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高尔基体
42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高尔基体
43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44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45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2、 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
高尔基体与细胞的分泌活动 蛋白质的糖基化及其修饰 蛋白酶的水解和其它加工过程 膜的转变功能 参与溶酶体的形成
30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1. 矽肺:二氧化硅尘粒(矽尘)吸入肺泡后被巨噬细内吞噬,导
2.
3. 4.
致吞噬细胞溶酶体破裂,水解酶释放,细胞崩解,矽尘释
出,后又被其他巨噬细内吞噬,如此反复进行。激活成纤 维细胞,导致胶原纤维沉积,肺组织纤维化。
5. 肺结核:结核杆菌不产生内、外毒素, 也无荚膜和侵袭性酶。但 6. 是菌体成分硫酸脑苷脂能抵抗溶酶体的杀伤作用, 使结
5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1、溶酶体的形态结构
⑴电镜下观察,溶酶体是外包一层单位膜的圆泡状结构,平均大小约在 0.25~0.8μ m之间,介于线粒体和微体之间。颗粒状,球形。 这层膜对溶酶体本身所含酶具有抵抗性,膜一旦破裂,则消化细 胞危及组织,故溶酶体有“自杀袋”之称。
⑵膜内是细胞内酶的仓库,含有多种水解酶(50~60余种),能分解蛋白 质、核酸和多糖及脂类。这些酶的最适PH在3~6之间,故称酸性水解酶, 可利用细胞化学染色法将其从众多泡状结构中鉴定出来。 ⑶ 溶酶体膜 糖蛋白:糖基朝向溶酶体内,免受其内蛋白酶的消化。 载体蛋白: 质子泵:溶酶体膜上的一种特殊转运蛋白, 用水解的能量将H+泵入溶酶体,使PH为5.0。
逐年增多,如表皮细胞的老年斑,肝细胞的脂褐质。
23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24
动物细胞溶酶体系统示意图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25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26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2、溶酶体的功能
1)作为细胞内的消化“器官”为细胞提供营养:
如高等动物内吞低密度脂蛋白获得胆固醇,单细胞真核
生物利用溶酶体的消化食物。 2)自体吞噬:
10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次级溶酶体(secondary lysosome)
1)指初级溶酶体同消化物融合后,正在进行消化或已经消 化后的泡状结构,又称消化泡。内含水解酶和相应的底 物。 2)次级溶酶体又因所消化物质的来源和消化程度不同,分 为: 自噬溶酶体:或自体吞噬泡、自噬小体: 初级溶酶体含有细胞自身的部分物质进行消化的 泡状结构。 即:自噬泡+初级溶酶体 异噬溶酶体:或异体吞噬泡、异噬小体:是初级溶酶 体与吞噬小体融合后形成的泡状结构。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6
7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2、溶酶体的类型
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 次级溶酶体(secondary lysosome) 自噬溶酶体(autophagolysosome) 异噬溶酶体(phagolysosome) 残余小体(residual body),又称后溶酶体。
2)次级溶酶体又因所消化物质的来源和消化程度不同,分为: 自噬溶酶体: 或自体吞噬泡(autophagic vacuole),自噬小体 (autophagosome): 是初级溶酶体含有细胞自身的部分物质(细胞器)进行消化 的泡状结构。这部分细胞器可能是衰老的或多余的。
即:自噬泡+初级溶酶体
异噬溶酶体(phagolysosome) : 或异体吞噬泡(heterophagic vacuole),异噬小体 (heterophagosome):是初级溶酶体与吞噬小体融合后形成的泡 状结构。 即:异噬泡+初级溶酶体
N-连接与O-连接的寡糖比较
48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蛋白质糖基化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糖蛋白寡糖链的合成与加工都没有模板,靠不同的酶在
细胞不同间隔中经历复杂的加工过程才能完成。
糖基化的主要作用: a.为各种蛋白质打上不同的标记,以利于高尔基体的分类包装, 保证糖蛋白从RER至高尔基膜囊的单方向运输。 b.蛋白质在成熟过程中折叠成正确构象和增加蛋白质的稳定性; c.多羟基糖侧链影响蛋白质的水溶性及蛋白质所带电荷的性质。
8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 1)是指刚从高尔基的边缘膨大分离出来,还未同消化 物融合的潜伏状态的溶酶体(不含作用底物)。内容物为均 一的酶液,无活性。 2)直径约0.2~0.5um,有多种酸性水解酶,包括蛋白
酶,核酸酶、脂酶、磷酶酶等60余种,反应的最适PH值为 5左右。
现代定义:是由单层膜围成的含有高浓度酸性水解酶类的囊泡 状细胞器,并具有潜在酶反应的一种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进 行细胞内消化。
溶酶体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动物细胞,哺乳动物红血细胞例外。
具有异质性。溶酶体在各种细胞内的数量与形态差异很大。这 是由于各溶酶体分别处于其生理功能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缘故。 酸性磷酸酶是标志酶。
38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电子显微镜下:分为三部分
1.扁平囊
成熟面(反面高尔基网络):有分泌泡,分泌蛋白质。 反面扁囊: 扁平囊区 中央扁囊:蛋白的糖基化,糖脂合成 顺面扁囊: 多糖合成。 形成面(顺面高尔基网络):运输小泡,筛选新合成的 蛋白和脂类。
2.小泡:顺面囊泡较小,为物质运输小泡 3.液泡:反面体积较大的为分泌泡或分泌颗粒 高尔基体是有极性的细胞器 :位置、方向、 物质转运与生化极性
7.
8. 9.
核杆菌在肺泡内大量生长繁殖, 导致巨噬细胞裂解, 释
放出的结核杆菌再被吞噬而重复上述过程,引起肺组织 钙化和纤维化。
10. 类风湿性关节炎:溶酶体膜很易脆裂。
31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先天性溶酶体病:
台-萨氏综合征(Tay-Sachs diesease):溶酶体缺少氨基已
糖酯酶A,导致神经节甘脂GM2积累 。 II型糖原累积病(Pompe病):缺乏α -1,4-葡萄糖苷酶,糖原 在溶酶体中积累。 Gaucher病:缺乏β - 葡萄糖苷酶,葡糖脑苷脂沉积。
↓
大浓缩泡 在Golgi区加工处理、包装
↓
分泌小泡(浓缩泡)
↓
酶原颗粒→在细胞顶部,与质膜融合,排出体外
47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蛋白质糖基化类型
特 征 1. 合成部位 2. 合成方式 3. 与之结合的 氨基酸残基 4 最终长度 5.第一个糖残基 N-连接 粗面内质网 来自同一个寡 糖前体 天冬酰胺 至少5个 糖残基 N—乙酰葡萄糖 胺 O-连接 粗面内质网或高尔基体 一个个单糖加上去 丝氨酸、苏氨酸、 羟赖氨酸、羟脯氨酸 一般1~4个糖残基, 但ABO血型抗原较长 N—乙酰半乳糖胺等
a、受精过程:精子头部的溶酶体(顶体)消化卵细胞周围的 滤泡细胞,使精子和卵子的膜很快融合,以完 成受精; b、骨质更新:破骨细胞可将溶酶体酶释放到细胞外,降解陈 旧
29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的骨质,参与骨组织的吸收和改建。
二、溶酶体与疾病
在病理情况下溶酶体本身形态变化不多,但它与很多病 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1、生理破坏、溶解、吸收。 2、细胞酸中毒时,引起溶酶体受损和酸性水解酶逸出及激活。 3、炎症时,中性粒细胞等细胞的溶酶体除释放水解酶类物杀伤 入侵病菌外,还可释放一些炎症介质,参与炎症的变质、渗出、 增生等系列反应。 溶酶体酶缺失或溶酶体酶的代谢环节故障,影响细胞代 谢,引起疾病:如各种储积症(隐性的遗传病) 某些病原体(麻疯杆菌、利什曼原虫或病毒)被细胞摄 入,进入吞噬泡但并未被杀死而繁殖。 如矽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