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崇拜与四川客家神榜文化.txt其实全世界最幸福的童话,不过是一起度过柴米油盐的岁月。
一个人愿意等待,另一个人才愿意出现。
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和任何人无关。
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
祖先崇拜与四川客家神榜文化.客家人由于地处偏僻山区,祖先崇拜观念较为浓厚,且成了客家族群最典型的人文特征。
四川客家(“广东人”)也是如此,如成都东山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观念要比其他的成都人强烈。
[1]目前关于客家祖先崇拜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田野考察个案和相关论著。
但研究主要局限于粤、闽、赣等主要客家地区,由于客家各地区的祖先崇拜形式和内容都有区别,因此粤闽赣客家大本营以外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学术界把祖先神榜的写法看成识别四川客家文化的三大标志之一,[2]可见神榜文化是客家文化的典型。
客家神龛是祭祀祖先的祭坛,作为祭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的客家神榜(或称龙榜)包括祖先牌位、神匾和神联三部分,是祖先崇拜重要的载体和客家祖先崇拜的集中体现,其文化几乎浓缩了客家祖先崇拜文化内涵的全部,是研究客家祖先崇拜的切入点。
由于四川客家以成都东山地区为主要聚居区,为此,本文以成都东山客家地区的神榜进行重点考察,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四川客家祖先崇拜文化的内涵和区域特色。
一、四川的客家神榜祭祀祖先要有祖先的象征物。
文字出现以来,人们用书写死者代号的木牌作神主,为了祭祀时神主能直立,木牌下端加上较宽的底座,这就是“木主”,亦称“神主”、“牌位”、“灵位”或“灵牌”等,代表祖先的存在。
中国人的祖宗牌位,是一块长方形的木片,就是“且”字,甲骨文是象形的阴茎。
牌位的运用正好与传统的生殖器崇拜关联。
祖先崇拜观念源于古代的鬼魂观念,视祖先为神灵而祭祀,想得到祖先的保佑。
武王伐商是用车载着他祖先的牌位战斗的。
即《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兴兵伐商纣王,为文王木主,载车中,置于中军。
”客家移民的祖先崇拜文化心理中,亡故祖先的神灵具有巨大的赐福和作崇功能,人生的生死祸福与祖先神灵有密切的关系,祖先在客家祖先崇拜中有强大的宗教信仰力量。
(一)客家祖先牌位祖先牌位是汉族各民系家庭奉行祖先崇拜的特有标志,是祖堂必供之物。
其质料分木牌和红纸两类,木牌多为篆刻,红纸则为墨书。
四川的“客家人”与“湖广人”最显著的区别之一是堂屋上供奉祖先牌位的差异。
即湖广人神榜正中是“天地君亲师”,旁小字书先祖、观音及其它神位,神匾也多为“祖德流芳”,神联多为“忠孝传家远,诗书处世长。
”而四川客家人的牌位很少有“天地君亲师”作抬头,而是直书“某氏堂上历代高曾远祖考妣神位”或“某氏堂上历代先祖考妣香位”,两边的神匾、神联反映客家历史渊源和祖宗功德。
如十陵镇千弓村朱氏是理学家朱熹后裔,其牌位是:“沛国堂上始高曾祖考妣神位”;神匾为“理学传家”,神联为“恩承博士名重五经,德配先贤典隆十哲”。
湖广人的神匾、神联可以用于任何家族,不像客家人的神榜那样个性突出。
[3]牌位的木料,高度,宽度,厚度,顶部及底座的修饰等都有讲究。
牌位多用樟木、柏木、檀香木等芳香型常青树木料做成,象征万古长青、祖德流芳;其规格是呈长方形牌状,上圆下方,顶部多作宝盖状,上圆象征天,下方象征地;高一尺二,代表十二月;阔四寸整,以代表四季;厚一寸二,代表十二时。
下有垫座,底座亦阔四寸,便于安插。
两侧饰有各类花纹,雕工精细,通体描金,光彩耀人。
正面题写考妣官职,背面是祖先的姓名、字号、排行及生卒年月。
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四川客家的祖牌分为总牌、特牌和普通灵牌三类。
总牌是每个祠堂或祖堂陈列一块,在家族祠堂和家庭祖堂都很常见。
特牌上书先代亡灵,多为本家族历史上的开基祖或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及历代先祖。
如龙潭乡范氏家族神牌的一面写有范氏入川始祖对扬公与妣曾氏的生辰和忌辰日期,另一面写有入粤一世祖法茂公至十二世祖对扬公的姓名,皆为范家史上的突出人物。
特牌多陈于祠堂中,家庭的祖堂则多不陈设。
普通灵牌多陈放于家庭中的堂屋里,祠堂则少见。
(二)神匾与神联神匾与神联体现了“清源正本”的原则。
客家神匾多书堂号,一般是一姓一堂号,但也有少数族姓因对始祖的传说不一而产生多堂号。
堂号或源于祖先的生息地(发祥郡号和望出郡号);或纪念先祖的官衔业绩德行著述等而自立的堂号,这反映客家人趋向于对祖先文化的敬重,具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和正统观念。
神联的内容分三种情况:或表现家族的历史,或源于本族先祖名人的字号或官职;或是家训、警句。
其中以反映家族历史渊源的为多,如金堂赖氏神榜祖联为“迹发颖川绵百代,支分蜀郡焕千秋”。
以家族名人为内容的神联如东山范氏神联,为“晋国大夫第,宋朝宰相家”或“晋乡隋会传文子,宋朝忠宣绍魏公”。
隋会即春秋晋国公乡士会采邑于“范”,为范氏得姓始祖,其子为文子。
北宋宰相范仲淹,谥文正,于靖康元年追封为魏国公。
其子纯仁继承父业,谥忠宣。
家训式神联比较少见,如牛市口的林家院子的神联为“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3]表达了客家耕读传家、艰苦创业的理念。
客家人的神匾、堂联,实际是该族姓族谱的缩写,折射对祖先发源地的怀念。
记住神匾和神联便记住了家族历史。
客家人的神匾、堂联是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作为祖先崇拜的特殊的文化载体,浓缩了客家人的家族史,是研究客家迁徙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二、四川客家神榜的禁忌文化禁忌的东西被一种恐怖和危险的气氛所环绕,禁忌体系强加给人无数的责任和义务,支配禁忌体系的正是这种恐惧,而恐惧唯一知道的只是如何去禁止。
[5]客家对祖先崇拜的虔诚而又敬畏,以致衍生出许多禁忌习俗。
四川客家神榜从书写、张贴到祖堂的设置等各环节存在一套严格的禁忌体系,反映了四川客家祖先崇拜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
为了深化对神榜文化的理解,笔者对客家神榜中相关禁忌进行专题考察,采访客家区专门写神榜的民间人士。
客家神榜的诸多禁忌文化展现了客家祖先崇拜的丰富内涵。
在传统的“天地君亲师位”的牌位写法中,行文有比较严格的讲究。
如“天地”二字写得很宽,取“天宽地阔”之意;“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须封严,谓一言九鼎,口不乱开;“亲”(親)字的“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師)字不写上面的短撇,谓师不当撇开。
此外,还有所谓“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的说法。
”正如“天地君亲师位”的行文讲究一样,四川客家对于神榜的行文更为讲究。
首先,东山客家地区把专门为人家写神榜的人泛称“礼生”。
在书写时间上,写神榜要选黄道吉日,日子选好后再把写神榜的礼生请到家里写;而且只能是上午写,意味蒸蒸日上;一般下午不写,因为下午象征日薄西山。
书写的地点要在正堂屋中写,正堂屋是客家人神圣的场所,如客家人引客人到堂屋坐,是对客人的最大尊敬。
写之前,写神榜的人必须穿着规范、整洁,先要洗脸、洗手、沐浴净身,有些主人家不放心,把礼生请到家里去,吃茶后,主动要求礼生再用热水沐浴,以示郑重。
客家人对写神榜的礼生的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等非常讲究。
要求写神榜的必须是夫妻双全,子孙满堂、家庭幸福、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
用当地人话说,要看写的人的根基,即看其人品如何,人丁是否兴旺,是否有儿子,家庭是否健全,年龄是否合适。
这是因为客家人希望像写神榜的人一样有福气,这是思维深处“相似原则”的反映。
为了使书写伸展,一般要求有人牵拉红纸。
但牵神榜的人最好是童子,尤其是写神榜的礼生的亲生儿子更好。
黄土镇大同村的刘生平告诉笔者,每逢寒假赶场就带着幼小的儿子去写神榜。
由此看来,写神榜的人都是地方上德高望重、儿孙满堂、家庭完美的人,客家人认为请一个家庭残缺的人写神榜会玷污自己的祖宗,因而写神榜成了少数人的专利。
即使是文化程度高,字写得好的人也不一定能写神榜。
笔者打听到东山地区西河镇正街的魏岳英民国时期曾任军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90多岁了,但因为无后代,且年龄大了,几十年来无人请他写神榜。
民国时期成都谢俊德先生相信写神榜应请年轻人,所以特意请了四川大学学生赖家传写。
[5]客家神榜要根据各姓氏的源流和祖宗功德以及客户的实际情况来写。
客家礼生写神联,一般是顾主自述本家神榜写法,如果记不清,则对照《百家神联》查阅后再写。
由于客家人把神榜看成是祖先的象征,对书写神榜的材料有讲究。
毛笔一般是主人专门买的好笔,墨也是专门磨的香墨,红纸要选好的,必须是完好无损。
裁纸不用刀,只能用篾条裁纸,意思是祖先不能挨刀。
最值得一提的是神牌的字数是有规矩的。
神牌的字数很有讲究,即要过大黄道、小黄道。
所谓“大黄道”指“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时还乡”的一种所谓黄道的规律,将一行祖牌的字按“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时还乡”这12字的顺序反复念,最后一个字,凡是走之底的字就合道而吉利。
若没遇到,则添或减一个字就可;所谓“小黄道”是五个字的黑道即“生老病死苦”,逢“生”、“老”两字则吉利,遇到“病、死、苦”则不吉,就要添或减一个字。
所有牌位的字既要通“黄道”,也要通“黑道”。
一般祖先牌位多书11个字,如“林氏堂上历代先祖考妣神位”,其中“考妣”两字并列书写只占一个空格,算一个字,这11个字的牌位过大黄道的“还”和小黄道的“生”字。
书写的礼生要严肃、端坐,寓意后代的端正;写的时候要一笔一画,不能潦草,不能回锋,中间不能停笔,要一口气写完牌位的11个字,不得中途停顿;牌位上的“位”字一定要端坐写,绝对不能站着写,坐下写表示祖先有座位,写的字该封口的一定要封口,若是留口,则意味财留不住;钩要提回锋笔,字体用繁体字,不能简写。
写好的字是不能用火烤干,因为火曾烤过尿布等妇女的赃物,对祖先不敬,而且祖先不能火烧;摆在地上的神榜是不能从上面跨过,要绕开走。
写的时候女性要回避,尤其是经期和妇科病的女性,更是大忌。
为了预防犯忌,礼生写的时候,主人常守在旁边监视。
假如礼生出现犯忌行为,不但拿不到报酬,反而要遭一阵唾骂。
所以,礼生在写神榜时格外谨慎。
由于写神榜的要求高,其报酬也较丰厚。
现年70岁的范学中先生回忆,他18岁就开始为人家写神榜、做礼生,写神榜每天可得半斗米,几天功夫就可把私塾一年的学费赚到,就是现在一年单写神榜也有上千元的收入。
目前写神榜的价格,若是在场上交易往往是26元或48元,若别人请到他家里去写则获得的报酬更高,据说写一封神榜最高可得报酬80多元。
不过这里也有一些行规禁忌,即书写神榜的报酬一般不收整数,多带二、六、八或九等尾数,意思是要有点出头。
原先尾数是四元也可,意思是四季发财,但现在又忌“四”;客家人最忌“五”,“五”客家话发音是“唔”,表示不顺利,仵孽不孝。
而对数字“七”也很禁忌。
因为客家人的丧葬习俗中有“走七”“、七七”、“四七”、“做七”禁忌之俗,也反映了客家人对于“七”的忌讳。
神榜写完,主人会额外给点小费即喜封,十年前喜封是1.2元,现在是6元、8元、9元,或多达12元,而且喜封要包得扎实。